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筆頭
曾幾何時,在歷來循規(guī)蹈矩的中國政治舞臺上,隨著一批批個性官員以鮮明的施政風格展現(xiàn)著自己的才華和個性,為中國政壇吹入一陣陣新風,這些個性官員們通過鐵腕施政挑戰(zhàn)著官場上的諸多陳規(guī)陋習,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人民群眾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心,“個性官員”也因此成了近幾年來各大媒體頻頻使用的最熱門的一個詞匯。
那么,什么叫“個性官員”?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官員,是指各級領導干部。比如,自稱“國家財產(chǎn)的‘看門狗”的鐵面原審計長李金華;敢于“說狠話”、被譽為“滅火部長”的國家安監(jiān)總局局長李毅中;敢于“亂世用重典”、數(shù)次在中國大地上刮起“環(huán)保風暴”、自認“仗義”和“霸道”的國家環(huán)??偩指本珠L潘岳;敢于在教育部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公開怒斥教育亂收費問題、點名痛批天津等八省市落實貧困生助學貸款政策不力的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等,他們被冠之以“個性官員”,并贏得了人們的稱贊實屬當之無愧。
可是,人們在對“個性官員”近乎狂熱的“一邊倒”的喝彩聲中,也需要冷靜看待這一現(xiàn)象。官員大概有清官與貪官、庸官與能官、強官之分,老百姓恨貪官是毫無疑問的,但有“廉”無為、有“勤”無績,同樣不受歡迎。而有的所謂以強悍的作風、鐵腕的手段而“著稱”的“個性官員”,乍看倒也有“本事”,作決策搞“一言堂”,抓建設搞“亂集資”,懲干部搞“扛黃旗”,甚至提出了危言聳聽的“砸牌論”(即“誰砸××牌子,就砸他的飯碗”),請問誰有資格砸一個地方“牌子”?只有主要官員的劣跡才有可能毀掉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的牌子。凡此種種,肆意踐踏民主與法制,即使再“廉”、再“能”、再“強”,恐怕也不會受到人民最廣泛的歡迎,有的官員以微弱多數(shù)票當選高官更應從人大代表猶豫的眼神中自我反省。
因而,人民需要的好官應當是既廉又勤、既能又強,既充分發(fā)揚民主,又遵守黨紀國法的“好公仆”。但也有人認為,要想干出點“名堂”,就要敢于突破法律、法規(guī)的某些“禁區(qū)”,沒有適度的“良性”違法,就無所謂“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法盲表現(xiàn)。法是活的,通常給為官者以足夠的自由裁量空間,況且法在實踐中對不合時宜的條款,還可以通過正常渠道予以修正直至廢除。反之,假如官員都可以根據(jù)個人施政偏好隨意解讀、歪曲、踐踏法律,哪還談得上什么構(gòu)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呢?更談不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社會。
由此可見,官員特別是稱之為“父母官”的地方領導干部,在履職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個性、抱負與膽略的行為,不僅是允許的,而且是應當鼓勵的,但必須把權(quán)力的運用嚴格控制、約束在依法行政的框架范圍內(nèi)。但愿“個性官員”施政行為在日益加強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進程中更加規(guī)范,更加健康,更能代表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自4月10日《中國改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