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在我們前面,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泵恳淮巫x到這個地方,我總是一聲嘆息。哲爾賽島是“窮人們的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是“我們的心事”和“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我們的哲爾賽之行是“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但是,“遠處”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幸福,從海里“鉆”出來的哲爾賽島只是一片紫色的“陰影”——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就這樣變成了陰影,我們的“快活而驕傲”竟然如此短命。
透過這些文字,莫泊桑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解讀《我的叔叔于勒》的路徑有很多,但人們普遍認為萬變不離一點——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其實,如果站位稍高,從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來再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叔叔于勒》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挖掘。
我之所以說作者并不完全著力于寫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乃是因為細讀文本,發(fā)覺下面這個疑點值得重視。
雖然小說的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和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其實都并沒有實質(zhì)上的接觸。就算最后“我”(著瑟夫)曾代表父母付錢給于勒。并且自作主張多給了于勒小費,于勒也表示了感謝。但在這樣的接觸中,心眼透亮的其實也只是“我”單方面。于勒完全處于無知覺的狀態(tài)。這一次接觸依舊算不上是于勒和我們的正面接觸。也就是說,自始至終,在文本里,于勒都僅僅只是一個“符號”。作者故意置他在親情的“蒙昧狀態(tài)”中,讓他在整個故事發(fā)展中并不掌控發(fā)言權(quán)。這就留給了讀者闊大的想象空間,使我們對“于勒”的象征意義浮想聯(lián)翩。
那么于勒這個人物到底有何意義呢?
我們再轉(zhuǎn)一個方向,看看于勒給予菲利普一家的真正影響何在。普遍的解讀認為,于勒是菲利普夫婦夢想中的一棵發(fā)財樹,是菲利普夫婦價值取向的風向標,在于勒這面鏡子面前,菲利普夫婦露出了貪財忘義趨利避害的丑陋面目。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于勒真的是菲利普一家的夢想和渴望嗎?
如果浮光掠影讀文字,確實如此。如果沉潛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還多有玄機。其實,于勒從來沒有給菲利普夫婦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在小說展示的情節(jié)里,于勒在菲利普的家庭生活中,從來也僅僅是一個符號。他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氨频酶改竸永媳尽?,是“壞蛋”“流氓”“無賴”,如果說這時他還算是一個真實的個體存在的話,那么,自從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把他打發(fā)到美洲去之后,他從此就變?yōu)榱艘粋€符號。
于勒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皟赡旰蟆辈沤拥剿牡诙庑?。之后“十年之久”,沒有再來信。細細體會這些時間詞語,我感到驚心動魄。十年,乃至于十年以上的光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這么漫長的時間里,菲利普一家就那么迷信于勒的一封語焉不詳?shù)男?這封信到底能夠證明什么,保證什么?于勒書信內(nèi)容的虛假一眼便可以看出。比如:于勒拋開做得好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這不符合常理;即使要旅行,也和與家人通信不矛盾,更不必“要好幾年不給家人寫信”;再次,為什么不可以趁“長期旅行”順便回家一趟呢?最后。信中說“我發(fā)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這更是欲蓋彌彰??傊?,可以看出,這封信真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它根本不是什么“福音書”,分明是一份宣布破產(chǎn)和訣別家人的“通知書”。
外人尚且看得一清二楚,善于精打細算的菲利普一家難道都是白癡,分析不到、研究不出信的本質(zhì)?更何況,這薄薄的兩封信能夠承載得起十多年的時光的空白嗎?也許有人會說,菲利普一家是有信念的。在中國歷史中,不就有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牛郎織女年年歲歲盼團聚的故事嗎?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樣的等待一般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被等待者曾經(jīng)賦予等待者心靈的力量,這力量成就了等待的動力和決心。但是,于勒曾經(jīng)賦予菲利普夫婦什么呢?除了噩夢之外,還是噩夢。
菲利普夫婦經(jīng)歷了足夠的人生風霜,悲苦到了連女兒都嫁不出去的地步,他們對世事的無常與人生的冷酷應(yīng)該有豐富的體驗和認識,難道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被兩封信“忽悠”了整整十年嗎?
