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文化再生

2024-12-25 00:00:00孔唯佳李紅劉會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24年30期

摘要:民間地方戲曲失傳所帶來的傳統(tǒng)文化斷層現(xiàn)象備受關注。東平湖區(qū)特有的端公戲屬于儺文化體系中的一支,是儺文化在山東地區(qū)的獨特印記。當前泰安東平縣端公戲的適應性發(fā)展為必然趨勢,由娛神到娛人的性質變遷,逐漸呈現(xiàn)出戲劇化的傾向,這一過程弱化了對神性的依附。地域文化為主導的創(chuàng)作趨向為東平地域端公戲傳承的主要路徑,新時代下湖區(qū)端公戲傳承與轉型為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背景下民間地方戲曲的生存之道提供了可借鑒價值,以“傳承—集聚—擴散”為路徑的完整鏈條,以高校工作坊為實踐基地,基于“民間性”的傳承與發(fā)展為東平端公戲的文化再生提供不竭動力。

關鍵詞:東平湖區(qū);端公戲;儺文化;表演形態(tài);戲劇要素;傳承與轉型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0(c)-0071-05

Cultural Rev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Dongping Lake District Endong Opera

KONG Weijia,LI Hong, LIU Hui

(Mount Tai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eing disrupted due to the loss of folk local opera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The Dangong Opera, a unique form of folk opera found only in the Dongping Lake District,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Shanmu culture, which is a unique mark of Shanmu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Dangong Opera in Taian Dongping Coun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with a change from worshiping gods to entertaining people, gradually showing a tendency towards dramatization, which weakens the dependence on divinity. The trend of creating works with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dominant force is the main path for the inheritance of Dongping regional Dangong Opera.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angong Opera in the new era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survival of folk local operas in the contex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complete chain of "inheritance - aggregation - diffusion" as the path, and the practice base of college workshops, based on the "folkn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vide unending impetus for the cultural regeneration of Dongping Dangong Opera.

Key words: Dongping Lake District; Tonggong Opera; Nuo culture; Performance form; Theatrical elements;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在山東省西南部,以微山湖為主的南四湖地區(qū)以及山東省東平湖一帶,即端公戲傳播的主要地區(qū)?!岸斯珣颉笔侵笌в屑漓胄再|又融多種藝術方式為一體的民間戲劇,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本身帶有儀式性,同時又是帶有地域性的戲劇藝術。東平縣的端公戲與微山縣端公戲一脈相承,端公戲又稱“端公腔”“端鼓腔”“端供腔”“打端鼓”“端鼓戲”,在東平一帶俗稱“敬河神”,流入此地已經有百年歷史,在演出內容與形式上與微山端公戲基本一致。2007年,端公戲傳承人丁立新成立了東平縣端公戲文化戲社,2011年第三批非遺名單中新增“端鼓腔”,日益呈現(xiàn)出這一民間藝術的獨特價值。它真實再現(xiàn)了湖區(qū)人民的生活狀況及生活歷程,承載著湖區(qū)許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反映了東平縣境內湖區(qū)人民在歷史進程及歷史變遷中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因此是對湖區(qū)獨特文化的再現(xiàn),具有民俗學、人類學價值。

1 娛神到娛人的藝術形態(tài)

