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芳 周秋光
摘要: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歷來被認為是中國紅十字會之始”,但實際上,它直接脫胎于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庚子事變時期出現(xiàn)的救濟善會、濟急善局是帶有紅十字色彩的救護組織,它們是一種分工合作的關系。通過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濟急善局、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傳承性,而救濟善會不具此特點,因此,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可由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再前推到濟急善局。追溯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可以印證一種“嫁接”理論:紅十字會雖系“舶來品”,但中國紅十字會卻是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嫁接”紅十字會逐漸成長的結果。
關鍵詞:中國紅十字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濟急善局;救濟善會
中圖分類號: K25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529(2006)04-0115-07
當國際紅十字會于1863年在瑞士始創(chuàng)后,各國相繼成立紅十字會并申請加入國際紅十字會,但直至19世紀70年代中國社會才出現(xiàn)關于紅十字會問題的討論[1]。1904年清政府派駐英使臣張德彝前往瑞士,于6月29日“按照1864年所訂《日內瓦紅十字會公約》補簽畫押,中國由此而加盟國際紅十字會成為會員國?!盵2]1912年1月12日,中國紅十字會獲得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正式承認,標志著中國紅十字會正式加入國際紅十字會①。中國紅十字會作為“近代以來歷史最為悠久的社會團體”[3],其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研究其起源問題很是必要。
“1904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成立,歷來被認為是中國紅十字會之始。”②因此,考察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筆者認為應從研究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成立入手。但從紅十字進入中國到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之前,中國還曾出現(xiàn)過一些被認為是帶有紅十字色彩的組織,影響較大且已引起學術界關注的組織有:中國施醫(yī)局,救濟善會,濟急善局,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③目前學者就“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計有三種:周秋光先生認為“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2];閔杰,池子華先生認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是中國救濟善會”④;朱滸,楊念群先生認為“將1900年的整個戰(zhàn)爭救助行動稱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或許更為恰當”[4]。這些學者的不同觀點實際上就涉及到對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等救護團體的評定問題,同時也表明研究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問題仍屬必要。需要指明的是,因為紅十字會是一個組織實體,故本文實乃研究中國紅十字會組織意義上的起源。
(一)
讓我們先來看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成立實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出現(xiàn)緊密相連。
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日俄兩國軍隊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是中國東三省,這對中國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但“反動腐朽的清朝政府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挾持下,竟于1904年2月12日發(fā)布所謂‘中立的上諭”[5](P180)。戰(zhàn)爭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我國東三省同胞。日俄兩國在東三省的戰(zhàn)況以及有關東三省難民的各種消息很快傳到上海,引起了具有良好義賑傳統(tǒng)且義賑能力較強的上海人士的真切關注。出于對東三省受難同胞的同情,同時也出于要救出在東三省土地上生活著的“至今既未一回”的“南省商幕中人”[6],上海地方紳商如上海記名海關道沈敦和、前四川川東道任錫汾、直隸候補道施則敬等便于1904年3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發(fā)起成立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
