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zhì)量與效果直接關系到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成長成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逐漸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常態(tài)。本文旨在探討混合模式下黨史紅色革命資源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以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zhì)量和吸引力,增強學生對黨的紅色革命歷史的理解和認同。
【關鍵詞】混合模式|黨史資料|紅色革命資源|高校思政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史學習,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如果歷史觀錯誤,不僅達到不到學習教育目的,反倒會南轅北撤、走入誤區(qū)”[1]。思政課作為黨的理論在高校進行傳授的第一課堂,將黨史資源融入高校的思政課堂予以宣講自然是其應有之義。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混合模式教學作為一種結合了線上與線下教學優(yōu)勢的新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一、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
(一)黨史資源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思政課始終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列寧認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2],只有學生理解并對愛國主義予以認可才會去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黨發(fā)展的百年歷史不同階段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精神,無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建黨精神、井岡山紅色革命精神等,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愛國主義的體現(xiàn),以及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期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無不彰顯著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偉大愛國精神,這些精神雖然表現(xiàn)各異,但其內(nèi)涵所呈現(xiàn)的愛國主義卻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涌現(xiàn)出的大量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都為高校思政課在講授愛國主義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黨史資源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歷史觀是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歷史領域的反映,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具有什么樣歷史觀”[3],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歷史觀和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兩者之間屬于相互影響。大學生一般都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自己的歷史觀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相應地就會影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黨史是黨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撥亂反正的過程,究其本質(zhì)都是唯物主義的體現(xiàn)。將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中進行講授,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真實”的黨史,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而對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三)黨史資源是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
中國古來就有以古育人的傳統(tǒng),黨史百年歷程,歷經(jīng)近現(xiàn)代重大節(jié)點,無論是其所取得輝煌成就還是歷史經(jīng)驗都給高校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內(nèi)容材料。同時,黨史中的一些事件,對于當代的大學生而言也是相對比較熟悉的,比如北平和平解放、春天的故事等,但是由于僅僅對該事件是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于其中具體內(nèi)容不甚清晰,于是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誤導,對黨和國家的決定、政策等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誤解,而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高校思政課將黨史資源納入教學內(nèi)容,不僅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而且還承擔著紅色傳承。通過對黨史資源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充分挖掘高校在地的紅色黨史資源,對市面上的錯誤言論予以撥亂反正,還可以不斷豐富和完善思政課的教學內(nèi)容,提升教學質(zhì)量。
二、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的現(xiàn)狀
混合模式教育(Blending-Learning)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及時使線上虛擬環(huán)境的教育與線下物理環(huán)境的教學無縫銜接,使用多種教學策略和方法、多種評價方法,重構傳統(tǒng)課堂教學、重塑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新穎教學模式”[4]。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這種教學模式逐漸成為當下教育環(huán)境下的一種潮流,為黨史資源整合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優(yōu)勢
在混合模式下將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當中,是受近些年“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等的影響而逐步被推廣的。
一方面,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拓展高校思政課的空間。在把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要想把黨史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講清楚,就需要把事件背景等涉及時空背景的資料介紹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對黨史事件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認知,但通常由于課時的限制,不能形成較好的融合效果?;旌夏J絼t可以提前將課程中需要介紹的黨史資源放在線上由同學們自行學習,而在線下課程時以提問或者討論的方式來對相關黨史予以展開,這種方式極大的提升了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拓展了高校思政課的空間。
另一方面,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中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多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該種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缺少一定的自主性,會形成學生為了應付相關考試而不解其意的予以背誦,結果就會導致考完就忘。但是,在混合模式下,相關黨史資料在課前已在網(wǎng)上預習,教師在線下課堂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研習活動或針對所學內(nèi)容的課堂研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在課堂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加強。
(二)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路徑的挑戰(zhàn)
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相對于其他教學模式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的融入路徑中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
1.黨史資源的真實性問題
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料融入高校思政課要想取得其預設的教學目的,其前提就應當是所融入的黨史資料是真實的。黨史從其本質(zhì)上來看屬于歷史學的范疇,是歷史學的中的專門史,在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就需要遵循“歷史學研究與歷史教學的基本范疇,堅持用史實說話”[5]。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傳統(tǒng)書面資料被電子資料逐步的取代,電子資料相比于書面資料在查找方面具備一定的便捷性,但其在真實性方面則有所欠缺,給任課教師制造了一定的障礙,同時某些學生在查找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如誤用該類資料也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2.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