端公戲屬于儺文化中的一支,在有關的歷史文獻中記載,“端公”作為天與人的貫通者,本身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端公們猶如巫師,他們戴著面具,披著衣服,手持法器,邊跳邊舞邊唱,這一過程有著嚴格的儀式程序,因此得名“端公戲”。東平湖位于東平縣境西部,漁民靠湖而生,并逐漸產生強烈的水意識。湖區(qū)漁民為了祈求好收成、平安順遂,因此產生了求神上供儀式,祭祀河神,祈求保佑他們消除災禍,故“端公戲”多見于續(xù)家譜、婚喪嫁娶、慶祝豐收等場合。演唱者的伴奏樂器為簡單的羊皮鼓,類似一面團扇,下方由大鐵圈和小鐵圈勾連而成,在敲打的過程中配合主鼓的聲音嘩嘩作響。此外,男扮女裝、男唱女腔等特點也為端公戲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從端公戲本質來看,儀式是核心,藝術形式依附于儀式而存在,不能嚴格定義為戲曲。不管是民國時期的《大關縣志》中提及的“本縣廟宇有以道士主持者,但未與人作齋事;有在家俗人略讀道經,亦稱道場,亦號端公戲,為人作酬神驅邪之術”[1],還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李宗昉等撰《黔南叢書》提及的“黔俗:家有病者,婦人以米置雞子于土蹲門而禳之,名曰叫魂。不愈,則召端公祈禱,端公亦道士類也作法與演戲相似”[2],端公的演唱極具宗教色彩,本質上是一種祭祀儀式,保留著原始儺文化的演出形式,通過端公為連接人神的神秘力量,維持著家族之間的感情紐帶,強化身份認同。在東平湖區(qū)民間,人民流傳下來的唱詞與唐王李世民有關:一說李世民給西宮李娘娘治病前曾許下三樁愿,后請人唱戲還愿連唱四天四夜;此外還有小白龍狀告唐王的說法,唐王陰間答應還愿后釋放小白龍的故事,將其編入唱詞。從端公戲的發(fā)端來看,不管是文獻記載還是民間傳說,無疑都增加了神話色彩[3]。

端公戲有設壇、開壇、午壇、了壇4個程序,每個程序都有著相對固定的表演模式,而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較為復雜。這與“儺祭儀式‘請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儺戲表演‘開壇—開洞—閉壇’的基本程序”[4]基本一致??梢姡瑬|平湖區(qū)端公戲仍然是原始儺戲分支下的不同形態(tài)。設壇起初是在漁船上,后從湖上改為陸地,形式更為復雜,擺放祭祀用品、搭建神棚,漁民在端公的指引下加入這一系列儀式當中。當前,東平地區(qū)以祭祖、續(xù)家譜為目的活動為主,內壇不允許女子進入,且擺放牌位和貢品,張貼榜文,棚子懸掛“×氏家族祭祖盛會”,多為家族輪流舉辦,唱詞也與本族歷史人物故事有關。開壇以身穿法衣的“端公”為首,通過演唱的形式請來各路神仙,家族眾人隨聲附和,娓娓道來本族的現(xiàn)狀和請求,希望得到神靈的庇佑。午壇是整個環(huán)節(jié)中重要的一環(huán),整個過程以儀式為主,請出神靈后開始祭祀,祭品有雞、豬等,又稱“獻白”?!岸斯贝碜迦伺c神靈進行交流,并將祖先的旨意傳給后人。其中“砍肩滴血”,又稱“拉刀子”,與傳統(tǒng)的血祭有明顯區(qū)別。似乎是強調了“端公”的通靈能力,預示著自身的罪過通過誠心感動祖先,獲得救贖?!罢疾贰眱x式也帶有濃重的儺文化色彩。了壇是祭祀完畢后將神靈送回,也有一套完整的儀式。

在整個表演形態(tài)中,儀式和戲劇表演是無法剝離的兩面,即使當前作為演劇的端公戲形式豐富,但本身帶有的巫儺儀式仍然屬于它的本質特征?!斑@里所指的‘戲’,并非一般的戲劇概念,它其實沉積了從宗教儀式到戲劇表演的諸多變化軌跡。”[5]也就是從歌、舞形式發(fā)展而來的儺儀融合了唱本,逐漸呈現(xiàn)出戲劇化的傾向,這一過程弱化了對神性的依附,但仍然是對儺儀形態(tài)的延續(xù),屬于不完全的戲劇形式[6]。

當前東平地區(qū)端公戲仍然保持著原生態(tài)的藝術形式,如敬自己的祖先,多由小班演唱;若是春節(jié)前,漁民們停止捕魚,為慶祝豐收而進行,則由大班演唱。如今的端公戲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如各種節(jié)日皆可演唱,形式和時間也不再受限制。東平當地端公戲傳承團隊將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多以歌頌漁民新生活為主,對傳統(tǒng)的故事進行了新的編寫,更呈現(xiàn)出民間戲劇的娛樂性。

