摘要:語言,見證著一個民族的悠久歷史,記錄和保存著民族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方言,承載著厚重而獨特的地方文化,其本身是充滿地域文化個性的活態(tài)民俗事象。該文以青海方言與山西方言的比較研究為重點,從親屬稱謂、古漢語詞、諺語、慣用語和禁忌語等語言事象入手,描繪了青海山西兩地方言文化異彩紛呈的獨特文化圖景,體現(xiàn)了兩地傳承各自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該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思考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方言及方言文化的現(xiàn)實路徑:樹立方言傳播新觀念,推動方言的全方位傳播,維護語言的多樣性,有效保護方言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摒棄先入為主的偏見,積極尋求創(chuàng)新的策略與方法。
關(guān)鍵詞:方言;山西方言;青海方言;語言民俗;文化傳承;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1(c)-0039-04
ComparativeStudyofQinghaiDialectandShanxiDialectontheInheritanceofLanguageandCultureintheTwoRegions
Abstract:Languagewitnessesthelonghistoryofanationandpreservesitsrichculturalconnotations.Dialectscarrytheweightanduniquenessofaplace,andculturaldialectsthemselvesaredynamicethnicphenomenafullofregionalcultureandindividuality.QinghaidialectandShanxidialectdepictauniquelandscapeofdiverselocalcultures,inheritingtheprofound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ofeachregion.Thedialectsofthetworegionsarecloselylinkedtothehistory,culture,customs,andtraditionsofthearea,mutuallyconfirmingandsupportingeachother.Astheinnate\"birthmarkwithsound\"ofpeople,nomatterhowadvancedhumancivilizationisorhowadvancedurbandevelopmentis,theuniquecharmandexoticexpressionofdialectswillnotbereplacedbyanylanguageorculture.Therichdialectshavecreatedrichlocalcultures.OnlybyaffirmingandencouragingthediversedevelopmentoflocalculturescantheworldunderstandChinaandthetrulyprofoundtraditionalcultureoftheChinesenation.
Keywords:Dialect;Shanxidialect;Qinghaidialect;Languageandfolklore;Culturalheritage;Localculture
作為民眾與生俱來的“有聲胎記”——方言,任憑人類文明進步到什么程度,任憑城市發(fā)展先進到什么地步,方言的獨特魅力和地域表現(xiàn)力都無法被任何語言、任何文化所取代。豐富的方言造就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只有肯定和鼓勵地方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世界才能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真正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揚雄在《方言》中曾明確表示,方言作為地域性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無形中承載并傳承了包括歷史、文化和思想在內(nèi)的諸多信息。在遼闊的北方方言不同語系、不同語族的多語言環(huán)境中,青海方言與山西方言經(jīng)過古已有之的語言接觸與融合,通過極具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土層”民間用語保留和傳承著兩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
1青海方言與山西方言的比較分析
1.1從稱謂語看兩地的語言交融