盡管清政府在戰(zhàn)爭中宣布“局外中立”,但在救護東三省人民一事上清政府還是做了一定的努力,例如清政府在頒行的《中立條規(guī)》中就有“戰(zhàn)國不得封堵中國口岸”;“中國人民寄居戰(zhàn)國境內者,其身家財產,均由該國保護,不得奪其資財或勒充兵役”;“中國人民如有僑居戰(zhàn)國封堵口岸者,本國得派兵船前往保護,或接載出口”等條[7](P212-213),并還采取了一些救護措施,如在天津、奉化兩處“飭由當?shù)毓俜匠雒?設立了救護機構”[8](P32)。但日俄兩國根本不尊重清政府頒行的約法,在日俄帝國主義野蠻鐵蹄的踐踏下,清政府的這些努力只能流于形式。清政府對此既尷尬又無奈:一方面他們必須實施救護,另一方面又礙于“中立”政策,使得“中國政府未便與聞,蓋恐違犯局外之義也”[9]。這種情形迫使清政府需要借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非官方力量。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正好符合清政府的這種需要,因此清政府對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救護活動寄予厚望并給予支持。后來作為清政府代表的駐滬商約大臣呂海寰、駐滬商約副大臣盛宣懷及會辦電政大臣吳重熹與沈敦和等上海紳商發(fā)生聯(lián)系,并對他們的救護活動提供各種便利就證實了此點。但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紅十字會,因此不享有紅十字會所應該享有的權利。”[8](P28)在這種窘況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不得不另尋出路。
甲午戰(zhàn)前,有關紅十字會的宣傳介紹文字已載于中國的報章,并且部分地區(qū)還辦理過紅十字醫(yī)院。甲午戰(zhàn)后,中國各大報刊特別是《申報》、《大公報》、《中外日報》等又大力宣傳介紹紅十字會,部分先進人士如商人孫淦、官員梁誠等先進人士也發(fā)出了要成立紅十字會的強烈呼吁,加之日本赤十字社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使得紅十字在中國已逐漸深入人心,因此可以推定,到日俄戰(zhàn)爭時,中國朝野人士應該不難認識到:在中國約法得不到尊重的情況下,救護人員想要進入東三省施行救護,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成立具有國際性質的紅十字會,以國際公法迫使日俄兩國同意中國的要求。而這種具有國際性質的紅十字會至少又須符合兩項規(guī)定:“必須成立在簽署日內瓦公約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尚沒有另外為國際委員會所承認的紅十字會?!薄氨仨毷菄业募t十字會,由政府承認,作為軍事醫(yī)護單位的輔助機構?!盵8](P15)這就一方面要求沈敦和等人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改組成為政府所承認的國家紅十字會;而另一方面,則要求政府派員去瑞士簽署日內瓦公約。在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本為政府所需的情況下,其想贏得政府的承認并不困難;但當時日俄戰(zhàn)爭如火如荼,時間上已不容政府派員去瑞士簽署日內瓦公約,而先求得各國的支持(最好是各國的直接參與)則成為臨時應急的最佳辦法。因此,在清政府和上海地方紳商已產生互動的情況下,與西方各國合作成立紅十字會乃成為他們的共同需要。
“上海的義賑系統(tǒng)一直保持著與紅十字會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4],從而“為實現(xiàn)中西合作提供了某種鋪墊?!盵4]另外,在中國東三省的領土上也生活著不少外國人,他們有的是戰(zhàn)爭的受難者;有的則在戰(zhàn)區(qū)從事實際的救護工作。由于人員的缺乏以及其他諸如物質供應等方面的困難,這些外國人對中國方面以紅十字會的形式派員進入東三省實施救護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據載尚在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成立之前,沈敦和致電東北的外國傳教士魏伯詩德請求予以援助時,“魏君旋得回電,極愿贊成,并言已騰出醫(yī)室中臥床五十張,以備遇
難病民安臥”[10]。此外,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各國傳教士,早在19世紀70年代,他們就開始在中國從事有計劃有組織的救濟事業(yè),并且這些救濟活動也往往與上海相聯(lián)系。[11](P317)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各國在東三省教士,避難于牛莊”[9],他們在東三省的救濟活動中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上述這些因素為西人贊同成立中西合辦的紅十字會奠定了良好基礎。而著名的英國在華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促成中西合辦紅十字會一事上更是貢獻巨大。身為傳教士,李提摩太“本來就熱心于公益事業(yè),他在華多次參與賑災救荒義舉”[12](P22),再加上他發(fā)現(xiàn)“在災民中發(fā)放賑款,對于廣大的民眾是一個可以使他們信服的證據,證明我的宗教是好的”[13](P292),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激發(fā)了他對中國賑濟事業(yè)的關切,因此,東三省難民的救護也自然會引發(fā)他的熱情。李提摩太是在華傳教士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同時他與沈敦和私交不錯⑤,而沈敦和不僅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主要發(fā)起者及領導人,而且還是“實際操作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靈魂與臺柱”[8](P23)。
