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訓是高職普通昆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手機微距攝影技術結合實驗操作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增強學生的實訓效果,并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昆蟲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踐教學和問卷調查的方法,驗證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的有效性,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和完善措施。
關鍵詞:手機微距攝影;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
文章編號:1671-489X(2025)03-0-03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5.03.
0" 引言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豐富、數(shù)量最龐大的生物類群,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普通昆蟲學是高職森林和草原資源保護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是后續(xù)林業(yè)有害生物控制技術等相關課程的基礎。通過對普通昆蟲學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昆蟲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常見昆蟲的識別和分類,熟悉重要森林害蟲的生物學特性。此外,學習昆蟲在自然界中的生態(tài)功能,思考昆蟲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對建設生態(tài)文明具有重要作用[1]。
實訓是普通昆蟲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鞏固普通昆蟲學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昆蟲識別、采集等專業(yè)技能,為學生日后進入工作崗位進行有害生物防治、服務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但傳統(tǒng)的實踐實訓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信息化教學不夠完善,考核多以實驗實訓報告為依據,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3]。另外,普通昆蟲學實訓往往需要一定的設備支持,如體式顯微鏡等。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實訓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是教學質量控制的關鍵。
微距攝影是一種特殊的攝影技術,與常規(guī)攝影有所不同。通過近距離拍攝物體,微距攝影能夠呈現(xiàn)超過實際大小一倍以上的影像效果[4]。隨著智能手機攝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距鏡頭、超廣角鏡頭、長焦微距鏡頭等逐漸應用在智能手機中,手機可以拍出質量很高的微距作品。廣東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森林和草原資源保護專業(yè)自2021級起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增設手機微距攝影課程,于大一第一學期授課,共計20學時,1學分。結合高職學生喜歡信息化教學的特點,針對昆蟲種類多、個體小的問題,推進實訓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學生已學習過的手機微距攝影技術應用于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構建有效的實訓教學和評價體系。本文以昆蟲觸角觀察和微小昆蟲識別實訓任務為例,結合問卷調查結果,說明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的有效性。
1" 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
的作用
微距攝影能夠通過高放大倍數(shù)的方式,將非常小的主體高清晰度呈現(xiàn),獲得人眼無法察覺的微小細節(jié)。結合普通昆蟲學實訓任務,讓學生利用手機觀察和記錄昆蟲,進行物種鑒定和資源收集等,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昆蟲,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實踐能力。
1.1" 昆蟲觀察
普通昆蟲學實訓項目包括形態(tài)特征觀察、生物學特性觀察、常見昆蟲識別分類等,在實訓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昆蟲的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進行觀察、比較并記錄。將手機微距攝影引入普通昆蟲學實訓任務,可以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昆蟲的結構和特征,如觸角、翅、足、單眼、復眼等,探索昆蟲的奧秘和其身體構造的精美細節(jié),引導學生尋找和欣賞細微之美。通過拍攝微距照片或錄制視頻,學生可以記錄昆蟲的行為和生活習性,加深對昆蟲的了解。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在完成基本的實訓任務時,學習如何觀察和欣賞昆蟲,改變對自然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達成課程思政目標。