漢語方言可以劃分為幾個關(guān)鍵方言區(qū)域,包括北方、吳、湘、閩、客家、贛及粵方言,其中,北方方言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4個子方言,具體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雖然青海方言與山西方言分屬不同方言片區(qū),但從特定稱謂看,兩地在方言層面上的交流交融,古往今來,不曾停歇。如青海方言中“父親”的稱謂是“達達”“阿達”,伯父的稱謂是“大爹”“大伯”,叔父的稱謂是“爸爸”“叔叔”。對這三種親屬的稱謂,山西方言的表現(xiàn)與青海方言極為相似。山西方言中稱“父親”為“爹”或“達”,稱伯父為“大伯”或“大爹”,也有地方稱其為“老爹”,稱叔父為“爸爸”。有學者研究表明,山西方言中,對于這三種特定的親屬關(guān)系,除了常見的稱呼外,還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變體,如“爹、老爹、達”“爹、大爺、達”“爹、大爺、伯伯”和“爹、大爺、哇哇”等,所以山西方言稱呼方式表現(xiàn)為很強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在這諸多復雜性中,山西方言卻存在與青海方言的相似性,不難看出兩地文化交流久已有之。蔣紹愚教授曾指出,深入闡釋近代漢語中的詞匯,可以為該領(lǐng)域文化研究打下基石。由于歷史上對近代漢語探索的相對忽視,許多詞匯的含義至今仍然不甚明確。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將詞匯的精準解釋作為研究的關(guān)鍵工作[1]。
1.2從古漢語詞看兩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豐富的方言詞匯潛藏著早已黯然失色的歷史傳統(tǒng),欲要深挖山西和青海兩地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民風習俗、人文景觀,掌握當?shù)氐姆窖酝琳Z至關(guān)重要,其中對方言詞匯的考釋更是為語源學提供了可考的依據(jù)。如“打醋壇”,為驅(qū)邪消瘟、除災減病的風俗。始見于《婦人大全良方》:“產(chǎn)后惡露未快,川穹、當歸各半錢,童子小便調(diào)下等”。《醒世姻緣傳》有“四鄉(xiāng)百姓,恨晁打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個醋壇的光景”。黃肅秋注:“民間風俗用以祛除不祥的方法之一。或打碎醋壇,或用燒紅的碳放在醋中?!贝怂自谇嗪5貐^(qū)多是除夕之夜進行,找三塊拳頭大的干凈石頭,放在火爐中燒紅,再取出燒紅的石頭放入盛有醋的盆里,熱氣沸騰時將盆壓低拿到房間各個角落熏蒸,結(jié)束后倒在干凈的地方,通過打醋壇可以清除晦氣,消病禳災,祈福健康。山西也多有此俗,比如“老母豬才下睹豬仔,身子虛著嘲,黑間睹在圈里打一下醋炭”(老母豬才生了豬仔,身子虛著呢,晚上在羊圈里打一下醋炭)。再如“爭競”在《西寧方言詞典》中釋義為“爭奪、爭論”。如“再就一個電話的事情喎,爭競著啊就!”(就打一個電話的事情,不要爭來爭去的了。)“這個娃娃就爭競頭大呀,給妹子讓給個好不成哇就!”(這個孩子就愛爭來爭去的,不能謙讓一下妹妹嘛。)在山西的方言里,“爭競”這個詞既表示爭議和爭吵,也延伸為競爭或比拼的意思。“別為這個事情爭競啦!”(別為了這個事情爭來爭去的了。)“爭競”首次被提出是在《呂氏春秋·為欲》中:“強國,令其民爭樂用也,弱國令其民爭競不用也。”意為在強大的國家,人民爭相為國家所用,而弱小的國家,人民不爭相為國家所用。《三國志》中也有一句“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全唐詞·易靜·占夢第十三》也有“將軍夢,夢見汲波濤。忽與敵人相爭競,須來排戰(zhàn)莫輕交,堅守我們橋”?!短綇V記》和《全元雜劇·關(guān)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分別有“李貞臨老,與鄰舍惡少白昌柞爭競”和“鬼三臺則這賊名姓,勸姐姐休爭競”?!端疂G傳》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凈。與汝剃了,免得爭競”?!都t樓夢》第十三回“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從秦漢始,漢語展現(xiàn)出顯著的一致性與持續(xù)性,不同地區(qū)方言詞匯的理解促進了書寫系統(tǒng)的一體化,催生了漢民族的通用語言??紤]到地方方言作為民族通用語的一部分[2],以及統(tǒng)一的文字系統(tǒng)所擁有的權(quán)威,一些古漢語詞匯便在漢語的各方言中保存下來。
1.3從諺語看兩地民眾的生活智慧與生產(chǎn)經(jīng)驗
諺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它形式短小,內(nèi)容生動,包含著豐富的生產(chǎn)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同時又闡釋著深刻的哲理和教訓。青海和山西兩地諺語取材頗為廣泛,有關(guān)時令、農(nóng)事、人情、風俗、勞動、智慧等方面的諺語數(shù)不勝數(shù),其內(nèi)容的豐富、措辭的俏皮、理趣的深刻被世代民眾傳承至今。
生活理趣諺語飽含豐富的哲理,具有較為深刻的教育意義。如青海地區(qū)諺語“人心要實,火心要空”。生爐子的訣竅是火爐里留下空隙,好讓柴火著得旺,而做人的訣竅則是對人真誠、實在。簡短的句子用最常用的、人人熟知的生活常識作比,道出為人處世的道理。山西諺語“高門不進,低門不去”道出了婚姻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中,不想去貧賤家,也去不了富貴家。勸誡他人的諺語是為達到警示的效果。如青海諺語“親戚若要好,甭打錢私交”講的就是親朋好友間最好不要存在金錢利益瓜葛,否則其中的尷尬真的會讓人啞巴吃黃連。山西諺語“好了傷疤忘了疼,吃了粗糠忘了窮”告誡人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吸取經(jīng)驗教訓。
比興類諺語中“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起到聯(lián)想、寓意、烘托氣氛、象征等作用。青海諺語“驢拿棍趕,人拿情感”,要讓驢托物趕路,就得不停地用棍子趕著,而人與人之間相處,要讓對方折服就得動之以情,用真心換真情。前半句用動物作比,后半句講理。山西諺語“吃不倒瓜瓜摟蔓蔓”,用瓜和蔓來比喻敵不過厲害的對手,就對付弱小者的做法。一系列警言妙語如同生活的良方,給人深省和啟示,再加上活潑的方言描述,其形象性足以讓人身臨當下,以他物悟己理。
1.4慣用語:兩地民眾生活理趣的直觀投射