在高校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的教師,其專業(yè)知識水平一般夠用,但在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需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才能完成,任課教師雖然絕大多數(shù)都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但是由于其特有的教育背景導致其對于熟練應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來說是有難度的。同時,由于混合模式是一種結合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模式優(yōu)點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如何平衡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就成為了其中的重頭戲。但是由于任課教師未必都是師范類院校出身,并且即使是師范類院校出身,由于混合教學模式本身屬于新型的一種教學模式,之前所學的專業(yè)教學知識也未必能夠滿足其所需,這也為相關任課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3.教學效果的評估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采取期末考試成績加平時成績的方式,而在混合教學模式下由于是線上學習與線下課程學習的結合,如何針對學生在線上學習時的效果以及為了避免線上線下課程小組討論中出現(xiàn)部分學生出工不出力的情況,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難免有些不足。如果長期沒有相應的教學評價方式,會對課前認真復習線上資料、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等活動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不排除他們采取簡單的上網(wǎng)檢索等直接獲取結論性文獻予以閱讀的方式。網(wǎng)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實資料,而學生又沒有較高的辨別能力,會在對黨史的認識上出現(xiàn)重大偏差,不僅喪失了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目的,甚至會造成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崩潰,同時也會對黨的領導等深層次的問題產(chǎn)生認識和理解方面的偏差。
三、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路徑的完善
如何更好的發(fā)揮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路徑優(yōu)勢,可從以下幾方面對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路徑予以完善。
(一)保障黨史資源的真實性
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前提就是所使用的黨史資源是真實的,為了保證黨史資源的真實性,相關任課教師應通過正規(guī)路徑獲取相關黨史資源。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相關機構也開始對正規(guī)書籍進行了電子化處理,同時一些紅色革命根據(jù)地的博物館以及紅色展覽館等也都開設網(wǎng)站,這些都可以為任課教師獲取相關黨史資源的真實可靠性提供保障。同時,為了保障上傳線上讓同學學習黨史資源后所獲得的結論與思政課相關教學匹配,可以由教研室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針對線上教學部分所采用的黨史資源真實性和相關性采取討論,不僅可以保障黨史資源的真實性,同時也對其與思政課相關教學的匹配度進行了確定。另外,為了充分利用當?shù)攸h史資源,還可以與當?shù)氐狞h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紀念地等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教學和社會實踐,讓其在實踐中印證學習的相關黨史資源。
(二)提升教師隊伍能力的建設
針對教學隊伍能力的提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能力以及教學設計能力這兩個方面。有關任課教師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能力的提升方面,可以由學校出面組織相關專家對任課教師使用混合教學模式中所需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能力進行培訓,當然這種培訓會產(chǎn)生一定費用,這些就需要學校給予一定資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支持是有限度的,因此對于該部分能力的提升問題,主要還是需要任課教師通過自學的方式予以解決。當今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而衍生出來的長短視頻網(wǎng)站得到了突飛猛進般的發(fā)展,其中包括B站等相關網(wǎng)站中不乏有很多極為優(yōu)秀的UP主們制作并提供了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予以免費傳播,這些都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針對互聯(lián)網(wǎng)技能能力的提升進行自學提供了助力。
另外,有關混合模式下如何有效發(fā)揮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優(yōu)勢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升問題,可以通過邀請采取混合模式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分享經(jīng)驗。由于高校思政課所面對的是學院所有專業(yè)的學生,因此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的融入路徑部分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以套用的,只能是由采取混合模式教學的教師分享其經(jīng)驗,而這些經(jīng)驗并不是無的放矢的,應該是在一定理論基礎支撐之下開展的,之后相關實踐者的探索應是在該理論的正確引導下進行的。線下的課堂教學,除了一般性的講授和組織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和展示之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黨史學習活動,如黨史知識競賽、黨史故事講述比賽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黨史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能力一般經(jīng)歷兩個學年左右的教學就基本上能解決,當然由于混合教學模式以及黨史資源和高校思政課本身就是處于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教師該種能力的提升也是要不斷的針對新情況予以不斷地學習、實踐。
(三)設計匹配的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上文所提到的混合教育模式下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可以采?。?/p>
一方面,強化學生線上學習的監(jiān)控。由于混合教育模式需要部分課程內(nèi)容通過線上的方式予以學習,而這會使得一些同學基于諸多原因而不學或者以掛線的方式“學習”,僅參加線下課堂學習,甚至還能獲得不錯的成績,而這些是任課教師較難以監(jiān)控。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以選擇在相關知識的在線學習過程中設置一些練習題,如果不做練習題下一部分的知識點是不能繼續(xù)進行的,這樣任課老師就可以從后臺的進度設置上掌握相關學生在線學習進度和學習質(zhì)量的情況。
另一方面,把互評引入小組組成成員之間,引入各組之間,推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旌辖逃J较曼h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融入路徑中包括課下分組討論并進行小組展示,在該過程中總會有部分同學“搭順風車”,該種方式會讓一些同學無法深入理解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并且對于其他同學也是不公平的。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在評價的過程中,引入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這種互評可以一定程度的呈現(xiàn)出各個同學在小組中的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積極參與度。此外,基于老師在課上做展示時對小組的評價,可以通過各組之間的互評,保證各組成績相對公平,這樣就會引發(fā)學生之間針對教師有無“偏心”等方面的“猜疑”情況。
總之,黨史資源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對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的融入,使思政課的生動活潑、富有成效。中國軍轉(zhuǎn)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列寧.列寧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
[3]陳曉風.黨史觀教育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04):1.
[4]王永明,李旭娟,夏忠臣.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38(06):1.
[5]程敏,黃瑋.黨史素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論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1):56.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混合模式下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的融入路徑研究”(立項編號:2022GJJG623)的最終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敬輝,法學碩士,副教授,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