因此,在搭起上海地方紳商與東三省傳教士之間的橋梁方面,李提摩太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確實很好地起到了這種橋梁作用。此外,在與西方各國及清政府的關系上李提摩太也是如魚得水:“在義和團運動的善后工作中,他一手托兩家,在清廷與列強之間穿針引線,發(fā)揮了任何朝廷大臣都無法替代的作用。”[14](P371-372)李提摩太在中國的這種特殊地位使他被推上了在中國創(chuàng)辦紅十字會的歷史舞臺,并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沈敦和對李提摩太的主動拜訪使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創(chuàng)辦最終提上日程。[14](P307)此后,在李提摩太穿針引線的作用下,西方各國人士與得到了清政府大力支持的上海紳商達成合作,1904年成立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就是這一合作的直接產物,它由中、英、法、德、美五國合辦而成。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初定會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支會”,但“‘上海萬國紅十字支會僅僅是3月10日商討在中國成立紅十字會時所使用的一個臨時性用語,以揭明它對于國際紅十字會的從屬關系,并不是一個正式的會名”[15](P370),故“在正式場合,從未使用‘上海萬國紅十字支會字樣”[15](P371)。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后不久,清政府一方面派官員赴瑞士補辦加入紅十字“原議”手續(xù),以期取得國際紅十字會的承認;另一方面“確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為政府承認之合法團體”。[12](P32)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具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其一,該組織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與承認,救護范圍不限于一隅,具有國家性;其二,該組織有多國洋人參與,形式上得到了各國的承認,又具有國際性?!皣倚浴焙汀皣H性”是國際紅十字會對各國紅十字會所做的基本要求,亦是中國帶有紅十字色彩的救護組織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慈善救濟組織的主要條件??疾熘袊t十字會組織意義上的起源,首先就要考察紅十字進入中國后中國成立的救護組織是否帶有紅十字色彩(亦即是否既具有“國家性”又具有“國際性”)。具體而言,這樣的救護組織需達到如下要求:救護的范圍不限于一地;救護組織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救護組織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可。
(二)
由上分析我們還可看出: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誕生的歷史背景相同———都受命于日俄戰(zhàn)爭危難之際,成立的目的一致———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專以救濟該省(注:即東三省)被難人民為事”[6];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直接目的在于救護日俄兩國交戰(zhàn)受傷的兵士及東北戰(zhàn)地難民出境醫(yī)治”[16]。如果對兩者的組織結構加以考察,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以下相同之處:
首先,兩者都實行董事制,既有華董,又有西董。在《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章程并啟》中有言:“本會開辦伊始,宏綱細目,諸務殷繁。特行公舉才望夙著、熟悉中外及北方情形大員為董事,總理局務?!蓖瑫r,“本會另舉西董事,與東三省教士聯(lián)絡舉行,以免外人攔阻?!盵6]由此可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盡管由上海地方紳商捐辦而成,但從一開始他們就考慮到了借用外國人的力量,以減少甚至避免他們在救護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攔阻。盡管西董事在他們當時的設計中只是一塊“護身符”,并不握有實際領導權,但有了這塊“護身符”,就使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帶上了“國際性”。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西董則更進一步,他們不僅獲得了實際的領導權,而且他們的領導權看起來似乎還要遠遠高于華董:在46名董事中華董僅占11人,其中負責處理具體事務的8名辦事董事中華董僅占3人(其中任錫汾還是上海萬國紅十字支會正式定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增補的)。由此可見,華董在整個董事會中所占的比例要遠遠低于西董。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實際工作運作機制:“中西董事工作側重點有所不同,辦公地點也不在一起,可以說既分工又合作?!盵8](P46)而在救護事業(yè)中最最重要的籌款事項上,中西董事更是實行“中西分籌”[17]的制度。由此可以推斷,雖然在數(shù)量上華董少于西董,但在實際領導中國方面的救護事業(yè)中,華董所起的作用仍是最主要的。
其次,在領導人方面,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華董班子絕大部分直接來源于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領導班子。有如下22人出席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楊杏城、沈仲禮、曾少卿、蘇寶森、施子英、李云書、王少灝、王松堂、馮珩生、沈縵云、汪漢溪、焦樂山、朱子文、姚燕庚、任逢辛、周金箴、汪建齋、吳少卿、王益甫、陳潤夫、席子佩、黃式權。[10]⑥他們構成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領導班子。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中擔任華董的有如下11人:沈敦和、施子英、嚴小舫、朱葆三、周金箴、徐雨之、蘇寶森、陳潤夫、曾少卿、朱禮琦、任逢辛(后來增補)。[9]兩相比較,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中擔任華董的11人當中就有沈仲禮(即沈敦和)、施子英(即施則敬)、任逢辛(即任錫汾)、曾少卿、蘇寶森、周金箴、陳潤夫此7人直接來自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領導班子,這個比例可不容小視,它為表明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直接脫胎于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提供了證據。