我們再進一步分析文本,菲利普夫婦真的不知道于勒為他們描繪的理想人生完全可能是一場空嗎?我們來品味這段話:
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細細品讀父親表達的語氣和心情,我們獲得以下幾個提示:第一,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傳達出菲利普內(nèi)心深深的失望;第二,一個“竟”字表明就連菲利普自己也不相信于勒會在這只船上;第三,菲利普一家從來就沒有驚喜過。總之,這長長的一聲“唉”,從故事的一開始就透露出一個信息:對于于勒能夠在“這一只船上”,菲利普并不抱希望;而當這句話重復(fù)了十年的時候,這個本就談不上希望的希望,就更加渺茫得成為了一個遙遠的童話。
這還僅僅是故事的開端。矛盾發(fā)展到高潮時的人物語言往往更能夠透露其內(nèi)心世界。而且就連作者自己也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當菲利普懷疑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的時候。作者全力塑造了他的“怕”:他“怕”得“臉色十分蒼白”,“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嗓子變啞,神色“狼狽”,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對于于勒回國這樁“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菲利普的信念怎么就這樣迅速地土崩瓦解了呢?十年的“堅定”等待就這么不堪一擊嗎?菲利普夫人最后的“突然暴怒”揭開了這個謎底。她說:
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菲利普夫人終于吼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這好像是情急之中的憤激之詞。不!它是真相大白之后菲利普夫人終于能夠也必須直面內(nèi)心世界的心聲。
請注意筆者加點的幾個詞,它表明這句話中包含了菲利普夫人基于對于勒的深刻認識而作出的正確判斷。這個“行為不正、糟蹋錢”的家伙要想翻身成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談何容易?并不是每一個品行有缺陷的人都能夠在歲月的磨礪下充分成長的,于勒就是。他可能努力過,奮爭過,也成功過,但令人扼腕的是,他畢竟沒有真正站立起來。他緣何發(fā)財,又緣何迅速破產(chǎn),他的人生玄機小說中講得不詳細。我想,這也是莫泊桑有意為之的高明之筆吧。
可以說,十年來,在內(nèi)心深處,菲利普夫婦一直膽戰(zhàn)心驚地懷疑著于勒發(fā)財之夢的荒誕。歲月的無情流逝逼迫他們不得已在心中已經(jīng)有了定論:于勒根本就不可能發(fā)財!雖然如此,長期以來他們卻不敢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也不敢正視這個現(xiàn)實,他們就這樣自欺欺人地和家人一起守護著這個于勒之夢,心甘情愿地被這個夢所愚弄。于是,那封早應(yīng)該被歲月的風霜侵蝕得變黃發(fā)粉的于勒的書信就成為了家里佛龕上的偶像,成為了“百事哀”的貧賤家庭的一縷陽光。換句話說,原來于勒
早就超越了于勒本身,他不過是菲利普這樣的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灰色理想。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依賴和盼望,除了對金錢的渴求之外,還有更多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讓我們再回溯前文。在我看來,《我的叔叔于勒》最使人揪心的描寫還是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的無奈。從一開篇,作者就不惜筆墨寫出菲利普一家的貧困:錢財“并”不多,“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父親要“很晚”才能從辦公室回來,還只能掙很少的錢,家里樣樣都要節(jié)??;甚而連兩個女兒都“老找不到對象”,生活拮據(jù)到了讓母親“非常痛苦”的地步。貧困,不僅讓菲利普一家在物質(zhì)上捉襟見肘,而且在精神上也常常難堪。
但是,在這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中,我們卻不斷地感受到灰色人物們對灰色的躲避,對明亮的尋找。請不要忽略了一些細節(jié):“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鄙⒉剑@對“日出而作日落不歇”的菲利普來說應(yīng)該是一件奢侈的事了,這“每一個”星期日的散步,而且是“衣冠整齊”的散步(真正的休閑的散步應(yīng)該絕不講究衣冠整齊而應(yīng)追求閑適舒適吧),我認為表達的乃是窮人家對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在這散步中,在這短暫的悠閑和莊重里,菲利普一家可能找到了一種生命的尊嚴。
