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強 和素娟
摘 要:對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都收錄的課文《兩小兒辯日》中“孰為汝多知乎”的教學探討。
關鍵詞:古文教學;“孰為汝多知乎?”;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10-0063-02
“孰為汝多知乎?”出自古文《兩小兒辯日》,這是一篇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都有收錄的課文。由于對其中“為”與“知”的讀音與釋義有不同的見解,使得老師們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對于“為”的分歧為:在讀音方面,一種意見認為應該讀“wéi”,解釋是“以為、認為”,其根據(jù)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的注釋“④[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見多識廣呢?為,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绷硪环N意見是認為應該讀“wèi”,理由是在這里“為”應該是通假字“謂”。
而對于“知”的分歧則是由于“知”與“智”為古今字,在“智慧”(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這個義項上,“知”為古字,“智”為今字。一種意見認為在這里“知”應該讀“zhì”,當“智慧”講,其理由同上面的注釋“知,通‘智”。另一種意見則是認為這個“知”還是應當讀作“zhī”,釋義為“知道,知識”。
按道理,既然教科書已經(jīng)有了定論,就沒有必要再爭論了??梢舱窃谶@激烈的爭論中讓我們看到了老師對于教學的嚴謹態(tài)度和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并且從中也隱隱地感覺到了這種“權威”似乎有著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們也進行了長時間并且是比較深入的研究。
關于“為”與“知”教學中出現(xiàn)的分歧,其實就是一個釋義的問題,即由于釋義的不同,才造成了讀音相異的選擇。為此,我們專門從釋義方面做了相應的研究與分析。
關于“為”的釋義,初中課本中解釋為“以為,認為”。這從情理上講,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孔子,在當今是被公認的“圣人”,當然,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學問,有名望的,要不然也就不會有什么三千弟子與七十二賢人了。如果照“為,以為、認為”這種解釋來釋義的話,則這句話應當解釋為:“誰認為(以為)你見多識廣呢?”這其中包含有一種故意貶低孔子的色彩,更顯露出兩小兒的“狂妄”,并且給人這么一種感覺——好像這次辯難是蓄謀已久,是一種陰謀,而其目的便是故意刁難孔子。從而讓人感受到兩小兒身上有一股子的“陰險”。而這絕非“小兒”的心理與言行。而如果解釋為“同‘謂,即‘說”的話,則可以看作是兩個小孩子的隨口而出的天真之語,從中顯示出了“小兒”的可愛與純樸,與情于理應該是比較適合的。
其實,細心一些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在七年級的課本中,編者采用了兩個不同的釋義,即在注釋“為”字時,采用了“以為,認為”的解釋,而在釋義全句時則采用了“說”的釋義,即解釋為“誰說你見多識廣呢?”這是與我前面“同‘謂,即‘說”的分析相一致的。當然,“說”與“以為,認為”在這里有確實也存在著主觀判斷上的共同之處,即“說”在這里也有一些“以為,認為”的意思,但在感情色彩上卻是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的。即一種感情色彩是“幼稚、可愛”,而另一種感情色彩則是“狂妄、陰險”。據(jù)此,孰是孰非自然是非分明了。
而對于“知”的理解,如果讀“zhī”,則作“知道,知識”講,是說孔子知識多,知道的東西多。而如果讀“zhì”,則作“智慧”講(“知”與“智”為古今字,在“智慧”這個義項上,“知”為古字,“智”為今字),它雖然與“知識”有某些相似之處,但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爸R”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知識”的釋義為“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而“智慧”的釋義為“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顯然,這里做“智慧”講,也是不夠合適的。再者,從編者的的注釋來看“誰說你見多識廣呢?”,其中的“見多識廣”很明顯的應該屬于知識的范疇,而不應該理解為“智慧”。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深深地懂得:對于知識性方面的內(nèi)容,是必須要有理有據(jù)的,主觀判斷往往是不嚴謹且不足以為據(jù)的。
為此,我們查閱了《辭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中相關的詞條。在《辭源》與《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為”在讀“wèi”時,都有“為通‘謂”的義項,在《辭海》251頁中查到了“為”在讀 “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這里“謂”與“以為”之間用了分號隔開,表明這應該是一個義項中兩個意義接近然而又并不完全相同的解釋。而同是在《辭?!分械?152頁“謂”的釋義中有“②說;以為”的義項,這正好與《辭?!?51頁中查到的“為”在讀 “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相吻合。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為”解釋為“謂,即‘說”是有一定根據(jù)并且是比較合適的。
據(jù)此可知,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中,編者對“為”字的注釋所采用的是《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中“謂;以為”義項中的后半部分,而在釋句時則采用了“謂;以為”義項的前半部分,當然讀音也應該為“wéi”了。那為何會有把釋義拆開來用,或者只取其一部分來用的情況呢?
這只有三種情況:一是編者疏忽了義項“謂;以為”中的“謂”,二是編者是傾向于“以為”這種注釋的,即故意舍棄了“謂”的義項,三是編者并沒有查閱《辭?!范皇侵饔^判斷作出了“為,以為、認為”這樣的注釋,編者的注釋與釋義也許只是暗合了《辭?!分械牧x項而已。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這個問題還有著進一步商榷的余地,但是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如果是后兩種情況,那么我們雖然在《辭海》中查到了“為”在讀 “wéi”時,有“謂,以為”的義項,可作為編者的依據(jù),但由于編者已經(jīng)“舍棄”了“謂”的義項,所以,筆者的觀點認為,在讀音與釋義上還是采用《辭源》與《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讀音與釋義更為確切一些,即讀“wéi”,釋義“為通‘謂”。
最后,筆者還在在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版)2018頁中查到了如下的解釋:
“知”(讀zhī)釋義“③知道”中的“知識?!绷x項中便附有:“《列子·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乎?”(為:謂)”。聯(lián)系前面在《辭源》與《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為”在讀“wèi”時,有“通‘謂”的義項為佐證。至此,這個問題應該算是從情理分析與字典證據(jù)上都有了比較合理且統(tǒng)一的解釋。
也許我們的分析存在著不妥之處,但至少證明了編者對這句話的中“為”與“知”的讀音與注釋及對于句子的解釋還是有商榷之處的,希望編者在選編文章時更加地嚴謹。當然,也希望我們的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此引起對國學有研究的教師與學者能夠給出一個更好、更準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來。
通過這次深入研究,深深地體會到:對于教學中遇到的疑問,首先要做到不迷信教材,不僅要敢于質(zhì)疑、挑戰(zhàn)權威,更要做到系統(tǒng)地、有理有據(jù)地研究,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