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xué)太
讀《道咸宦海見聞錄》
一個鎮(zhèn)壓過太平軍、捻軍的劊子手,一個封建制度的捍衛(wèi)者,卻通過自撰年譜的形式,描繪出大清帝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江河日下的光景,揭露了封建末世官場和吏治的黑暗腐敗,這本書就是張集馨的《道咸宦海見聞錄》。
張集馨字椒云,別號晴齋主人,江蘇儀征人,生于嘉慶五年(一八○○年),死于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他只比龔自珍小八歲。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中進(jìn)士,在翰林院供職。后被道光皇帝特簡為山西朔平知府。以后的三十年間在山西、福建、陜西、四川、甘肅、河南、直隸、江西等省任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撫等職。直到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被劾革職為止。龔自珍曾說“凡滿洲、漢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亦三十年。賢智者終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馴而至”(《明良論三》)。張集馨早年受知于道光,可是后來的三十年中總在四、五品之間困滯,沒能爬上去,因之他牢騷滿腹,怨氣沖天,形諸于文,就是大膽的抨擊與揭露。更重要的原因是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國內(nèi)外矛盾空前激化,封建統(tǒng)治的腐朽和弊病都充分暴露了出來,赫然展現(xiàn)在不同階級、不同地位、不同思想的人們面前。連道光皇帝也說現(xiàn)在“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但他相信“只要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張集馨在道理上對這點也深信不疑,為報答道光的知遇之恩,他甚至想干一番事業(yè),但一接觸到現(xiàn)實,看到那些卑劣、畏葸、卻能夤緣時會的滿漢封疆大吏和大量“胸中蘊蓄如草芥,其口吐屬如市井”的旗員和捐班,也不由得灰心喪氣。他不僅無力清除這些宦海的游尸、清帝國大廈的蛀蟲,反而備受他們的莫落和排擠。他只能用一個“忍”字,委屈求全,唾面自干。他把對這些人、事的怨恨發(fā)泄于自己的日記、年譜之中。也許作者從沒有準(zhǔn)備生前發(fā)表(過去只有抄本),所以他在這里無所顧忌,筆鋒所至,無論是他的上司、同僚還是下屬,甚至他的親眷(如岳丈、妹妹、表弟),都毫不留情,對時政也放肆譏評。他把那些可恨、可悲、可痛而又可笑的真實情況一一記錄下來,嬉笑怒罵,揭露得淋漓盡致。其中所述都是真人真事,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有原因、有結(jié)果,可以說是“五證俱全”,被揭露的人簡直無地可遁。這部年譜如在他生前發(fā)表,肯定會結(jié)怨當(dāng)?shù)?,引得滿朝人群起而攻之。但也正因于此,它比史書更生動更具體,比文學(xué)作品更真實更可信。
張集馨閱歷很廣,書中涉及問題很多,但主要還是揭露吏治的腐敗,而且是不可救藥的腐敗。吏治的腐敗是社會腐敗的集中表現(xiàn)。與西歐不同,中國的封建政權(quán)為了加強其階級統(tǒng)治和壓迫的職能,控制著和管理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因之吏治的腐敗必然會給整個社會生活帶來嚴(yán)重的破壞。張集馨所處的時代,正是魯迅所說的“作不穩(wěn)奴隸的時代”。人們連最低的生活水準(zhǔn)也不能維持,廣大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流離失所,人民斗爭此伏彼起,社會面臨著分崩離析。如果說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風(fēng)雨將臨的時代,那么張集馨主要生活的時代則已是暴風(fēng)驟雨的時代,整個大清帝國都已處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了。
