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了書面表達的實效性,要求學生能清晰、流暢地傳達個人見解與情感。然而,現實中的作文教學往往受限于傳統(tǒng)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真實情感。因此,如何巧妙地將新課標理念融入實踐,讓作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用文字真實反映內心,成為教育者亟待破解的課題。借鑒《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筆者期望探索一種途徑,即通過勞動實踐與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挖掘勞動中的教育價值,從而激活學生的表達潛能,提升他們的寫作技能和情感表達能力。本文著力探尋利用勞動實踐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生活情境中的勞動實踐為觀察與情感體驗搭建橋梁
在當前教育理念的轉變過程中,筆者認識到僅依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并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生活情境中的勞動實踐,如種植活動、班級宴會等,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小學生提供了觀察與情感體驗的廣闊天地,從而成為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大工具。
種植活動幫助學生鍛煉觀察能力。在親手播種、澆水、除草的過程中,學生的眼睛成為他們解世界的第一扇窗。學生經過仔細觀察,更愿意用文字精確地描繪,如“那嫩綠的葉片在陽光下閃爍,如同新生的生命在歌唱”。通過觀察與描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切實的鍛煉和提升。
班級宴會活動則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與團隊協作。從策劃菜單、采購食材,到準備烹飪、共享美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他們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需要將土豆切成塊狀”,也學會了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如“我認為我們可以嘗試用不同的調料來增添風味”。這種生活場景中的語言實踐,使他們能夠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增強語言的實用性。
由此可見,生活情境中的勞動實踐通過提供豐富的觀察素材、實踐機會和情感體驗,為小學生搭建了一座觀察與情感表達的橋梁。它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觀察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從而更好地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勞動實踐在語言中的作用,將其融入教學設計,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讀寫結合,讓勞動實踐與語文學習無縫銜接
在教學實踐中,讀寫結合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它將勞動實踐與語文學習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提升語言組織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過程并非獨立的,而是形成了一種知識的循環(huán),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實際生活技能同步提升。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例如,當學生們在閱讀關于植物生長的繪本時,教師會引導他們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語言結構,如段落層次、句子構造等。當學生們參與種植活動時,教師會提醒他們用類似的語言結構來描述植物的生長過程,如“春天,種子埋入土壤,等待破土;夏天,綠色的小芽開始冒出……”。又如學習課文《千人糕》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時間順序和動作描寫。在烹飪活動中,教師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整個過程,如“我小心翼翼地切下一片薄薄的洋蔥,放入熱油中,看著它慢慢變軟,聞到它發(fā)出誘人的香味”。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中的表達,加深其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
其次,讀寫結合打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模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語言,體驗語言的實際價值。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他們能夠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正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體現。
最后,通過讀寫結合,學生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表達,這種自我修正的過程提升了其語言的精煉度和準確度。他們學會了如何將復雜的信息簡化為易于理解的語言,如何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多的信息,這是語言組織能力的重要標志。
讀寫結合的勞動實踐策略不僅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而且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體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
三、構建教學圖示,細化指導,提升表達技巧
勞動實踐有多種類型,如種植觀察類實踐活動、制作類實踐活動、場景類勞動實踐活動、公益類勞動實踐活動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勞動實踐均具有不同的寫作重點。教師需要研究每種類型的寫作特點,針對想要訓練的知識點設計不同類型的寫作教學圖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出寫作的要求,更要落實指導的過程。如對勞動過程的描寫,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要將勞動的過程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清楚,還要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敘述清楚勞動過程。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困難提供一定的語言支架,幫助學生將所理解和創(chuàng)造的內容表現出來。
例如,在教學制作類活動寫作時,教師在內容圖式的建構上,可以將勞技作品的制作過程分解為兩三個步驟,做到勞技作品制作與教師指導交替進行。其中,關鍵的步驟或動作可采用寫實的放大鏡頭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與表達。教師還可幫助學生對制作中所需的有關學科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在言語圖式的建構上,學生可以借助教師提供的范文或語言支架進行敘述,并針對前一環(huán)節(jié)的觀察與表達進行方法的提煉,為進入“遷移方法,獨立表達”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在表達圖式的建構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遷移運用前面所學的勞動技能和觀察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對勞技作品制作的下一個步驟進行實踐和觀察,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伴隨著不同類型的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所建構的圖式類型也應越來越豐富多樣。
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發(fā)揮激勵與反饋的雙重作用
在提升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多元評價體系至關重要。這種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勞動成果,更重視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觀察記錄的質量、作文的結構與情感表達。通過即時的反饋機制,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增強其自信心,進一步推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首先,多元評價機制的建立意味著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審視學生的表現。例如,在種植活動后,教師不僅評估學生能否成功種植,還會考察他們的觀察記錄是否詳盡、準確,是否能生動描繪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細節(jié)。這種全面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激發(fā)他們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通過作文評價,教師應關注學生語言文字的連貫性、篇章結構的合理性、情感表達的真摯性,以此衡量他們的書面表達水平。
其次,多元評價體系還包括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同伴之間的交流和比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他們可以從他人的作品中學習,取長補短。自我評價則是培養(yǎng)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表達負責,增強自主學習和成長的意識。
最后,一個成功的評價體系應該具有激勵性,教師不僅要指出不足,更要表揚學生的努力和進步。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可,他們會更有動力去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塑造學生的自信,使他們在面對挑戰(zhàn)時更加從容,從而在語言表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五、結束語
總之,勞動實踐與語文學習需要深度融合。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個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發(fā)掘他們的語言潛力,培養(yǎng)學生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表達能力,為他們的未來之路鋪就基石。讓教師們點亮學生的語言之光,照亮他們通往知識和生活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