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皮亞杰說:“教育的目標不是去增加知識的數(shù)量,而是為孩子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可能,塑造能做不一樣事情的人。”反觀當下,整個教育系統(tǒng)過于注重升學預備,過度的“內卷”讓不少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也讓無數(shù)家長倍感焦慮。首先,我們要對本期“專題報道”中的“內卷”作一個界定:它是一種無意義的、過度的競爭和內耗,其本質是極端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理念所帶來的產物,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損害了教育生態(tài)和學生身心健康,加劇了社會公眾的教育焦慮。
停止無效的“內卷”,遵循教育規(guī)律辦教育,以成長思維去育人,幫助每個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跑道,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主動奔跑,不斷地超越自我,才是教育的本質。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淪為教育“內卷”的犧牲品?如何讓孩子迸發(fā)學習的內驅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為熱愛而學習?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們聽到越來越多反“內卷”的聲音,看到越來越多反“內卷”的行動:貴州省赤水市教育局在一個區(qū)域內不唯分數(shù)、不唯名校,開啟了教育“退卷”模式;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明確反對單純以追求高分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了一條貫通式工作思路;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被觀眾視作緩解“內卷焦慮”的一劑解藥;在《我為孩子打突圍戰(zhàn)》一書中,我們看到有一些家長已經(jīng)勇敢啟程,陪孩子一起闖出“內卷”困局……
上學就該這樣辛苦嗎
小奇 初中生
今年7月,我幸運地“搖”中了我們區(qū)里公認最好的一所初中。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我放學后便去托管班完成當天的作業(yè),并額外完成父母提前布置的卷子。通常情況下,我最早21:30能離開托管班,最晚要到23:00,到家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如果老師還布置了背誦之類的作業(yè),我晚上的“戰(zhàn)斗”則還要繼續(xù),有時甚至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兩三點,然后6:30再起床。
睡眠太少,導致我的脾氣變得有些暴躁,尤其是早上起床困難的時候。日復一日這樣度過,我倒也漸漸習慣,覺得上學或許本就該這樣辛苦,畢竟小學時我也常在托管班待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直到有一天,身邊的同學在聽說我的作息后,都說我太“卷”了,我才開始反思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我了解到,不少同學在升入初中后也像我一樣停了興趣班,但他們并不都這樣辛苦。絕大部分人每天放學后都能按時回家,只有周末會請家教輔導功課。
更讓我感到難過的是,第一次月考時,雖然沒有明確的班級排名,但我覺得自己只能排在中等水平。如今的我已經(jīng)感到很疲憊,如果想繼續(xù)提高成績,恐怕還得做更多卷子、刷更多題??墒?,我還能從哪里擠時間呢?
在“內卷”中陷入“內耗”
天棋 高中生
初中畢業(yè)后我考入了當?shù)匾凰€不錯的高中,高中學習壓力很大,而我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經(jīng)常陷入情緒內耗。說實話,我不想“卷”,也從未想過“躺平”。無奈現(xiàn)實總是將我卷入,看到課間同學們不離開座位地刷題,甚至運動會間隙也有一些同學在操場上和老師討論數(shù)學題,我說內心不焦慮是假的。但我又感覺自己實在不適合那樣的學習模式,我渴望相對自由的學習氛圍,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希望能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于是,我在內耗的路上越走越遠,每天胡思亂想,成績也每況愈下。為此,我和父母矛盾頻發(fā),老師也對我很失望,以致我經(jīng)常陷入自我懷疑:或許我根本不是讀書的料,我未來的路究竟在哪里?也許是為了自救,我逃進了網(wǎng)絡游戲的世界。夜深人靜,連游戲都打不動的時候,我會感到非??仗撋踔粱诤?,但又不知該如何走出這個瀕臨崩盤的“棋局”。
我也努力過,但發(fā)現(xiàn)周圍的同學太“卷”了,根本不是短時間內能追上的。我想過休學,又擔心父母不同意,根本不敢說出口。我在堅持與放棄的天平兩端徘徊,仿佛被無形的繩索緊緊束縛,難以抉擇,也無法自拔。
有意識地“卷”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俞德霖 博士生
高中時我的夢想是當一個混子,討厭每天的日程里只有學習?,F(xiàn)在的我卻成了不少人眼中的“卷王”,是一名喜歡泡在實驗室里的心理學在讀博士。高中時逃晚自習是我的常態(tài),溜去打球、玩音樂,或是和公園里的大爺大媽打八段錦,只要不學習,干什么都快樂。因為成績不上不下,老師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關于未來,我也不擔憂,總能有口飯吃,工資低點也沒關系。大概因為提前經(jīng)歷了這些,到大學時覺得已經(jīng)玩夠了,想著一直碌碌無為也挺沒意思,反倒想要挑戰(zhàn)自己,愛上了學習。
我開始主動聯(lián)系師長參與項目,為了看懂實驗中的建模而自學微積分、線性代數(shù),自大一暑假起,就開始了無周末、無節(jié)日、無寒暑假的生活。起初我只是協(xié)助碩士學長完成畢業(yè)論文,后來在一個個實驗中產生思考,逐漸發(fā)現(xiàn)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從大三開始便水到渠成地發(fā)表論文,獲得保研機會也是意外的收獲。我的目標很明確,成為一個在心理學專業(yè)有所建樹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被越來越多的同學評價“太‘卷’了”。不過,對我來說,這個過程非但不痛苦,反而很愉快。
與我們那時相比,現(xiàn)在很多學弟學妹可能早就意識到保研需要滿足一些硬性條件,很早就開始了各種“卷”,但名額總歸有限,在期待落空時一些人會感到不值得,抱怨自己做了很多沒用的事。我想原因主要在于,他們的行為和目標并不一致。如果只是為了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不落下風,跟著大家一起“卷”學業(yè)、“卷”企業(yè)實習、“卷”科研項目、“卷”志愿服務……這樣的努力大概率是痛苦的。而如果個體的行為和自身的目標是一致的,那么就可能不存在“卷”或“不卷”的外界定義,因為努力的過程本就是一種愉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