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設立西董,西方四國直接參與其事,這就使其具有了“國際性”;而其成立章程中還提到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雖系商辦善舉,懇請政府協(xié)助,由董事電懇政務處、外務部、商部及各地方官竭力保護”[6],其設定的救護范圍也不局限于一隅,這可說明其也具有了“國家性”。因此,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是帶有紅十字色彩的救護組織。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組織結構上的相同之處,為證明兩者在組織上具有傳承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因此,盡管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沒有開展具體的救護工作”[8](P29),但我們可以說上
海萬國紅十字會直接脫胎于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并且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在組織意義上的一種延續(xù)。基于此,我們認為亦可將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由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進而前推到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
(三)
讓我們再來對中國施醫(yī)局、救濟善會、濟急善局這三個組織進行分析。
中國施醫(yī)局是1899年由上海士紳汪炳等人設立的,其章程稱:“同人酌照紅十字會章程辦理,有事施于軍士,無事施于貧民?!薄皟瓤埔匀A醫(yī)為善,外科以西醫(yī)為能。如有軍士受創(chuàng)、機匠軋傷,以及一切割治等癥,必須參用西法,自不得不聘請西醫(yī)相助為理?!盵18]其章程反映出中國施醫(yī)局開始有意識地參考紅十字會章程行事。中國施醫(yī)局的成立得到了蘇松太道的批準,但其救護活動“局限于上海一隅,不具有全國性和普遍意義”[3];盡管它聘請西醫(yī)參與,但其對西方各國是否認可不作要求。因此,不能說中國施醫(yī)局已帶上了紅十字色彩,它仍然只是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個地方性善堂。
救濟善會,濟急善局是庚子事變時期出現(xiàn)的影響最大的兩個救濟組織。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六、十七日,上?!渡陥蟆贩謩e刊登了《救濟善會啟》,《救濟會章程》;同月二十五、二十七日,又刊登了《濟急善局公啟》,《承辦濟急善局章程》,標志著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相繼成立。救濟善會“呈請上海道照會各國領事,聲明此系東南各善士募資創(chuàng)辦,亦如外國紅十字會之例,為救各國難民及受傷兵士起見,已蒙各國領事會議,允由德總領事發(fā)給護照,俾善會中人攜向軍前救護”[19],它成立后不久,陸樹藩等人又向李鴻章稟請“鼎力成全”[20]。這表明救濟善會具有如下兩個特點:它打出了紅十字會的招牌,以期獲得各國領事的認可;它由地方紳商自捐自辦而成,但尋求政府的認可與支持。后來救濟善會如愿以償,得以“稟奉直隸總督李傳相批準,并由蘇松太兵備道余晉瑞觀察照會德國總領事給發(fā)護照”[21]。隨后成立的濟急善局亦具有與此相同的特點,它和救濟善會“都在借助紅十字會方面有著明確的意識”[22],而在取得政府支持方面則比救濟善會更甚:濟急善局在剛宣布成立時就提到“信厚等昨奉合肥相國面諭,并接同鄉(xiāng)好善諸君函囑,集資往救以盡桑梓之情,因議……設立濟急善局”[23]。此處“信厚”是指濟急善局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嚴信厚,“合肥相國”是指李鴻章,這里特意表明“奉合肥相國面諭”,無形中就將濟急善局與政府間的關系拉近了一層。在實際救護過程中,濟急善局也確實得到了來自政府官員的鼎力支持,如袁世凱曾幫該局墊發(fā)銀五千兩、盛宣懷幫該局籌墊規(guī)元二萬兩等等。[24]救濟善會、濟急善局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廣泛開展了各種捐款、救護活動。以上可以說明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已具“國家性”與“國際性”,它們可以算作是帶有紅十字色彩的救護組織。
除了上述相同的歷史背景、相同的特點,救濟善會與濟急善局還具有如下一致性:其一,兩者救護的對象相同。前期,救濟善會的救護對象主要為“東南各省之被難官紳”[75];濟急善局的救護對象“僅指救濟江浙人士而言”[23]。從1901年春開始,兩者救護的對象“由主要賑濟被難的南方各省官紳商民轉為賑濟北方的普通災民?!盵26]救護中的“南方情結”值得引起重視,這可為我們理解庚子事變以及后來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人士的救護行為提供一個寶貴的視角。其二,兩者在實際救護工作中經常合作。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分別成立后不久,救濟善會的主要創(chuàng)辦人陸樹藩等在致李鴻章的電稿中曾“叩求中堂鼎力成全,勸諭盛京卿宣懷、候選道嚴信厚、候補府施則敬、刑部郎中龐元濟等籌款濟助”[20],而嚴信厚、施則敬、龐元濟等人正是濟急善局的主要發(fā)起者,他們對陸樹藩等人的救濟行為“不勝欽佩”,并與陸樹藩等人“連日公同面議”。[27]這就為后來兩者在實際救護活動中的合作埋下伏筆。兩者后來在“彼此同辦一事,自愿不分畛域”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分工合作。至于具體救護實踐中的合作,《義和團運動時期江南紳商對戰(zhàn)爭難民的社會救助》一文對之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22],此不贅述。