2 地域文化為主導的創(chuàng)作趨向

當前,東平地區(qū)的端公戲不僅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的儺戲形態(tài)呈現(xiàn)了明顯的區(qū)別,在唱詞上也呈現(xiàn)出東平湖區(qū)的地域色彩,成為傳播湖區(qū)文化的一張名片,微山縣端公戲也呈現(xiàn)出此特征[7]。端公戲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使人們通過趣味性的傳唱增長知識,了解本地文化,同時對當地社會穩(wěn)定、民風塑造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地政府部門的領導下,東平以丁立新為代表的端公戲傳承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以多種創(chuàng)新形式保護這一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平縣政府大力推動《東平端鼓腔》的出版、由非遺傳承人改編的《東平湖里寶貝多》《一文錢》等新唱詞為端公戲的傳承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端公戲改編劇目內容來看,唱詞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2.1 體現(xiàn)湖區(qū)風光,宣傳湖區(qū)文化

這類作品以呈現(xiàn)東平湖區(qū)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為主,如《端貢擊鼓敬神明》中細膩地描繪了漁民們在湖邊撒網捕魚的場景。

船行風濤保平安呀,

網撒湖海魚蝦豐呀呼嗨。

咦兒喲 呀兒喲 咦兒喲嚎 呀兒喲

網撒湖海魚蝦豐呀呼嗨。

臺上唱大戲,船頭扎紅綾。

此外,有一些唱詞講述了東平的發(fā)展歷史,展現(xiàn)了濃重的文化底蘊。這類改編劇目語言通俗易懂,同時又飽含湖區(qū)漁民對東平地域文化的熱愛與自信。如《游東平》,講述了東平縣的由來,并將歷史故事穿插其中。湖區(qū)民眾通過趣味性的演唱方式了解本地域文化歷史,保護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為東平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助力。

端鼓一擊振長空,東原百姓樂螎螎。

尚書禹貢有記載,大野既涿東原底平,

這就是大東平古來的名。

國郡路府州和縣,歷史文化底蘊厚重。

從改編的唱詞來看,當中雖然還存在著原始的扎棚上供的祭祀內容,但已經明顯弱化了這種儀式,反而以全民性參與、傳播湖區(qū)文化為主要目的。端公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通靈者,而是人人都可傳唱端公戲,并且適用的地點也發(fā)生了轉移,藝人們不僅在各種喜慶的節(jié)日為群眾演唱,還作為寓教于樂的民間小調供人欣賞。將以往嚴肅的端公戲搬上了表演舞臺,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傳唱度更高。

2.2 以流傳的經典故事為腳本創(chuàng)作,傳承經典,增添了民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這類作品故事性極強,通過對經典故事的傳頌,對民眾起到教育意義。如改編劇目《退彩禮》,講述了農村兒媳名彩蓮幫小姑子退還彩禮美名傳的故事,推崇當今時代愛情不應被高價彩禮所取代,摒棄高價彩禮風,愛情純真更久綿。

《一文錢》也是以經典故事改編的劇目,講的是一位土財主一輩子惜財如命,死后還要把尸體賣肉換錢的故事。故事不僅風趣幽默,在形式上也是靈活多變,4人在臺上唱,眾人和,極具娛樂性,對湖區(qū)民眾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育。從形式上來看,《一文錢》還用小品的形式在演唱之前增加演出者對話的內容,講述東平端公戲的發(fā)展歷史,這與其原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也使得東平地域文化得以依托于這種藝術形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受眾也越來越多。強調故事性成為當前端公戲創(chuàng)新的主要方向。

2.3 歌唱新時代湖區(qū)人民幸福生活為主題的激昂頌歌,展現(xiàn)湖區(qū)文化新面貌

東平湖區(qū)端公戲與時俱進,不僅在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內容上也體現(xiàn)了湖區(qū)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代表性作品《俺是水法宣傳員》《抗疫情》《增進民生強福址》等。這些作品將新時代東平的新故事通過端公戲的傳統(tǒng)曲調在民眾間傳唱,體現(xiàn)了湖區(qū)人民的智慧和激昂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東平縣政府和當地非遺傳承人以豐富的表演形式來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并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

