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ヌ崞鹱魑模不少學生都望而卻步,有的咬著筆頭半天寫不出一句話,更多的像擠牙膏一樣寫不出來,還有的好不容易寫出來,自己都覺得不滿意……作文興趣更是無從談起。那么怎樣才能不怕作文進而喜歡作文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比~老先生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guān)系。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就必須抓住生活的源泉,生活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是告訴我們要做生活中的細心人,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并把它及時的捕捉下來剪輯成更美的鏡頭。
ハ衷諍芏嘌生在作文的過程中往往脫離實際,為了追求深遠,經(jīng)常與生活脫節(jié),像前年高考題寫“山的沉穩(wěn)和水的靈動”,相當多的考生不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到古代,復(fù)述經(jīng)典。一會兒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兒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卷起千堆雪”;一會兒李太白的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就是沒有生活中的水,沒有自家的“水”,沒有學校的“水”,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假、大、空的東西將會被社會無情地淘汰,能用盡可能的語言材料傳遞可能的信息,達到盡可能的準確性和理解性,收到盡可能的表達效果,將被認為是寫作高手?!?/p>
ゼ塹萌ツ旮同學們布置了一篇關(guān)于“秋收”為話題的文章,作文交上來令人很不滿意,給人一種虛假,空闊之感,主要原因是許多同學沒有經(jīng)歷過秋收,未曾干過農(nóng)活,只憑想象去寫。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帶領(lǐng)學生們親身嘗試一下勞動的滋味,發(fā)動學生們?nèi)ヌ镆皫椭r(nóng)民伯伯們秋收。一天下來,學生們感慨萬千。之后,再次交上來的文章,其中勞動的細節(jié)描寫達到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效果;思想方面也得到很大的教益,不但能感同身受農(nóng)民伯伯們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而且立志今后會倍家珍惜糧食。在評批那次作文的過程中,我選了十幾個同學在課堂上朗讀,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那一堂課最終在學生們高漲的情緒和熱烈的掌聲中結(jié)束。
セ褂幸桓齦齬湃順曬Φ睦子告訴我們,許多的優(yōu)秀作品都源于生活,像蒲松齡的《聊齋》中很多故事都是益于生活的“聊”,來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
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ァ拔是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源頭活水自然是我們每天生活,但別人的精彩文章其實也是我們作文的一個源頭,一篇文章容納了作者的一段生活,一篇文章包含了作者的一個見解,一篇文章表達了作者的一段情感。善于閱讀,就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積累生活。
ニ以,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先提高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jīng)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樣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經(jīng)驗。而獲取見解的經(jīng)驗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讀書是吸取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使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qū)W好寫作的成功之路。
ト、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累小流,無以成江海
セ累素材是寫作的前提。立志攻克寫作難關(guān),除多閱讀以外還要學會摘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有一定道理的,寫一遍,不但又加深了一次視覺印象,同時也成為今后寫作需要的好素材。
デ凹柑歟我在班上做了詳細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明,凡是作文寫得出色的同學大部分有平時善于積累,和做摘抄的好習慣。
プ穌抄要有“水滴石穿”“鍥而不舍”的精神,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其次摘抄的內(nèi)容至少應(yīng)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名言(詩文)警句,諺語,格言,佳句(指含排比、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手法,內(nèi)容健康的句子);2.鮮活生動的口語;3.典型的人和事;4.精辟而獨特的見解;5.精彩的描繪片段;6.頗有特色的順口溜。
ピ俅撾頤且對摘抄的材料進行細致地體會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是在積累中比摘抄更進一步的環(huán)節(jié)。要想恰到好處地把積累的材料用于作文,體會程度深淺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摘抄不體味評點,那么材料再多,也只是“死水一潭”,很難得心應(yīng)手,隨意驅(qū)遣,就失去了積累的意義。相反,如果在體味上下功夫,那么這材料將變成活生生的“士兵”,隨叫隨到,信手拈來,從而使文章活起來。
ニ?、博观都s取,厚積而薄發(fā)
ァ翱沾子難以直立”富蘭克林的這句話形象地說出了沒有素材寫不出好文章的道理。但只有好的素材,不寫不練也是“紙上淡兵”。
ブ名作家巴金先生說過:“只有寫,你才能真的會寫?!敝挥星诰毠P,熟能生巧,因為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復(fù)歷練,寫作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必須在反復(fù)實踐中體會,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guī)律,多讀多寫文,只有多寫了,作起文章來方能得心應(yīng)手。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diào)的:“文章應(yīng)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所以我們平時可以將聽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周圍的變化及從一天的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
ネ學們往往羨慕別人寫出了精彩文章,殊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道酬勤”的道理,他們成功的背后是汗水?!芭c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快快從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吧!
ィㄗ髡叩ノ唬漢穎被奇枋謝奇枵蛑醒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