上文表明:救濟善會和濟急善局之間存在著極為親密的聯(lián)系,乃至造成了“一般人士常常將二者混淆”[4](P172)的情況。盡管如此,這兩個組織實際上是相互獨立的,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救護范圍:“清江等處歸嚴君筱舫諸公籌辦,京津一帶歸陸君純伯諸公籌辦”;在涉及救護活動最為重要的款項問題時,兩者更是強調“惟款項則各歸經手不得互相牽混”。因此,救濟善會和濟急善局實際上是一種分工合作的關系。閔杰,池子華先生沒有關注到濟急善局的存在,他們依據救濟善會已具有紅十字會的性質而將其視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朱滸,楊念群先生注意到了濟急善局的重要性,同時還注意到了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但他們更多的是強調兩者之間的差別,他們主張將“1900年的整個戰(zhàn)爭救助行動”稱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先聲,實際上是依托庚子事變的歷史背景,對庚子事變中出現(xiàn)的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等救護組織做了一番廣義化處理。
(四)
前文已經論證: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直接脫胎于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并且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在組織意義上的一種延續(xù)。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被公認為中國紅十字會之始,因此,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可由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進而前推到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如果想將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由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再往前推,那么就要證明自紅十字進入中國后至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成立之前出現(xiàn)的救護組織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帶有紅十字色彩;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或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組織結構上具有相同之處。
如前所論,中國施醫(yī)局實際上并不帶有紅十字色彩,而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則已帶上了紅十字色彩,因此考察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可以先把中國施醫(yī)局排除在外,而將重點放在對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兩者的考察之上?,F(xiàn)在,我們要做的是研究救濟善會,濟急善局這兩個救護組織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或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之間在組織結構上是否具有相同之處。救濟善會、濟急善局雖已帶上紅十字色彩,但它們在本質上仍偏向于歸屬善會善堂的范疇。“善會、善堂的設立均始于地方上有權有勢者的提倡,其他的有權有勢者響應這一提倡自發(fā)地加入、制定規(guī)章制度,在得到地方官的許可之后方開展活動”[28](P595),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的設立就經歷了這一過程。通過閱讀有關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的章程、公啟、呼吁捐款救護等方面的資料,可以看出它們實行的是董事制,而這正是善會善堂常見的一種組織模式⑦。救濟善會直接冠以“善會”之名,名稱上就可直接反映救濟善會之本質與善會善堂的關系;救濟善局雖然名為“善局”,和善會善堂看似有所差別,但它的領導人如嚴信厚、施則敬、楊廷杲、朱葆三等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就曾領導過善會善堂一類的慈善組織:嚴信厚、施則敬、朱葆三曾同為廣益善堂司董、
仁濟善堂董事,楊廷杲也在仁濟善堂擔任過董事⑧,施則敬還是上海北市絲業(yè)會館籌振公所的總董⑨,他們在中國慈善發(fā)展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由他們領導的廣益善堂、仁濟善堂、絲業(yè)會館籌振公所等慈善組織在庚子事變、日俄戰(zhàn)爭時期一直繼續(xù)存在并發(fā)揮著作用。因此,若想進一步研究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的組織制度,筆者認為可參考善會善堂的組織制度。
