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不僅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精神的應用型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在各高校不斷擴招帶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背景下的現(xiàn)實選擇?,F(xiàn)行本科生導師制面臨的挑戰(zhàn)有導師職責不清、導師資源不足、缺乏完善機制、導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等?;谝陨锨闆r,從問題入手,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明確指導教授職責,擴充教師隊伍,制定審查標準和激勵機制,建立指導教授與學生的學習交流平臺,推行反哺導師制教學課程等,優(yōu)化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本科生導師制;導師資源;激勵機制
[基金項目] 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五育并舉背景下生態(tài)類‘導師制課程’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2023JGA113);2024年度廣西大學優(yōu)質本科課程倍增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 段曉倩(1992—),女,山西忻州人,農學博士,廣西大學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鄧羽松(1988—),男(瑤族),廣西桂林人,理學博士,廣西大學林學院生態(tài)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修復生態(tài)研究;黃智剛(1971—),男,廣西德保人,農學博士,廣西大學農學院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5)10-0113-04 [收稿日期] 2024-10-08
引言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世紀的牛津大學,是一種以導師指導為主、教學相長的教育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思想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這種模式不僅在課堂上注重學術知識的傳授,還將課外納入其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綜合的教育機制,將思想、專業(yè)、生活以及就業(y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1]。我國高校自21世紀以來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招,由此產生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一系列教學育人問題?,F(xiàn)如今,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成為國內高校面臨的共性難題[2]。因此,在這樣一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的時代背景下,理應對導師責任制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3]。
一、本科生導師制的教育價值
“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通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度得以實現(xiàn),這是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升其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4]。當“雙一流”的高等學校建設項目火熱開展時,對本科生的教學質量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強“雙一流”學校建設中的一項關鍵措施就是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度[5]。本科生導師制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向性培養(yǎng)本科生能力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這一問題在“00后”大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疤铠喪健薄肮噍斒健钡慕虒W方式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產生了嚴重限制。而本科生導師制則被視為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抓手[6]。針對“00后”大學生特點,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師通過多種渠道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為學生解答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改善學習效果。本科生導師制在指導學生學術創(chuàng)業(yè)、專業(yè)競賽、升學就業(yè)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傳統(tǒng)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綜上所述,本科生導師制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7]。
(二)提高教師責任意識,教學相長
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在深化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指導與被指導關系方面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制度明確了責任分配,使導師在育人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這種新型師生關系中,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是主要通過學術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問題的不同角度和層面,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維。除此之外,導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自身在知識體系和技術儲備上的不足,激發(fā)自己不斷提升相關知識水平。這種自我更新和提升,使導師能夠在育人過程中,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由此,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三)改善教育資源利用率,增加科研活力