封建官吏,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實行統(tǒng)治的支柱,他們的行為關(guān)系著封建政權(quán)的存亡盛衰,但令作者感到悲哀的是,這些官吏大多數(shù)品德才能卻極其卑下,如龔自珍所言,衰世的特點就是“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張集馨筆下展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幅景象??删褪沁@些人竊據(jù)要津、遍布上下。官吏不僅不能實現(xiàn)最高統(tǒng)治者的要求,使國家長治久安,反而每日每時都在用自已的行為破壞著國家的穩(wěn)定,他們自覺與不自覺地制造著官逼民反,并使統(tǒng)治者內(nèi)部有識之士走向叛逆。清代自雍、乾以下專制日甚,權(quán)力高度集中在上面,官吏只對上負(fù)責(zé),把主動精神完全窒息了。作官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升更大的官。當(dāng)時有人賦《一翦梅》云:“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庇衷疲骸按蟪冀?jīng)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見《暝廬雜談》)。這些官場上的行尸走肉要升更大的官,要滿足他們更大的私欲,便巧取豪奪。弄錢,這個簡單而明確的目的把古圣先賢鼓吹的理想境界的靈光、道德規(guī)范的尊崇、法律詔誥的威嚴(yán)統(tǒng)統(tǒng)撕破了,露出了地主階級貪婪的真面目。
張集馨的書中所記錄的、他所接觸過的大大小小有實權(quán)的官吏,幾乎是無人不想錢,無人不弄錢。特別是督撫大員,他們是兩省或一省最高長官,由他們帶頭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他們的下屬更是明目張膽、無所不為。陜甘總督樂斌通過他的幕僚彭玉亭、幸奴陳二招權(quán)納賄,到處搜刮。直隸總督桂良依仗著女婿恭親王的勢力,在京畿要地“賄賂公行,恬不為怪”。他的孫子麟趾同桂良一起巡察永定河工段,“共鳩金三萬余兩”,“甚至部選人員,雖極苦缺,亦必饋送二三百金,方敢到任”。“是以丑聲載道,民怨如仇”。浙閩總督慶瑞自己貪財還不算,竟認(rèn)為屬員送門包才是看得起主人,以至他的屬員“送門包時,門房當(dāng)即拆兌,即短數(shù)分,亦必擲出補足”。被罷斥的浙閩總督顏伯燾在回廣東老家時,他的兵役、抬夫、家屬、輿馬仆從幾三千名,一路由所經(jīng)州縣供給,每餐酒席上下用四百余桌,他的扛夫每天過縣六七百名,共過了十天,可見他搜刮了多少地皮。更特殊的是,他的營弁“包攬客商標(biāo)銀及各樣貨物,得資運送,皆得驛站夫馬。既無運費,亦無盜劫,商賈何樂不為”。這是利用公家車馬,包攬運輸,所賺歸己,真是上行下效。文官如此,武官亦不例外。安西府都統(tǒng)雙成,“軍旅之事,竟不知之”,惟是“老奸巨猾,精于牟利,無他能也”。河州鎮(zhèn)趙延
清末官吏之俸祿有限,其欲壑、用度卻無窮。一旦為官作宦,“室家賴之,親友賴之,仆從賴之,而又以奉上司,而又以延幕丁,而又以迎客,而又有不可計度之需,計其所費何止一端?!?梁章巨《退庵隨筆》)外官還要向京官饋贈,即前面說到的“京信常通,炭敬常豐”之作官與升官的訣竅。還有冰敬、瓜敬,以及告別應(yīng)酬,四時節(jié)儀,名目繁多,無非都是要錢。對于這些,作者都有記載。他赴陜西糧道留別應(yīng)酬一萬七千兩,赴四川臬司一萬三千兩,貴州藩司一萬一千余兩,河南藩司一萬二千兩。延請幕僚,一個也得千兩,親友故舊打秋風(fēng)的、奉迎上司的難以一一計算。這些花銷從哪里來,只有如《紅樓夢》中賈珍對村民所說的,“不和你們要,找誰去!”
在這種風(fēng)氣之下,如果誰想在聚斂金錢方面稍微節(jié)制超脫一些,也很困難。據(jù)作者所記,他看到官中錢糧,多是“敲筋擊髓,剝削民膏”,懼遭顯報,所以在弄錢上比較收斂,他宣布不收下屬節(jié)壽,結(jié)果就有人參劾他“外沽廉潔之名,內(nèi)存刻核之實。”面對現(xiàn)實,他只有哀嘆“群小構(gòu)成一局,正人君子亦不能出其范圍”。其實,不僅個別官吏無力改變這種情況,連最高統(tǒng)治者也知道安民必須查吏,“得人則地方蒙其福,失人則地方受其累”,也知道許多大好地方為貪官污吏所糜爛,但亦無如之何!