“慣用語”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使用起來廣普化的詞語。它是民眾長期生產(chǎn)生活中口頭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常用來比喻一種事物或行為,相當于一個詞或詞組,使用自然,結(jié)構(gòu)簡明生動,表意詼諧有趣。山西慣用語“三盔子十八碗”,特別形象地表達一個人比較“能吃”。青海慣用語“再等個后八碗”,表示做事拖沓,但從字面上也有“能吃”之意。青海民間待客宴席有“八盤”“八碗”的規(guī)程,“后八碗”的意思是八盤和八碗都上齊了,意味著宴席也就結(jié)束了,吃完宴席還不走,似乎意猶未盡,仿佛還在等“八盤”“八碗”再上一遍?!昂蟀送搿庇姓{(diào)侃之意。
山西慣用語“淡眉失斯眼”,意思是人的眉毛比較稀疏時,其膚色會比較顯白。這種把人的五官詞借用到慣用語中的情況,在青海地區(qū)也較為常見,如“抓耳朵”,意思是爭強好勝、爭名逐利。再如“給個臉好染大紅”,意思是蹬鼻子上臉。還有山西慣用語“逮住拐子使勁踹”,意思是只要抓住了能夠使喚的人就拼命使喚,從不考慮對方的實際感受,青海地區(qū)有表意相近的慣用語“瘸子的腿上拿棍敲”,除了表達上述意思外,還有“雪上加霜”的意思。
作為民俗事象本身,民間俗語傳達著民族心理和思想,言說著地方性知識賴以存在的傳統(tǒng)。作為民俗語言,它又承載著該地區(qū)厚重的民俗文化傳統(tǒng),彰顯的是絢爛多姿的多元文化色彩。
1.5從禁忌語看兩地文化敬畏與民眾心理調(diào)適
在語言的范疇內(nèi),禁忌體現(xiàn)為特定的言語忌諱。這種言語忌諱是眾多社會禁忌中的一個分支[3],具體表現(xiàn)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某些特定的詞匯或文字不能直接說出或隨意書寫。這就促使人們在處理語言中的禁忌時,往往傾向于采用一種回避或更為委婉的表達手法。對于年齡的禁忌,青海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爺不叫了個家去”(“個家”指“自己”)的說法,所以長輩們每到這個年紀時,提及年齡都以虛高一歲的方式避諱“七十三”和“八十四”。民眾心理層面上的解釋多為孔子七十三歲壽終,孟子八十四歲歸西,圣人難免更何況是普通民眾。對于疾病的禁忌,山西民間多用“難活”“受老涼咧”“歪嘞”“不快當”“不待動”“不受癮”等詞以替之,其中“不受癮”在青海地區(qū)的用法與山西地區(qū)一致,比如,“達達早起里冇出門,一直炕上躺著哩,吃早飯的時候說著,不受癮哈哩?。 保ò职衷缟蠜]出門,一直在床上躺著,吃早飯的時候才說自己生病了?。┲C音禁忌,如與“死”同音的字都不說,取他字以替之,部分地區(qū)在四月份的時候不舉辦婚禮,家里重要的號碼或數(shù)字也會盡量不選“4”。再如“盛”或“翻”,出門在外,吃飯時不翻魚,就連“盛飯”也換作“添飯”,因“盛”與“沉”諧音。當兩種文化相遇時,往往不會涇渭分明地在一個地域畫出一條清晰的分水嶺,而是呈現(xiàn)出并存、融合的特點。
2啟示:語言交際與文化互動
海德格爾關(guān)于“語言是存在之居所”[4]的命題,把語言提高到存在論的地位,堅決反對把語言僅當成交流思想的工具[5]。伽達默爾提出,語言并不僅是人類在世界上的一個擁有品,相反,正是通過語言,人類才得以深入探索并切實擁有這個世界[6]。方言是民族共同語的地域變體,不僅使人們能夠進行交流,而且深深嵌入了各種歷史特色和豐富的地域文化,所以說從民俗學的視角出發(fā),民間語言并非從民眾的口語表述活動中抽離出來、靜止的,它是以一種活態(tài)的語言形式,展現(xiàn)民俗事象的動態(tài)特征[7],這類活態(tài)的語言行為不是一種單純的生理學或物理學的行為,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文化傳延過程。通過對山西方言和青海方言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兩地方言在親屬稱謂、古漢語詞匯、諺語、慣用語和禁忌語上都存在極強的相似性,這就充分肯定了北方方言內(nèi)部存在相似性的語言現(xiàn)象。從詞源看,兩地方言仍保留著部分古漢語詞的使用,說明兩地方言對古漢語詞匯都有很好的傳承;從兩地方言中一些代表性詞匯和口頭語看,它們在語言情境、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用途及產(chǎn)生的語言效果方面都存在一致性,但同時又各自保留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如何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好飽含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方言及方言文化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1樹立方言傳播新觀念,推動方言的全方位傳播,深入利用全媒體平臺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lǐng)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guān)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合理配置語言資源,為方言傳播營造寬松和諧的發(fā)展空間,進而實現(xiàn)社會層面上的保護與傳承。發(fā)掘與創(chuàng)新方言傳播新內(nèi)容,在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實現(xiàn)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方言傳播新范式,借助EP同步、兩微一端、大數(shù)據(jù)和AR進行創(chuàng)新傳播,提供語言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促進語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應(yīng)當強調(diào)方言文化所展現(xiàn)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基于此,需沿著已經(jīng)提出的方言傳播新模式進一步探索和深化,確保能夠?qū)崿F(xiàn)方言在傳播、社交和服務(wù)方面的融合,從而喚起公眾對本地語言的需求感和文化歸屬感,以便在新媒體的語境下,能夠有效地保護、繼承并推廣那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