《抗疫情》以抗擊新冠疫情為創(chuàng)作內容,用傳統(tǒng)的端鼓腔的曲調和伴奏樂器羊皮鼓進行呈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民間藝術的責任擔當,給湖區(qū)民眾帶來了精神上的激勵與情緒上的安撫。東平民眾不僅在端公戲內容上融入湖區(qū)生活面貌,而且也開始嘗試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擴大傳播范圍,使端公戲成為東平的一張文化名片,帶動當地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

“非遺來自人民的創(chuàng)造,傳承群體是非遺存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盵8]正是有傳承群體的不斷嘗試,才使得原本儀式性濃重、表演場地受限的端公戲成為展現(xiàn)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這條路徑5+fN6gmL26nGxr+3JCizNHuK+yF3dk2pwyAmiMIMOls=是強調端公戲要滲透進民眾的實際生活中,滿足他們日常精神生活的需求,真正做到民眾樂于傳播、樂于傳承。從保護非遺文化的政策來看,屬于提供了內驅力,任何脫離了具體文化場域的民間戲曲必定會失去最主要的觀眾。

3 新時代下湖區(qū)端公戲傳承與轉型

東平古稱東原,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智慧、勤勞,大量的文化遺產得以保留至今。端公戲集神話、音樂、舞蹈、曲藝等藝術為一體,同時又承載著漁民的信仰、民間習俗、民族文體活動等內容,具有民俗學價值。端公戲自2011年被審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社會各界都密切關注著它的傳承與發(fā)展。

但由于地方戲曲本身傳承人少、年輕人對其接受度不高、表演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使端公戲的生存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劣,相關保護工作也舉步維艱。山東省政府和非遺傳承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端公戲進行了創(chuàng)新式的藝術再生。2007年,端公戲非遺傳承人丁立新成立了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積極參與公益演出、送戲下鄉(xiāng)等活動中,把新時代東平民眾的生活融入古老的端公戲內容中,進行端公戲的普及與推廣。同時,地方政府鼓勵建立專業(yè)機構和制定保護措施,《東平端鼓腔》的出版,是政府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xiàn),但要突破端公戲當前所面臨的困境,還需要新的路徑和方法。

3.1 以“傳承—集聚—擴散”為路徑的完整鏈條

東平端公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古老的文化底蘊,在對其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守住它的根本,即端公戲的原貌和純正性。在傳統(tǒng)文藝轉變的過程中,如果丟失掉了它的特性,那么端公戲將與其他地區(qū)的民間小戲逐漸融合同一化。

“傳承”作為最基礎的一環(huán),是重中之重。首先要遵循傳統(tǒng)的譜系傳承,積極鼓勵當地民眾參與端公戲的授課活動,令更多人掌握其核心技能,恢復端公戲原貌。其次,通過劇團幫扶的方式,增加演出機會,擴大社會影響力。最后,校園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場域,可通過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的方式,加強校園傳承效果。

“集聚”是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當地政府要幫扶地方文化場所建設,將劇團發(fā)展與端公戲展覽場所建設同步進行:羊皮鼓、演出服飾、道具等都極具地域特色,可通過多向的產出與當地文化產業(yè)、文化旅游等相結合。此外,文字材料的收集與整理也能促使東平縣端公戲的研究更加完整化和體系化,具有學術價值。

“擴散”是增強端公戲傳播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等方式,留住經典,同時,又使它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趨勢,適應新媒體的多樣化傳播。

以“傳承—集聚—擴散”為東平縣端公戲傳承和轉型的完整鏈條,能保證東平縣端公戲在本區(qū)域內活躍地傳播,進而擴大輻射面,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振興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同時滿足當地民眾的精神需求。

3.2 以高校工作坊為實踐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學校成為值得嘗試的新路徑。地方戲曲生存環(huán)境艱難,主要原因為受眾群體范圍不斷縮小,文化的傳承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無法獲得青年群體的欣賞與喜愛?!霸诋斍坝^眾群體面臨嚴重斷代問題的情況下,要實現(xiàn)瀕危戲曲劇種的可持續(xù)性傳承,觀眾群體的更新?lián)Q代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9]高校公共課程中可融合當地特色文化內容,如泰山科技學院圍繞泰山文化開設“泰山石文化”地方特色課程,圍繞泰山石刻等文化遺產在校內成立工坊,圍繞泰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校內博物館等,這些措施有效地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地方文化結合起來。這培養(yǎng)了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藝術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也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意性轉化。從學校入手建立非遺工坊不僅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同時也有利于擴大非遺文化的輻射范圍。