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如何將學生層面與學校各部門的工作內容相結合,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點。專業(yè)導師的出現(xiàn),為涉及專業(yè)知識的相關信息與學生之間提供了更好的對接橋梁。他們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指導,還能夠協(xié)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7]。在此基礎上,本科生導師制的推行更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研資源。本科生導師制度鼓勵師生間的深度合作,能激發(fā)師生的學術熱情,拓寬科研領域。此外,師生間的合作也進一步加強了學術交流,促進了教育實踐與科研的深度融合。
(四)有利于優(yōu)化高校學生管理體制
當前高校學生管理主要依賴于輔導員或班主任體制,這種體制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即輔導員或班主任對學生的專業(yè)課程選擇、資格證考取等方面關注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學生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指導和幫助。另外,隨著高校學分制的推行,在學分制下專業(yè)課教師主要負責授課,往往缺乏對學生的全面關心和教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科生導師制應運而生。它將輔導員和專業(yè)教師的角色融合,實現(xiàn)了“教書育人”和“育心育德”的結合。本科生導師制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它將學生管理從以“管”為主轉變?yōu)橐浴皩А睘橹?。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優(yōu)化高校學生管理體制的方式,它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指導和支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本科生導師制為何而難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招,但隨之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本科生導師制的局限性以及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利于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一)導師職責不清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導師職責定位不清的問題,這種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導師的指導效果。導師在管理過程中易與輔導員工作混淆。例如,導師須關注學生課程學習情況,但這也是輔導員的職責之一;導師須關心學生的掛科和補考等問題,這同樣也是輔導員的工作內容?;诖?,為提高指導效果,必須明確本科生導師的職責,讓學生了解導師指導的重點。導師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對學生的專業(yè)指導和學術培養(yǎng)上,而不是陷入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
(二)導師工作量過高
現(xiàn)階段我國的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在師生比例和工作量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過低的師生比使得導師無法對每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從而影響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由于職責重疊、任務沖突以及教師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導師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這使得他們在課程教學和科研任務上的投入大打折扣,影響了本科生導師制的積極作用。此外,在捉襟見肘的高校教師資源中,有部分教師可能并不符合擔任本科生指導工作的相關要求,不具備擔任本科生導師的資格[2]。由此,本科生導師制的作用尚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在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和科研訓練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方面仍存在短板。
(三)缺乏合理激勵機制
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依賴于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這一機制旨在調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以確保他們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活力。然而,現(xiàn)行的高校激勵機制與導師實際付出存在較大差距,導師工作考核流于形式,許多導師在工作中無法感受到應有的激勵。這種情況下,對于導師而言指導效果的好壞在獎懲或其他方面并沒有明顯差異,致使其所做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這就可能會導致一些本科生導師制的相關進展不顯著。
(四)師生交流不暢
近年來,我國高校盛行大類招生,在此模式下學生流動性大幅提高,這種情況下導師與學生的接觸期可能僅僅只有一年,從而增加了師生交流的阻礙。如果導師與學生缺乏深入了解彼此的機會,師生之間便很難構建信任基礎,雙方交流也就難以通暢。同時,現(xiàn)階段本科生導師制往往缺乏穩(wěn)定交流平臺的支持,這就導致師生間的交流可能會面臨不及時、不頻繁、不深刻等問題。師生交流不暢導致難以構建長期有效的雙向互動,勢必會影響導師指導的實際效果。
三、本科生導師制如何不難
(一)明確導師職責,發(fā)揮橋梁作用
要在確保職責分配合理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及完善相關的導師責任體系,對于導師的工作育人方向要明確,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分工要有效區(qū)分,這樣才可以確保相關工作內容不重不漏[5]。導師中的“導”字,往往被解釋為啟發(fā)、教育、引導之意,然而其“傳達”這一層的含義卻往往被忽略。各高校應該從“導”入手,重新思考本科生導師的工作職責,應該擴寬工作思路,強化全局意識,將導師的橋梁作用充分發(fā)揮。已經有專設部門所負責的工作事項,導師不應該事事躬親,對資源的對接與梳理能力才應該是導師對于本科生價值的體現(xiàn)。導師需要充分了解本校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能,以便在學生有需要時將其“導”向專業(yè)部門。
(二)豐富導師團隊,引入共享理念
為提升本科生的培養(yǎng)質量,高校應該增大對教師資源的投入,有效增加高校教師人數(shù)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本科生指導需求。在此基礎上,構建校內導師制共享理念,在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導師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尤為重要,以便在為學生提供專業(yè)建議時能夠更加精準和全面。校間合作也是提高本科生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各高校應該打破校園界限,攜手共進。此外,建立導師互享平臺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通過此平臺,優(yōu)質高校的導師資源能夠在不同高校間得到充分利用,可使更多本科生受益。這種共享理念既有助于提高導師的工作效率,也能讓學生得到更多優(yōu)質指導。