從組織的主要領導人員來看,救濟善會主要由在籍戶部山西司郎中陸樹藩發(fā)起成立并主持,潘赤文、丁曉芳、沈習之、廖緯笙等人參與領導[21]。濟急善局則由嚴信厚、席裕福、楊廷杲、龐元濟、施則敬設立,后來,福余南曾君少卿、四明朱君葆三、天順祥陳君潤夫等紳商以及前川東道任錫汾觀察等也參與其中,并對濟急善局給予了大力支持[24]。與前面所記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華董們兩相對比,我們很快就能斷定:救濟善會的領導人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領導人沒有重合之處;而濟急善局的領導人在后來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時全部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施則敬、曾少卿、陳潤夫、任錫汾此4人既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領導人,又是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華董;《申報》的總經理席裕福(子佩)是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的領導人;嚴信厚、朱葆三是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華董;楊廷杲(子萱)、龐元濟(萊臣)雖然沒有名列華董,但他們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關系仍然十分密切,他們在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募集捐款進行救護等方面做出了貢獻[17]⑩。
領導班子是一個組織結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領導班子不僅制定組織制度,還控制著組織的實際運作,領導班子的更替可以影響到一個組織的性質變化甚至該組織的存亡。因此,濟急善局的領導人在日俄戰(zhàn)爭時期成立的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中全部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以及三者均實行董事制此兩點可使我們斷定: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組織上存在著對濟急善局的傳承關系。而救濟善會雖然也實行董事制,但是它的領導班子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領導人之間沒有重合也看不出有什么聯(lián)系?;诖?筆者認為可將中國紅十字會的組織起源由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再進而前推到濟急善局。
盡管不能證明救濟善會與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之間存在著組織上的傳承性,但我們亦不能忽視救濟善會的重要性。救濟善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濟急善局兩者宣布成立的時間僅相隔十天左右,它們雖相互獨立,但兩者在很多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以及它們之間“分工合作”的關系,使得救濟善會的重要性因之而更為凸顯。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及之前出現(xiàn)的中國施醫(yī)局等救濟組織,為其后成立的救護組織如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等施行救護活動在理論、實踐等方面均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救濟善會、濟急善局、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等救護組織都帶有紅十字色彩,但分析它們的組織結構,我們可以說它們本質上仍屬于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具體而言歸屬于善會善堂的范疇)。由上文分析我們將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由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前推到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再由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前推到濟急善局,這可印證一種“嫁接”理論:紅十字會雖系“舶來品”,但中國紅十字會卻是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具體指濟急善局)“嫁接”紅十字會逐漸長成的結果。這一“嫁接”過程可做如下解釋:
紅十字傳入中國之初,并沒有馬上在中國扎下根來自生自長,而是在中國上空飄蕩游離著,為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進行“嫁接”提供了可資“嫁接”的選擇對象。甲午戰(zhàn)爭前后有關紅十字會的啟蒙宣傳,中國開明人士對紅十字會的大力倡導,外國在華人士在中國大地上的紅十字活動(包括日本赤十字社的救護活動)等觸動了中國本土慈善組織的“嫁接”情懷,并為其選擇“嫁接”紅十字會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之后雖然在理論層面上逐漸滋生出了要在中國成立紅十字會的強烈要求,但因“嫁接”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在實踐中“嫁接”紅十字會的過程顯得十分緩慢,且“嫁接”流于表面化(中國施醫(yī)局就說明了這點)。
