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和形象,是高考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和基礎。本文以兩首詩為例,就語言和形象兩方面來作示例鑒賞。
【關鍵詞】鑒賞 語言 形象 古典詩歌
古代詩歌鑒賞已經(jīng)考了整整11年,2002年以來的主要變化是題型的變化,即過去用選擇題,放在第Ⅰ卷;現(xiàn)在用簡答題,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詩鑒賞,命題的基本特點是:(1)選擇“淺易”的古代詩歌作為鑒賞材料。(2)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幾年的考題,可以看出,試題是從鑒賞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發(fā)點是對詩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作一定程度的鑒賞(以鑒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為重點)。下面,本人就語言和形象兩個方面做一點粗淺的分析。
首先,解答古詩鑒賞題,一定要品味語言,披文入境。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鑒賞時,應養(yǎng)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在反復誦讀中把握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及意境的閱讀習慣。“詩言志”,詩歌中既然滲透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賞析時就要善于“體其情”,從而“知其意”。披文觀詩,不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藝術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內涵。例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就抓住這一點來命題。
春夜洛成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問題: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賞析:命題者緊緊扣住“折柳”二字設了三問,如果我們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底蘊,知道我國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且又知曉“折柳贈別”的原因是希望對方“留”下來,那么,此題的答案就有了,“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這首詩抒發(fā)了羈旅游子思鄉(xiāng)之情。而這種感情又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另外,詩題中的“聞笛”二字是全詩的文眼,所以全詩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來寫笛聲,把讀者引到一個美妙的音樂境界中來。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園情”透露了詩人的本意。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xiāng)之情呢?
其次,鑒賞古典詩詞的內容,要通過語言感悟詩歌中的形象,進而領略使人寄予其中的深厚情感。例如: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面對物是人非的處境,長期的孀居之苦,她欲語淚先流。下闕第一句“聞說雙溪春尚好”是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在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織的時刻,她這個平日喜歡游玩的人遂起出游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按荷泻谩薄胺狠p舟”措辭輕松,節(jié)奏明快,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之情。而在“泛輕舟”前的“也擬”二字,更顯得委婉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并不十分強烈?!拜p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只恐雙溪舴蜢舟,載不動,許多愁?!眲t是全詞的經(jīng)典之句。用的是夸張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很有特色。
事實上,古人對愁的描寫是很精彩形象的:李白把愁頂在頭上,“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煜把愁變成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又把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在這里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只恐雙溪舴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了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卻說“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更把愁從馬背上卸下來,裝在車上了。
這些詩句之所以千古傳頌,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梢哉f,詩詞中的具體形象承載著詩人豐富而強烈的感情。詩詞是抒情的藝術,引導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和況味,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這也是詩歌鑒賞的最終目標。
★作者簡介:任樹梅,河北省滄州東光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