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春:主體性德育的悖論與轉換
主體性德育是主體性思想在德育領域的反映。相對于被動、聽話、灌輸的傳統德育,以尊重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為特征的主體性德育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德育活動本身體現了社會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它在實施過程中既受到具體教育制度的影響,也受到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而絕對主體性要求實現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對客體的支配,德育則反映著社會所希望達到的教育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主體性和德育之間是存在著價值沖突的。在主體性德育中,教育者希望學生能夠主動地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但也要看到,受教育者個體往往具有惰性或德性的欠缺。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個體差異性和道德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否則就會因缺乏現實根基而走入空想。
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不可能完全依賴于主體或客體某一方,只能來源于兩者的相互作用,即主體間性的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教育形式上,主體間性德育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對話的形式在情感、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充分的傳遞和溝通,對已有的德育認識進行辯證的分析,并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和自身特性的新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5期)
盧嵐:“草根性”的復歸:德育實效性提升的切入點
我國現行德育是以灌輸為主的外施性方法進行的,很難深入人心,成為受教育者自覺的道德需求,因而,影響了德育效果,其根源在于忽視了德育的草根性。德育草根性是相對于灌輸性德育而言的,它植根于社會土壤,自覺地進行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德育活動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樹,使學校灌輸性德育得以生動活潑、高效實施。草根性通過對人的自由生命的舒展引發(fā)當代德育觀念的深刻變革,使本真形態(tài)的德育與人的整個生命歷程相連接,并伴隨著人的生命走完人生。德育草根性使德育機制本能得到尊重與滿足,讓生命活動處于自然蓬勃的狀態(tài)。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支持下生活在文化的、創(chuàng)造的、詩意的教育活動過程中,他們向真、向善、向美的本能天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德育草根性的學理基礎在于通過對人的尊嚴和人的理性本質的確認,為幸福獲得合乎人性的發(fā)展方向提供擔保。因此,必須從認識德育的草根性為切入點,以人的本能為內核的生命自然為依托,深入展開德育草根性的研究,激活灌輸性德育的生命力,使其與德育草根性融為一體,實現德育草根性和國家意志的高度統一,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1期)
雷虹:懲罰教育:中小學德育成敗的關鍵
德育是中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F如今,懲罰教育備受爭議?!百p識教育”口號的提出,使許多人認為“好孩子是被夸出來的”,從而反對傳統的懲罰教育,認為老師無權懲罰學生,要求學校摒棄一切懲罰。懲罰,是行為主義的一個概念,即通過建立一個厭惡刺激,減少不希望發(fā)生的行為出現的概率。懲罰教育是一種很好的隱性德育過程。眾所周知,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具有教育意義。在接受懲罰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最直接的行為感受。因此,懲罰不但不能摒棄,而且,它還是一個很好的道德教育的手段,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實施懲罰。據此,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將德育的視角轉向懲罰教育,對懲罰教育進行剖析,探求懲罰教育的實施策略。
(《科教文匯》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