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明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它用舒卷自如的筆調(diào),重墨寫其醉,細(xì)筆以繪景,涵蘊(yùn)以抒情,從而給人們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如果欲尋求其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真諦,我想,就在于它將醉、景與情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從而使這篇文章體現(xiàn)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獨(dú)特個性,這也正是這篇美文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先看其醉
《醉翁亭記》通篇染醉,但是這種醉不是爛醉,而是清醒之醉,是多種情調(diào)之醉。其中包括微醺醉、醇醉與智醉、情醉之別。首先,它通篇寫醉,似將一篇散文浸于酒中,令人感到酒香濃郁,讀一讀就五臟沾酒。你看,文章開頭就將滁州山水渲染得醇香可掬:“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短短的六十五字,作者便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天然大酒罐子:環(huán)滁壁立群山便是酒罐之壁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便是作酒醇美之氣也。瀉于山峰間的流泉,便是作釀之酒也;而翼然于酒泉之上的醉翁亭,便是酒之標(biāo)識也。再加上林壑尤美是醉景,水聲潺潺是醉聲,峰回路轉(zhuǎn)是醉態(tài),真的好一個醉字了得。其后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令人欲醉,游人踏歌山間美景之陶醉,酒泉飄香、野蔬好味的野宴,飄動著喜樂之客們喝酒之醇醉,行文之中全都透出一個醉字。文章最后仍不忘醉同其樂,游人樂,太守樂,鳥鳴上下之禽鳥樂,這究竟是因樂而醉,還是因醉而樂,作者未明言,讀者不得知,但我想這兩者均有,這才使文章首興其醉,終仍興醉。其次,文章以智醉、微醺與情醉次第展開的。文章開首便點(diǎn)出主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也而寓之酒也”。這顯然是醉者最高的境界,是理智寓之于酒,寓之于樂,寓之于山水,我們可以稱之為智醉。隨后,作者耽情于山水,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石出。四時朝暮,美景變幻無窮,令人美不勝收,這是未飲酒而有酒意之微醺之態(tài)。最后,作者直寫野宴,談肴論酒,說射述奕,眾賓歡樂之中,白發(fā)蒼顏的太守頹然其間,這是因酒而醇醉也。最后,禽鳥樂,游人樂,賓客樂,太守樂,樂者何也,當(dāng)是因喜而樂,因情而樂,人人因情而醉,人人因樂而醉,此醉于天下,真情醉也。人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在平時看東西與醉時看東西是不同的,醉眼蒙眬看世界,那世界被無限地夸大,美者益增其美,這就是這篇以醉浸文章的藝術(shù)力量。
再看其景
《醉翁亭記》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其寫景有三個特點(diǎn):其一是作超時空俯瞰式描寫。從空間看,先展望環(huán)滁之群山,然后專述西南諸峰,再深入兩峰之間,洄旋于流泉之上,最后翱翔于醉翁亭。從時間看,作者寫山間暮云日晦之變化,寫春之野芳、夏之秀林、秋之風(fēng)霜、冬之水石,這種寫法美景迭出,作者不必拘泥于枝葉的雕刻,卻翱翔在時空之上,使有限的篇幅寫出無限的內(nèi)容,從而使小文頗具浩然大氣。其二是景與人相得益彰。寫景不是空景,而是為人服務(wù)的,林壑、群峰、流泉、野花,都使人有了著落,峰回路轉(zhuǎn)可供人踏歌而行,林樹可供人休憩,流溪可供人打魚,流泉可供人釀酒,野菜可供人作肴,小亭可供人野宴。于是,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美其景,也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說,人也成一景。這樣人景交融,也為作者寫情作了良好的鋪墊。其三是其景流醉?!蹲砦掏び洝穼懢半x不開一個醉字,它是一種醉意蒙眬之景,是醉眼之景。但這種醉顯然是意醉,而不是心醉。正由于心明意醉,所以文章思路清晰,文筆頗有條理,而意醉于景,則越發(fā)使景色寫得令人陶醉,作者陶醉,也令讀者陶醉,產(chǎn)生想到醉翁亭游樂之感。
最后說情
應(yīng)當(dāng)說,《醉翁亭記》不是抒情散文,也沒有直筆寫多少情感,但其實(shí)蘊(yùn)含的情卻十分豐富、十分感人。作者因水、因林、因泉、因人、因酒而醉,飲少輒醉,自號醉翁,卻又明確說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個詩人時常陶醉于祖國大好河山,他愿意長久地醉倒在美麗的江山懷抱里,這是多么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蹲砦掏び洝分刑刂?不是真醉,而是智醉、意醉,是一種唯美主義的陶醉。文章雖然很短,但作者這種純潔可貴的思想感情,卻深深地打動著不同時代、不同層次讀者的心,使大家產(chǎn)生深厚的共鳴基礎(chǔ),這就是面對多嬌的大好河山,我們歡呼,我們振奮,我們無不迷戀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