1.2" 物種鑒定
昆蟲識別和鑒定是普通昆蟲學的重要內容,高清的昆蟲圖像具有形象、直觀等優(yōu)點,可以作為昆蟲分類的重要依據。手機微距攝影圖像可以捕捉到昆蟲的微小特征和細節(jié),為學生提供昆蟲物種鑒定的重要參考。通過在實訓過程中拍攝昆蟲照片,然后與參考資料、圖庫等進行對比和分析,學生能夠自主進行物種鑒定,有助于培養(yǎng)昆蟲分類能力。在昆蟲形態(tài)描述和比較中,微距攝影可以提供精確的細節(jié),如食蚜蠅擬態(tài)蜜蜂,但二者在觸角、口器、翅和足等方面均具有較明顯區(qū)別,微距照片便于學生將所觀察和記錄的昆蟲相互對比,更好地理解知識。
1.3" 資源收集
在普通昆蟲學實訓中,手機微距攝影可以用于收集數(shù)據和素材。學生通過分組拍攝昆蟲的照片或視頻,制作教學資料、展板或演示文稿等,用于課堂展示和分享,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可視化效果,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昆蟲學知識。在小組分享中,通過組內評價和組間評價,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手機微距拍攝所獲得的昆蟲照片可上傳至云端,便于建設教學資源庫,也便于教師進行更為詳細和全面的指導。許多學生將觀察到的昆蟲照片或視頻分享到社交媒體或科學平臺上,與其他昆蟲學愛好者或專業(yè)人士進行交流和討論,有助于開闊視野,建立科學交流網絡,增強對普通昆蟲學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不同于傳統(tǒng)的手繪圖像,手機微距攝影利用非常便攜的方式進行昆蟲觀察和記錄,更具有實用性和時代性。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實操獲取分類、生物學等知識,而手機微距攝影則將煩瑣、枯燥的完成任務過程轉變?yōu)橹鲃?、有趣的學習過程,給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實踐方式。
2" 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
的應用實例
通過手機微距攝影,學生可以在課上、課后和室內、室外進行昆蟲記錄,給課程教學帶來很大便利。
2.1" 昆蟲觸角觀察
觸角是昆蟲的重要感覺器官,其形狀變化多樣,是昆蟲分類的重要依據,但通過肉眼難以對觸角結構獲得清晰的認識。在普通昆蟲學教材中,盡管已列舉不同類型觸角形態(tài),但大多由于篇幅或圖版限制,僅展示觸角構造和特征,學生較難想象觸角在昆蟲頭部的畫面。昆蟲觸角的形狀、長度等特征在不同種類昆蟲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在課堂中多采用圖片進行教學,學生需要親自觀察才能鞏固知識。
在昆蟲的頭部觀察實訓過程中,給學生布置手機微距拍攝不同昆蟲觸角的實訓任務,學生結合體視顯微鏡觀察、使用手機微距攝影技術拍攝昆蟲觸角結構,分組比較絲狀、剛毛狀、念珠狀、膝狀、棒狀、錘狀、環(huán)毛狀等觸角類型的形態(tài)特點,并上傳超星學習通在線教學軟件,向其他組學生展示。通過手機微距攝影拍攝任務,學生近距離觀察昆蟲觸角的結構,進一步了解觸角的柄節(jié)、梗節(jié)和鞭節(jié)的構造變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昆蟲觸角的功能和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學生在拍攝不同昆蟲觸角的照片過程中,根據觀察到的特征進行比較,有助于學習科學分類的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
2.2" 微小昆蟲識別
在昆蟲野外調查實訓中,常會碰到薊馬、粉虱、葉蟬等小型昆蟲,而肉眼通常難以觀察其具體特征,體視顯微鏡等教學設備又難以攜帶至戶外使用。將手機微距攝影技術引入微小昆蟲形態(tài)學觀察、識別等實訓任務中,讓學生在戶外利用手機微距攝影對昆蟲的行為等進行觀察和攝影,獲得更具體、更生動的昆蟲學知識。在實地觀察野外昆蟲過程中,安排學生自主尋找環(huán)境中的微小昆蟲并用手機拍照記錄,實訓結束后分組匯報發(fā)現(xiàn)的昆蟲。手機微距攝影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和記錄野外微小昆蟲的細節(jié),捕捉昆蟲的形態(tài)、行為等特征,有助于學生對野外昆蟲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習性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嘗試不同的拍攝角度、光線和對焦技巧,獲得清晰、細致的昆蟲照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和創(chuàng)造力。記錄昆蟲的形態(tài)、寄主、為害狀等特征,有助于學生學習掌握害蟲的生物學特性和識別技巧,為后續(xù)害蟲防治奠定基礎。在實訓任務中增加手機微距攝影環(huán)節(jié),學生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明顯增強。
分組匯報時,學生展示拍攝的不同昆蟲照片,講解所拍昆蟲的主要識別特征。在實訓評價中,以學生為主體,對分組匯報結果進行相互評價。通過分工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 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 "應用的效果