(三)健全制度機制,走向積極互動
上下貫通的雙選機制與合理的評價激勵機制是促進本科生導師制實行的有力保障措施。在師生關系的優(yōu)化過程中,完善師生互選的相關制度是必要的。在構建導師制體系時,首先應該考慮學生本身的意愿,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導師的學術能力、科研實力、道德品質等后再做出選擇。其次,導師也需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相關基礎知識儲備等,以便于在后續(xù)的培養(yǎng)學生過程中優(yōu)化指導內容和學習計劃。通過持續(xù)提升師生指導互動滿意程度,使導師制的建設形成良性反饋循環(huán)。最后,我們需要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來評估本科生導師制,既要關注指導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指導過程的評價。讓導師與學生多主體參與導師工作效果的評價,將文字評價與量化分數(shù)考核相結合。評價過程應該公開透明,師生均應充分理解評價標準。構建健全的激勵機制就要讓導師勞有所得,勞有所值。
(四)完善交流模式,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互動
對于導師制課程的開展離不開適宜的師生溝通交流平臺,搭建穩(wěn)定的師生交流平臺是必不可少的[5]。導師與學生的交流主要分為線上與線下兩種渠道。對于線上交流,導師應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例如,將導師的精品課錄制成視頻上傳至網絡空間,以供學生學習;以《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導論》為例,設立校內專用網絡交流平臺,為師生交流提供有利條件。交流平臺可以周期性收集學生狀態(tài)信息,導師可以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并對學生進行溝通指導,以達到高效解決學生困難的目的。對于線下交流,導師應劃定固定時間段,以深入了解學生真實想法為結果導向,與學生逐一進行面談交流,并在每次交流后為其進行學習總結和制定短期學習規(guī)劃。導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團建活動,以達到增進師生感情的目的。
除交流平臺的創(chuàng)新之外,導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內容也需要改變。傳統(tǒng)本科生導師制長期采用期末考查決定最后綜合成績的考核方式,師生之間的互動內容太過“固化”,本科生在這種與導師的交流過程中可能會逐漸淪為導師的附庸,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嚴重受限。由此,本文強調在互動中要將本科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納入考評中,對本科生的相關學習課題、學術匯報、實踐技能等進行評估。尤其在開展學術匯報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深刻的互動交流,學生也可以在匯報過程中針對相關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
結語
本科生導師制能帶來諸如教與學相互促進、提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等多種教育效益,是一種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然而,我們也需要正視這個體系所遭遇的一些實際挑戰(zhàn),即導師職責不清、工作量過高、缺乏合理激勵機制和師生交流不暢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明確導師的職責,發(fā)揮導師的橋梁作用,豐富導師團隊,引入共享理念;健全制度機制,實現(xiàn)積極互動;完善交流模式,實現(xiàn)創(chuàng)新互動。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使本科生導師制不再困難,使本科生導師制在我國高校中得到更好的推廣和實施。從而,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晶,楊寶仁,李家祺,等.英美本科生導師制發(fā)展模式及啟示[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3,22(6):244-245.
[2]解維旭.貴州省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困境及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21.
[3]馬詩佳.師生互動視域下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效果與完善路徑[J].科教文匯,2022(21):14-18.
[4]朱郴韋,劉楠.本科生導師制的教育理念、實踐特征與機制保障[J].高教學刊,2023,9(20):142-145.
[5]曹麗.本科生導師制的完善與實踐探索[J].貴州開放大學學報,2023,31(2):52-56.
[6]劉小泉.本科生導師制:價值、困境與優(yōu)化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10):137-140.
[7]彭艷芳.應用型高校本科生專業(yè)導師制實踐中的“結”與“解”[J].高教論壇,2023(7):62-65.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DUAN Xiao-qiana, DENG Yu-songb, HUANG Zhi-ganga
(a.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 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a certain innovative spirit, but also a realistic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such as unclear responsibilities of tutors, insufficient tutorial resources, lack of perfect mechanism,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uto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roposes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uch as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structor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team, formulating review standard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the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courses of the tutorial system.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utor resources; incentiv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