時局巨變特別是戰(zhàn)爭如庚子事變、日俄戰(zhàn)爭的爆發(fā)猶如一把鋒利的斧頭,斬斷了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自然生長的態(tài)勢,造成了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必須接受“嫁接”的局面———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若想繼續(xù)發(fā)揮救護功能,就必須主動把自己改造成適應時局(特別是戰(zhàn)爭)需要的組織,這就使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面臨著一個選擇“最佳嫁接物”的問題。考查當時的時局狀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最佳嫁接物”已然存在,它就是早已在中國上空飄蕩并得到中國人大力宣傳、倡導的紅十字會,因此,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產生了自主“嫁接”紅十字會的內在需要。內在的真正需要結合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本土慈善組織“嫁接”紅十字會的時機終于來臨了!庚子事變中出現(xiàn)的既帶有紅十字色彩又帶有中國本土慈善組織色彩的救護團體如救濟善會,濟急善局等,就是這種“嫁接”后初步長成的“幼苗”。但是,通過“嫁接”生成的救濟善會、濟急善局這兩株“幼苗”在隨后的生長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救濟善會這株“幼苗”在庚子事變結束后“夭折”了;濟急善局這株“幼苗”則得以繼續(xù)存活下來。由濟急善局到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再到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它們內部組織結構上的傳承性顯示了濟急善局這株“幼苗”的頑強生命力,而這種頑強生命力的獲得一方面應歸之它的領導人———嚴信厚、施則敬、朱葆三等人資財雄厚,社會影響力大,且熱衷于慈善救濟;另一方面應歸之于盛宣懷等政府官僚的大力支持。中國本土的慈善組織通過“嫁接”紅十字會最初形成了濟急善局這株“幼苗”,之后長成為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棵“小樹”,然后繼續(xù)成長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這棵“大樹”,最后終于長成了中國紅十字會這棵“參天大樹”。
注釋:
①關于中國紅十字會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時間有“1904年7月8日”之說(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承認我國紅十字會的時間探源》,臺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刊》1999年總第15期,第21-22頁);亦有“1912年1月15日”之說(見胡蘭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歷史與工作概述》,原載1947年《紅十字月刊》,轉引自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500頁)。周秋光先生對此進行了糾正,他提出了“1912年1月12日”一說(見周秋光:《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述論》,《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84-185頁)。池子華先生的觀點與周秋光先生同(見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20頁)。
②“民國時期的表述見《中國紅十字會》,行政院新聞局印行,中華民國36年,第1頁。新中國時期的表述見《紅十字與我國》,中國紅十字總會編,1981年,第30頁;陳璋主編《紅
十字知識一百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第4頁”,轉引自朱滸:《中國紅十字會的地方性起源》,《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28頁;或朱滸、楊念群:《現(xiàn)代國家理念與地方性實踐交互影響下的醫(yī)療行為———中國紅十字會起源的雙重歷史淵源》,《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175頁。
③閔杰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一書指出:中國施醫(yī)局是開始“按照‘紅十字會章程辦理的慈善機構”;“中國救濟善會是一個遵照國際紅十字會的基本精神和行動慣例成立的一個團體”。(見劉志琴主編,閔杰著:《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185頁。)此外,朱滸、楊念群《現(xiàn)代國家理念與地方性實踐交互影響下的醫(yī)療行為———中國紅十字會起源的雙重歷史淵源》(《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一文和李文海、朱滸《義和團運動時期江南紳商對戰(zhàn)爭難民的社會救助》(《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均對救濟善會、濟急善局之紅十字會性質有所論及。
④此觀點由閔杰先生提出,并為池子華先生贊成(見劉志琴主編,閔杰著:《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第181頁;孫柏秋主編:《百年紅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頁;池子華:《從中國救濟善會到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第76頁)。
⑤在《紅十字與近代中國》一書中有言:“李提摩太……他是在華傳教士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1902年,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堂,并出任西學專齋總理(谷如墉任中學專齋總理),沈敦和則是山西大學堂督辦(校長),與李提摩太交往甚密,時相過從?!?見池子華著:《紅十字與近代中國》,第22頁)。此外,李提摩太本人也曾特意提到:“我在太原府籌建山西大學的時候,他(即沈敦和)曾提供過幫助”。(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頁)。