對廣東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森林和草原資源保護專業(yè)2021級、2022級進行教學效果調查,共三個教學班學習手機微距攝影和普通昆蟲學課程,共計94名學生通過問卷星匿名完成調查問卷,其中,男生54人,女生40人。有74名學生認為開設手機微距攝影課程非常必要,約占78.7%;有20名學生認為一般必要,約占21.3%;認為沒有必要的學生人數(shù)是0。學習手機微距攝影課程后,有56名學生拍攝昆蟲、植物等生物的頻率顯著提高,約占59.6%;有33名學生拍攝昆蟲、植物等生物的頻率提高一些,約占35.1%;有5名學生認為沒變化,約占5.3%。通過課程的學習,有43名學生認為使用手機拍攝的微距照片與沒學習之前有很大進步,約占45.7%;有50名學生認為有一定進步,約占53.2%;有1名學生認為沒有進步,約占1.1%(圖1)。
在教學方式方面,有66名學生喜歡現(xiàn)場教學,約占70.2%;有17名學生喜歡圖文教學,約占18.1%;有11名學生喜歡案例教學,約占11.7%。有62名學生認為手機微距攝影對后續(xù)普通昆蟲學課程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約占65.9%;有29名學生認為有一定幫助,約占30.9%;有3名學生認為沒有幫助,約占3.2%。
4" 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
盡管手機微距攝影技術在普通昆蟲學實踐教學中展示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和問題。例如:學生的手機型號和質量不同,會影響拍攝昆蟲照片的清晰度;由于微距鏡頭景深有限,常難以通過單張照片完整地呈現(xiàn)拍攝對象的清晰細節(jié)[5]。在使用手機微距攝影技術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部分學生的手機參數(shù)進行調整,保證照片的質量。根據調查結果,手機微距攝影最難掌握的是光線、構圖、后期調整、對焦、影調等。因此,在手機微距攝影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制定相應的使用規(guī)范并進行技術培訓,以促進手機微距攝影在普通昆蟲學教學中的深入應用。
5" 結束語
手機微距攝影是一種非常便捷的工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行實踐,無須額外投入昂貴的設備。本文探討了手機微距攝影技術在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中的應用,并以昆蟲觸角觀察和微小昆蟲識別實訓任務為例,從不同角度分析手機微距攝影對昆蟲學教學的積極作用。實踐證明,手機微距攝影可以將肉眼難以看到的昆蟲特征形象化。此外,通過嘗試不同的拍攝參數(shù),學生能夠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獲得多樣的拍攝效果,從而增強實踐能力和學習效果。手機微距攝影是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的一種新途徑,有效地拓展了實訓教學的內容和時空。隨著現(xiàn)代圖像處理技術的不斷開發(fā)和應用,借助手機微距攝影將不斷豐富和完善普通昆蟲學的教學資源,真正讓實踐教學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有力途徑。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普通昆蟲學實訓教學會更加生動有趣,為學生深入理解昆蟲學知識提供更好的幫助。
6" 參考文獻
[1] 范凡,王玉玉,李靜,等.昆蟲學專業(yè)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7):189-192.
[2] 鄭霞林,王小云,陸溫,等.“森林昆蟲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重構:以廣西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yè)教育,2020,38(3):64-67.
[3] 周順玉,王瀧成,薄仕榕,等.普通昆蟲學實驗和實習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2):137-138.
[4] 王平.昆蟲標本之微距攝影[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9):19-21.
[5] 趙毅力,周屹,徐丹.微距攝影的多聚焦圖像拍攝和融合[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15,20(4):544-550.
*項目來源:廣東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BOPPPS混合教學模式的《普通昆蟲》課程改革與實踐”(2022zlgc-xj-jxgg14);廣東省普通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森林健康與保護研究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2022KCXTD050);廣東省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平臺項目“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平臺”(2022CJPT011)。
作者簡介:張燦,博士,副教授;黃少彬,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