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是結合線上線下教學的新模式,在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下已然成為主要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有效創(chuàng)新和教學范圍的拓展,在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式和提高學科教學效果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整本書閱讀是以閱讀教學為基礎打造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在具體實施中能夠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以混合式教學為整本書閱讀活動實施載體,教師要在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和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整本書閱讀教學目標,探索多元化的實踐教學策略,達到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提升學科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本文以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混合式教學為研究方向,分別從讀前、讀中、讀后三個方面展開探討,以線上教學和線下指導為主線,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期在整本書閱讀活動與混合式教學充分融合的基礎上,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實施樣態(tài),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參與度,發(fā)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體現(xiàn)混合式教學的實踐價值,優(yōu)化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學習效果。
一、做好讀前預熱,激發(fā)閱讀興趣
(一)利用網(wǎng)絡資源,實施線上導讀
在混合式教學體系下開展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活動,教師應發(fā)揮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借助網(wǎng)絡調查和數(shù)據(jù)整理等功能,了解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需求,實施科學導讀,提高學生整本書閱讀的積極性,明確教學主要方向。同時,教師要活用信息技術整合閱讀資源,搜集有助于學生進行高質量整本書閱讀的素材,加深其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保證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制定完善的線上導讀方案,通過課前學情調查,收集關于學生閱讀態(tài)度、習慣、時間和興趣的相關信息,以此為參考,為教師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指導,從而利用線上教學功能個性化推薦閱讀內容,以確保學生積極參與整本書閱讀活動。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名著導讀:《西游記》”為例,這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但是多數(shù)學生對《西游記》內容的理解均來自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媒介,而對《西游記》這本名著進行系統(tǒng)閱讀的學生少之又少。因此,本次整本書閱讀活動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西游記》,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大眼光、大境界、大醒悟、大觸動。
在線上導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西游記》這本名著的認識情況,并在調查問卷中設置問題:“你是從什么途徑了解《西游記》的?”“你是否閱讀過《西游記》這本名著?”“你最喜歡《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根據(jù)調查問卷反饋,教師依據(jù)學生對《西游記》的了解情況,選擇合適的閱讀素材和推送方式。針對未曾系統(tǒng)閱讀過《西游記》的學生,教師應為其推送一些《西游記》中精彩的橋段,如“孫悟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使其在經(jīng)典故事情節(jié)的吸引下點燃閱讀熱情;對于有過《西游記》閱讀經(jīng)歷的學生,教師應通過內容推送引導其從其他角度再閱讀,如整理關于書中主要人物的內容,思考“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等一眾人物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形象特點,以及作者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意圖,使學生帶著問題重讀《西游記》,激發(fā)其閱讀興趣。
(二)線下針對指導,激活閱讀思維
混合式教學中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是協(xié)作關系,教師在利用線上教學功能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的同時,要在線下規(guī)劃整本書閱讀教學進程,優(yōu)化整體教學方案。整本書閱讀的體量遠遠大于單篇閱讀,需要其具備系統(tǒng)化的閱讀思維和學習方法,能夠通過分析書目確定精讀和略讀部分,針對性地掌握整本書重點內容,提高閱讀學習效率。教師應在線下教學中以指導學生正確閱讀方法和培養(yǎng)其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目標,在閱讀預熱環(huán)節(jié)引導其制訂科學的整本書閱讀計劃,在縮短閱讀時間的同時,提高重點知識獲取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激活閱讀內驅力。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駱駝祥子》”為例,作為現(xiàn)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力車夫的一生,以小見大,通過刻畫“祥子”這一人物,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況,體現(xiàn)了作者的關注與同情。
在閱讀這本書時,“祥子是怎樣過完了一生的”是學生需要明確的閱讀主線,也是需要在整本書閱讀中找尋的答案??紤]到閱讀效率問題,學生應避免采用通篇閱讀的方法,而是結合整本書閱讀目標和閱讀思路制定閱讀計劃,鍛煉閱讀思維。因此,在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前,教師應引導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祥子是做什么的?”“祥子最開始的夢想是什么?”“祥子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上經(jīng)歷了哪些事?”“祥子實現(xiàn)夢想了嗎?如何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夢想后的祥子是什么樣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初步確定整本書閱讀計劃,有序開展閱讀學習活動,從書中獲得釋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圈點批注法,在書中的關鍵劇情中找出重點內容,梳理“祥子的一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生能夠初步羅列祥子的幾個人生階段,即“三起三落”,由此從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總結祥子為何會擁有這種人生階段,解讀作品核心思想,提高整本書學習效率。
二、注重讀中交互,推進閱讀活動
(一)增強網(wǎng)絡互動,積累閱讀經(jīng)驗
將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活動實施載體,目的在于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相互交叉與配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要利用網(wǎng)絡交互功能打造多樣化的交互模式,鼓勵學生就整本書內容以及閱讀問題展開探討,積累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通過互動,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的實際情況,并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探討的內容,利用網(wǎng)絡功能進行動態(tài)化的閱讀資源推送,輔助其理解整本書內容,降低閱讀學習難度,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進度,打造符合時代特色的高效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昆蟲記》”為例,這本科普巨著揭開了昆蟲世界的奧秘,作者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運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帶領讀者一同踏上讓人驚嘆不已又欲罷不能的探索之旅。