校內非遺類活動服務于社會,端公戲傳承人走進校園,兩者雙向結合為東平湖區(qū)端公戲的發(fā)展提供著強大的內驅力。學校運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的傳播方式留住瀕危的藝術形式。以工坊制為陣地,通過校園活動,如端公戲改編劇目的演出,幫助學生普及相關知識,演出服飾、道具的展覽和制作使學生直接參與文化產品的再生過程中,這為端公戲在文化傳播鏈條上提供了更多的生成方式。以年輕群體為主體的文化產品再生為文化市場提供了新的動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基于“民間性”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新媒介和新興文化的沖擊下,以端公戲為典型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強大的沖擊,陷入了艱難的生存處境中,引發(fā)了集體性的焦慮。社會各界力量通過非遺文化與新時代內容的融合,對其呈現(xiàn)形式進行改變和創(chuàng)新,將以往在民間固定場合帶有儀式性的演出帶到各種匯演舞臺上,確實增強了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播活力。但同時也失去了端公戲原本的演述場域,其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即由娛神到娛人的轉變。這種基于民間信仰、身份認同的古老文化在傳承與轉型的過程中必定面臨著丟失獨特性的深層危機。因此,非遺文化的保護,要盡量守住它原本的演述場域,留住精華,關鍵在于遵循民間性自身的規(guī)律和運行規(guī)則,從參與主體角度激發(fā)其活力。同時,可以借助新的傳播媒介進行向外的輻射,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使其走出湖區(qū),成為展現(xiàn)地域文化的一張名片[10]。

東平端公戲作為本地域活態(tài)的文化印記,需要尊重它原本的面貌和特征,講述好民間故事,保護其生存環(huán)境的原生態(tài)。同時,東平縣要充分運用好這一地方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yè)、旅游經濟等方面尋找合適的契合點,這也是新時代民間文藝的生存之道。

4 結束語

東平縣端公戲具有極高的審美、文化藝術價值,保留了很多祭祀文化的原始風貌,有利于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儺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新時代,端公戲又承載了湖區(qū)人們的信念與習俗,具有民俗學價值。基于本土地域環(huán)境下的保護與傳承才能留住經典,代代傳承。

參考文獻

[1] 劉仁健.民國大關縣志稿(校對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3.

[2] 田雯.黔書·續(xù)黔書·黔記·黔語[6RaK7nmHY1QmjiBXTW2MVQ==M].羅書勤,點校.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303.

[3] 高建軍,張士閃.微山湖漁民端鼓腔藝術探解[J].濟寧師專學報,2002(2):5-8.

[4] 歐蘭香.魯西南端公戲源流考[J].中國音樂學,2010(1):75-79.

[5] 龔德全.由儀到戲:端公祭儀中的演劇形態(tài)[J].戲劇文學,2015(2):34-40.

[6] 李棟.端公戲之源流:從儺到端公戲的發(fā)展歷程[J].青年文學家,2014(1):166.

[7] 辛翠.微山湖端鼓戲初探[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8] 王晨陽.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EB/OL].(2023-11-07)[2024-09-10]. https://www.ihchina. cn/luntan_details/28416.html.

[9] 楊琳,劉勝華.非遺保護視域下瀕危戲曲劇種當代振興的傳播理路[J].戲劇文學,2024(10):91-97.

[10]懷寶珍.微山湖端鼓腔民間藝術旅游資源保護與傳承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2018(8):175,177.

诏安县| 达尔| 慈溪市| 中阳县| 疏勒县| 商城县| 汤原县| 山东省| 南投县| 桃江县| 水城县| 马关县| 皮山县| 科尔| 南投县| 津南区| 马边| 吴忠市| 门源| 德钦县| 陆河县| 新蔡县| 兴安盟| 台南市| 章丘市| 麻栗坡县| 砀山县| 阳原县| 宜良县| 依兰县| 双牌县| 永宁县| 宁海县| 淅川县| 伊吾县| 元氏县| 嘉善县| 南通市| 卓尼县| 资中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