2.2維護語言多樣性,保護和傳承語言文化遺產(chǎn)
人類作為社會生物,其生活深受周圍社會文化的熏陶。這些文化準則不僅塑造了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還強化了社群內(nèi)部的團結(jié)與和諧。20世紀7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了一項重要公約,旨在保護全球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隨后,在1989年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上,提出了促進民間創(chuàng)作的針對性保護提議。2000年6月,首次針對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的評審會議在巴黎舉行。3年后,國際社會通過了一份致力于保護和創(chuàng)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公約[8]。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9月,中國成為這一國際公約的發(fā)起國之一。如今,維護、傳承及促進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已經(jīng)獲得了全球性的關(guān)注。為此,人們建立了專門的機構(gòu),如國際瀕危語言情報交流中心和亞太地區(qū)語言學研究部,標志著國際社會開始了系統(tǒng)性的合作,致力于保護、救援和記錄那些瀕危語言[9]。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維護語言的多樣性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那些富有特色的方言。為了有效保護漢語方言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必須摒棄先入為主的偏見,積極尋求創(chuàng)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夠確保這些文化遺產(chǎn)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傳承[10]。“非遺”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已經(jīng)上升為國家層面上的頭等大事,其中的許多文化遺產(chǎn)恰恰以語言甚至方言為載體,如民間文學、具體民俗事象、民間戲曲、傳統(tǒng)技藝(其制作流程往往用方言記錄)等。可見,方言學早已成為民俗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綜合體,研究方言也將不再是語言學者的“獨角戲”。
3結(jié)束語
作為地域獨特的有聲胎記,語言忠實地表達著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進程、厚重的文化傳統(tǒng)、豐富多彩的娛樂內(nèi)容、神秘圣潔的信仰,沉淀著人類文明的豐富信息。青海方言與山西方言的交流碰撞印證著兩地多彩文化的互動,與此同時,兩地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語言帶來的文化盛宴。
參考文獻
[1]雷漢卿.近代方俗詞叢考[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5.
[2]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3]李中生.中國語言避諱習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1.
[4]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1:165.
[5]錢冠連.語言:人類最后的家園:人類基本生存狀態(tài)的哲學與語用學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85.
[6]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語言與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235.
[7]曲彥斌.民俗語言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17.
[8]吳永煥.漢語方言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39-43.
[9]戴慶廈.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使用現(xiàn)狀及其演變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7.
[10]馮小釘.語言消亡與保護語言多樣性問題的研究評述[J].安徽大學學報,2003(3):7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