更可怕的是清代外官收入中有一些不成文的“陋規(guī)”。這往往是前代因某種具體情況可以加派或扣留的款項,后來這個具體情況雖已過去,但加派或扣留卻保存了下來,形成所謂的“陋規(guī)”。“陋規(guī)”叢生,并逐漸變?yōu)椤罢?guī)”,在往來公文、作者用度計算之中,陋規(guī)赫然立其中,人們恬不為怪,這可以說是吏治腐敗到極點的象征。
晚清官場風(fēng)氣每下愈況與捐班的增多關(guān)系也極大。清初捐納是政府經(jīng)濟拮據(jù)時的應(yīng)急措施,只許捐較低級的出身,如秀才之類。乾隆后捐班可以錄用,給予較低的實職。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戰(zhàn)火連年不斷,開支巨大,所以捐納之門大開。花錢可作州縣之官,甚至可以捐道臺。道光皇帝也知道:“捐班我總不放心,彼等將本求利,其心可知”。但是他卻下不了決心革除這一弊端,因為皇帝也是從捐班手里弄錢,各種官職成了商品,無怪要禁絕下面的貪污而不可得了。捐班大多數(shù)是銅臭熏心的富商大賈,腹中只有稻草,文化水平高的不多;被皇帝視為腹心的滿洲旗員,他們多數(shù)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受封建倫理的熏染較少,作者說整個福建省城中的官吏“無一讀過《四書》之人”,連一點點封建倫理的約束也沒有,剩下的當(dāng)然只是一心一意地牟利弄錢,放蕩自恣。上面提到的督撫大員便多是文化不高的旗員。
官吏一心弄錢,毫無責(zé)任心,不僅民生疾苦絕不縈懷,就是大清國的安危也不在他們思慮之中。他們整天渾渾噩噩,胡作非為,聽?wèi)蛸I笑,飲食征逐。張集馨為許多瘟官畫了像,只取他們一兩件典型事例,整個官僚階層的腐敗就歷歷如繪了。樂斌的上炕老媽周二奶奶病故,作為陜甘總督的“樂斌縞素,司道文武各官親往拜奠。出殯日,樂斌率屬步行,哀痛如喪考妣”。他把政事推給幕僚和幸奴陳二,每天到處聽?wèi)颉嬔?。陜甘兩省官員為陳二再娶奔走趨跑,甚于奴隸。這些從上至下的大小官員正如作者所云:“一堂鬼蜮,暗無天日,不僅政由賄成也?!?/p>
這些腐朽的官僚一遇到野蠻的帝國主義入侵,他們的原形便全暴露了出來。前任浙閩總督顏伯燾在對付海上入侵英軍的時候,把非得數(shù)十人才能拉挽的大炮放在海邊,舍不得花點錢作炮車。有人提醒他說,炮臺在墻外,非用炮車?yán)?,則兵丁不敢出墻裝藥。而顏言驕氣傲,以為一炮即可滅賊,何須裝藥也。結(jié)果一交戰(zhàn)清軍大潰,顏亦奔,衣物并失,僅以身免。這一戰(zhàn)便把這個腐朽官僚嚇破了膽,以至被罷斥后尚有余悸地說:“英夷船堅炮利,紀(jì)律禁嚴(yán),斷非我?guī)熕艿钟?。”此公的表演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僅滿清的大小官僚對待帝國主義侵略的態(tài)度多是如此,就是清朝皇帝、清政府也是如此。
書中還揭示了封建法制被破壞的情形。作為四川一省司法官的按察使劉喜海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他低能而殘酷,“凡州縣解來匪犯,或先責(zé)小板四百,然后訊供;或帶至城隍廟,令犯人跪于神前,先揲一
《道咸宦海見聞錄》涉及方面很多,提供的材料也極豐富。作者富于文采,繪影傳形,很有感染力量。有位傳抄者說:“這部書名為年譜,其實幾乎等于小說。對官場鬼蜮情形,刻畫入微,不亞于清末之《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這一評價是符合實際的。
(《道咸宦海見聞錄》,〔清〕張集馨著,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第一版,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