⑥《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一書在摘錄《申報》時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如《記普濟善會初次議事情形》一文中將“曾君少卿”誤作“魯君少卿”,“姚君燕庚”誤作“姚君蕉庚”,“席君子佩”誤作“席君子?!?而在《施君肇基筆譯上海創(chuàng)設萬國紅十字支會會議大旨》一文中將“蘇君寶森”誤作“蘇君實森”(見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第21頁)。這些錯誤為有些研究者所沿用,使用時需加以特別注意。
⑦善會善堂的組織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輪值制,一種是董事制。臺灣的梁其姿先生和日本的夫馬進先生在他們的論著中均談到了善會善堂的這兩種組織形式,具體參看(臺灣)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110頁;(日)夫馬進著,《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頁。
⑧上?!渡陥蟆份d有大量關于善舉方面的文章,其中多篇落款處為“滬北天后宮前廣益善堂司董嚴信厚施則敬朱佩珍唐榮俊等謹志”“上海六馬路仁濟善堂董事嚴信厚楊廷杲黃宗憲朱佩珍施則敬劉芬謹志”字樣,如《積善回天》,《申報》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初十日,第九千六百零七號;《普沾實惠》,《申報》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第九千六百零三號等。
⑨1899年《申報》“上海北市絲業(yè)會館籌振公所施則敬”“滬北天后宮廣益善堂司董嚴信厚葉成忠施則敬唐榮俊等”等字樣即可說明,如《皖災四電》、《添醫(yī)初志》(此兩文都載于《申報》光緒廿五年四月廿二日,第九千三百八十三號)等等。
⑩1904年3月29日,由呂海寰領銜,楊廷杲、龐元濟與盛宣懷、吳重熹、吳郁生、劉宇泰、楊士琦、李經邁、顧肇熙、沈能虎、朱寶奎、沈敦和、任錫汾、施則敬等人聯(lián)署向全國各省發(fā)出《勸募籌款救護東北難民通電》(即元電),該電文于4月2日刊登于《申報》,由此可管窺楊廷杲、龐元濟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關系。元電電文見《電籌救護》,《申報》光緒三十年二月十七日,第一萬一千一百十八號。
參考文獻:
[1]周秋光,靳環(huán)宇.早期紅十字會在中國的演變[N].光明日報,2006-02-21.
[2]周秋光.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述論[J].近代史研究,2000,(3):134-192.
[3]池子華.從中國救濟善會到上海萬國紅十字會[J].史林,2005,(2):76.
[4]朱滸,楊念群.現(xiàn)代國家理念與地方性實踐交互影響下的醫(yī)療行為———中國紅十字會起源的雙重歷史淵源[J].浙江社會科學,2004,(5):172.
[5]穆景元,毛敏修,白俊山.日俄戰(zhàn)爭史[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6]東三省紅十字會普濟善會章程并啟[N].申報,光緒三十年正月十七日:第一萬一千八十八號.
[7]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卷四[M].上海:上海書店,1991.
[8]張玉法.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百年會史:1904年-2003年[M].臺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2004.
[9]施君肇基(譯).上海創(chuàng)設萬國紅十字支會會議大旨[N].申報,光緒三十年正月廿八日:第一萬一千九十九號.
[10]記普濟善會初次議事情形[N].申報,光緒三十年正月十八日:第一萬一千八十九號.
[11]葉亞廉,夏林根.上海的發(fā)端[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2.
[12]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13][英]李提摩太.傳教士與近代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英]李提摩太.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5]閔杰.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6]孫興林.呂海寰生平[J].中國紅十字,1992,(3):553.
[17]電籌救護[N].申報,光緒三十年二月十七日:第一萬一千一百十八號.
[18]照錄中國施醫(yī)局章程[N].中外日報,1899-05-05.
[19]救濟善會啟[N].申報,光緒廿六年八月十六日:第九千八百四十二號.
[20]陸部郎稟李傳相稿[N].申報,光緒廿六年八月廿八日:第九千八百五十四號.
[21]苦海慈航[N].申報,光緒廿六年閏八月廿三日:第九千八百七十九號.
[22]李文海,朱滸.義和團運動時期江南紳商對戰(zhàn)爭難民的社會救助[J].清史研究,2004,(2):24.
[23]濟急善局公啟[N].申報,光緒廿六年八月廿五日:第九千八百五十一號.
[24]濟急公函[N].申報,光緒廿六年閏八月初七日:第九千八百六十三號.
[25]救濟會章程[N].申報,光緒廿六年八月十七日:第九千八百四十三號.
[26]阮清華.非常時期的民間救濟———以“庚子之變”后上海紳商義賑為例的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3.
[27]照錄李傳相札文[N].申報,光緒廿六年八月廿八日:第九千八百五十四號.
[28][日]夫馬進.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責任編校:文心)
收稿日期:2006-03-18
作者簡介:楊智芳(1981-),女,湖南益陽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周秋光(1954-),男,湖南耒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