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微信公眾號上讀到一個有趣的“貨機崇拜”故事,故事的原創(chuàng)者是大名鼎鼎的費曼。故事的著眼點是科學,觸發(fā)我思考的點卻是其表述方式與對行動的啟發(fā)。
先說說貨機崇拜(或稱貨物崇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軍飛機常常降落在太平洋深處某些島嶼上修建的臨時機場,這一行動為當?shù)鼐用駧砹斯I(yè)時代的各種生產(chǎn)物資。戰(zhàn)爭結束后這些飛機不再造訪,但島上居民卻開始模仿他們所見到的一切并試圖重現(xiàn)當時的場景:他們建造了仿制跑道,甚至在跑道兩側點燃小火堆;有人坐在木制控制塔里,頭戴用竹子制成的“耳機”。盡管這些模仿看起來惟妙惟肖,但顯然,真正的飛機永遠不會因此而降落。
當一個人或一群人將某些對自己影響巨大且不可理解的現(xiàn)象上升為非理性解釋的時候,這多半緣于科學知識的不足。貨機崇拜的根源,就其表面來說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就其內(nèi)在來說是一種對現(xiàn)象無法獲取客觀求解之后的非理性轉化——上升為類似宗教的崇拜行為。事實上,對此現(xiàn)象的關注(或為人類學家或媒體所為)是緣于費曼對偽科學現(xiàn)象或行為的批評。某個魔術師聲稱他能夠用意念讓金屬勺子彎曲(類似的魔術現(xiàn)象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末期的中國也沒少出現(xiàn)),但他無法通過科學家進行的科學過程復現(xiàn)證實。
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經(jīng)驗場景中,人們并不能貫徹科學思維去觀察現(xiàn)象,運用科學思維去考察現(xiàn)象。甚至進一步,很多人借助“這樣才科學,那樣是不科學的”這種非科學的表述來為并不滿足科學邏輯的現(xiàn)象或行為打掩護。打著科學旗幟搞偽科學或非科學,其根源除了實用主義,深層折射的是人們科學素養(yǎng)的缺失。
在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中,實驗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實驗是構成實證的必要而核心的部分。在當下的中小學課程中,實驗部分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的比重不高,這緣于我們此前更多重視概念與知識的闡述式理解而非實證式理解,考查多半是書面陳述式的而非“假設-驗證”式的。類似做法在技術學科也廣泛存在,所以教育部門前不久正式推出中小學各學科實驗教學目錄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行動,而將課程中的內(nèi)容進行實驗設計是身為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行動的重點。
最近讀到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著的《什么是科學思維》小冊子,里面提到科學家在進行迷思概念研究的時候遇到的一個現(xiàn)象頗為有趣:在某堂電流學課上,一個學生面對導師展示的與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矛盾的證據(jù),說:“在這兒電流也許就是這樣的,但如果你來我家,你會看到不同的情況?!弊髡逺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指出,“人類天生就不會用科學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中,知識的機械性傳授的缺點恰恰是實驗方式的缺失。據(jù)說貨物崇拜的原始土著甚至將外界運去的工業(yè)制品解釋為祖先或神的制造和賜予,當下,我們身邊也有兒童認為食物來自超市或購買。土著突破自己的認知甚是困難,而我們不將技術產(chǎn)品的完整鏈條呈現(xiàn)給學生,不將技術制品的科學和技術原理揭示給學生,他們就將成為停留于經(jīng)驗性理解的普通社會人,無法成為運用科學和技術知識來改善人們認知和行動的人。
費曼詼諧地將貨機崇拜稱為草包族科學,他擅長通過極簡的概括去表達主題。開展實驗教學兼容簡明與復雜,并蓄整體與部分,觸及表面和深度,值得思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