結合整本書作品類型,“科普作品的閱讀”是本次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主題,學生不僅要在閱讀中了解各類昆蟲的特點與習性,而且應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積累豐富的說明文寫作技巧。而教師應組織學生就《昆蟲記》的內容和寫作特點展開交流,以深化學生的閱讀體會,加深其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鼓勵學生之間就《昆蟲記》的特定內容展開探討,如“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戰(zhàn)術制伏敵人”這段描寫,學生應在分析螳螂習性的同時,思考作者是如何生動描繪螳螂這種昆蟲的。借助網(wǎng)絡功能,教師應為學生推送一些關于螳螂的科普文章,引導其通過對比不同的閱讀素材,分析《昆蟲記》在語言描寫方面的優(yōu)勢,由此感知作者運用大量的擬人手法使讀者倍感親切,讓小說內容通俗易懂。如此,學生在領略昆蟲世界奧秘的同時,收獲了說明文的習作經(jīng)驗,獲得了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效果。
(二)開展線下活動,豐富閱讀形式
整本書閱讀混合式教學既要保證效率,又要注重質量,引導學生形成多維思考意識,從多角度剖析整本書內容,拓展閱讀思維。在線下教學方面,教師應以加強閱讀交流為主線,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組織學生結合活動主題就整本書內容展開探討。立足于整本書內容,教師應以其中的重點章節(jié)和關鍵內容為載體,設計相關閱讀活動,組織學生以群體互動的方式獲取整本書的知識,提高閱讀學習質量。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在線下組織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將“人到底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怎樣才能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為真正的鋼鐵戰(zhàn)士、保爾·柯察金通過哪些實際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為導語,鼓勵學生從書中找尋能夠證明保爾是鋼鐵一般戰(zhàn)士的內容,并依據(jù)這部分重點內容設計閱讀活動,深化學生對整本書核心思想的體會。
以書中的第九章為例,本章講述了保爾在右眼失明后,失去了上前線的資格,他出院后參加了肅反工作,后被調到鐵路工廠擔任共青團書記,又因一次演說被開除。教師應組織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保爾發(fā)表演講”的橋段,從演講詞中體會保爾的心理動態(tài),加深對閱讀素材的理解,保證閱讀質量。
三、重視讀后評價,提升閱讀素養(yǎng)
(一)運用網(wǎng)絡評價工具,優(yōu)化評價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線上功能為教師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提供了更多方式?;诂F(xiàn)代教育理論,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而自我評價是重要的學習手段,也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目標的有效方法。教師應運用網(wǎng)絡功能創(chuàng)新學生自評方式,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的整本書閱讀學習成果,主動分析遇到的問題,做學習的主人。同時,教師應探索更多樣化的評價實施途徑,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方式,精準分析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學習情況,從閱讀行為、態(tài)度、成果和目標完成度等多方面實施評價,保證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助力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水滸傳》”為例,關于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內容和方式的設計,教師應運用網(wǎng)絡技術的優(yōu)勢,以新穎獨特的線上測試方式檢驗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學習效果。例如:結合《水滸傳》中的故事情節(jié)設計“晁蓋被迫犯下綁架了誰的錯誤”“晁蓋最初的職業(yè)是什么”“書中何人因不愿為喜兒提親而被林沖打傷”等問題,并以線上限時測試的方式組織學生自測,根據(jù)測試成績開展自我評價,總結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自測分數(shù),帶領其復盤整本書閱讀過程,實施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如是否遺漏了關鍵情節(jié)、是否混淆了人物關系、是否記錯了故事時間線等,并指導學生改善閱讀學習方法,如圈出重點內容、記錄讀書筆記、繪制思維導圖等,助力其完善整本書的閱讀學習思路。在學生改進閱讀學習問題后,教師應組織其進行測驗,結合學生前后的學習表現(xiàn)情況實施終結性評價,并給予其客觀反饋。
(二)布置線下任務,升華閱讀感悟
通過線上功能的輔助和參與線下閱讀活動等方式,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基礎閱讀任務,掌握大部分的整本書閱讀素材,但是在內容深度理解層面仍有所欠缺,未能感悟整本書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內涵,對于整本書內容的理解過于淺顯,并不能視為完成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因此,教師應秉持“點帶面、面帶體”的思路,確定研讀專題,設置關聯(lián)性的任務,指導學生通過完成系列閱讀任務深化對整本書內容的理解,提升認知水平,加深整本書閱讀感悟。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名著導讀:《儒林外史》”為例,這部小說由眾多故事連綴而成,描寫了普通人日常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世界,描繪了士林的“群丑圖”。作者運用諷刺手法,用看似子虛烏有的情節(jié)和夸張變形的描寫曲折地揭示了現(xiàn)實矛盾,教師應以“感受諷刺手法,把握作品主旨”為專題,設置具有關聯(lián)性的閱讀任務:
任務一:《儒林外史》這部小說講述了許多人物的故事,故事篇幅各有長短,但都蘊含著深遠的意味,選擇一篇你最喜歡的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并談一談你的理解和感悟。
任務二:選擇書中一個主要人物,細讀章節(jié)內容,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諷刺手法,使小說內容產生了何種效果?談一談自己對于諷刺藝術的體會。
任務三:在了解諷刺藝術特點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書中的人物,自由發(fā)揮想象,續(xù)寫他的故事。
任務難度依次遞增,在完成這些任務后,學生能夠掌握諷刺手法的基本要素和應用特點,且具備一定的運用諷刺手法寫作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分析其學習成果,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在整合線上教學和線下學習的基礎上,融合兩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依托信息技術構建學科教學體系,對現(xiàn)階段的學科教學改革起到了促進作用。整本書閱讀是語文學科的新型教學活動,將同為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產物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實施載體,同步開展線上線下學習活動,既能夠優(yōu)化教師的閱讀指導方式,又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是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就整本書閱讀的準備、實施、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探索更廣泛的混合式教學途徑,全面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的啟動、推進和總結等環(huán)節(jié),鍛煉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培養(yǎng)其積極的閱讀情感,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注: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教育裝備課題“基于思維工具培養(yǎng)中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混合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ZB23025)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