確實,人生不僅僅是一場為了衣食的戰(zhàn)斗,生命的尊嚴可能更多時候表現(xiàn)在對生活的享受上。雖然風霜刀劍嚴相逼,但是,菲利普一家還沒有完全被生活壓垮。他們的心里還有對生活之美的一種渴望。這在后來的情節(jié)里是有照應(yīng)的。
在哲爾賽的旅行中,“父親突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這又是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但菲利普的這一問其實很讓人為他捏一把汗。從后文來看,這樣的請求顯然超越了此行的預(yù)算開支,這對于“樣樣都要節(jié)省的家庭”是一筆額外的負擔。因此,菲利普的請求也遭到了夫人的軟性抵抗,微妙地引發(fā)了兩人的矛盾。雖然菲利普夫人勉強答應(yīng)了讓兩個女兒和女婿去吃牡蠣,但是從菲利普的遲疑不決閃爍其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菲利普為此必須要面對的尷尬以至回家后必然要面臨的苛責。
但是。深知家庭經(jīng)濟捉襟見肘的菲利普還是提出了這個看似荒唐的要求。他無法抵擋這種“高貴的吃法”的魅力,他渴望自己能夠成為請漂亮女士吃牡蠣的先生,他需要這種“鄭重其事”的生命感受。這和前面的“衣冠整齊”多么相似。
我從來不把這看做一種虛榮。這些需要用盡全力才能夠勉強維持家庭生活的普通平民,其實是多么渴望像紳士一樣的體面和高貴一回啊!就是哲爾賽的旅行。讓他們感受到“快活而驕傲”的原因也絕不僅僅是玩耍本身,而是旅行帶給人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弄清了這一點,反過來再看于勒的象征意義,就容易理解了。于勒,其實不過是菲利普夫婦灰色人生的一抹亮色,是他們?yōu)樽约洪L夜漫漫的人生點燃的唯一的一盞長明燈罷了。這盞燈的光亮其實非常非常微弱,甚至微弱到了虛幻。但是,他們卻用對生活的全部的力量守護著它。明知虛幻卻全力維持,明知不可為卻全力為之,即便是在心靈深處已經(jīng)千萬遍地正告自己要清醒要理性,但是當?shù)诙焯柹鸬臅r候,他們卻依舊沉浸在這個魔幻一般的夢中不愿意醒來。
是啊,人生是需要一個夢來支撐的!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生,該到哪里去尋找這樣的一個夢呢?在無可奈何之中,于勒的出現(xiàn)便成為菲利普夫婦要死死抓住的一根救命的稻草。雖然歷經(jīng)十多年的生活的淘洗,這個夢的顏色越來越灰暗,但是,他們還是不能醒來。
其實,不是他們不想醒來,而實在是因為找不到可以替代于勒的另一個夢啊!遠在天邊的于勒,若有若無的于勒,畢竟給了他們一個遙遠的寄托,成為了他們展望另一種生活的跳板。教參和大部分教師都愿意讓學(xué)生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的是發(fā)了大財?shù)挠诶眨菚惺裁礃拥那榫?而我,最想問學(xué)生的卻是:如果于勒一直都不出現(xiàn),故事還會怎么發(fā)展?這才是最讓人揪心的問題。我相信,菲利普夫婦還會等下去。盼下去,熬下去,只要生活沒有新的希望出現(xiàn),于勒就將是他們唯一的期盼。
我以為,也正是這個原因,作者并沒有構(gòu)思如何去表現(xiàn)于勒和菲利普的正面接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作者不是以他人的視角,而是以“我”若瑟夫的視角來觀察這個故事——這個兒子的身份避免了對菲利普夫婦的過度批判,讓一般化的價值評判標準黯然失色。在小說中,作者就是想讓于勒成為一個符號,一種并不明亮的精神的寄托,一個灰色人物的灰色人生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滅的灰色的夢。
這個夢就這樣破滅了。最后我們見到的于勒,“衣服襤褸”“又老又臟”“滿臉皺紋”“狼狽不堪”,這哪里是于勒,這就是小人物的理想破滅的化身啊!窮困潦倒,窮途末路,哀苦悲涼,這不正是底層百姓真實人生的寫照嗎?
衣冠整齊的菲利普們,向往著高貴生活的菲利普們,在窮困潦倒的“于勒”面前風度全失,神色狼狽,暴跳如雷,精神終于徹底倒下了。當讀到他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馬洛船,以免再遇見他”的時候,我的心中真是涌起滿腔的惘然和痛苦。
菲利普們終于徹底清醒了,終于必須徹底地告別一個不切實際的夢了。表面看來,他們并沒有損失什么——因為于勒其實從來就沒有真正帶給過他們什么;但是,只有讀懂了這篇小說的人才知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的夢破滅了,他們唯一的一個理想被埋葬了。
灰色的人生啊,終于又徹底回到了那漫漫長夜中去了??蓱z的菲利普們,還會有衣冠整齊的時候嗎?還可能被一種關(guān)于牡蠣的高貴吃法打動嗎?小人物們的弱不禁風的人生理想啊,讓人一聲嘆息,全身寒意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