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過程的課堂文化構建的意義
廣義的工作過程是指實現確定目標的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的順序;狹義的工作過程則是指向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作過程所涵蓋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工作過程導向”既指整個工作系統(tǒng)的工藝、流程,也指在某一工藝、流程預定的目標下所要實現的任務,即具體的一項工作。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學生以習得工藝的改善、流程運作以及針對某項任務的完成為主體和內容。因此,工作過程導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學科體系結構化內容的學習而有利于與工作過程相關內容的學習。以德國不萊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勞耐爾(F.Rauner)教授為首的職業(yè)教育學專家認為,工作過程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tài)但結構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是在企業(yè)里為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并獲得預期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
所以,基于工作過程的意義在于,它成為職業(yè)間相互甄別的關鍵要素,不同的職業(yè)具有不同于其他職業(yè)的工作過程,即在工作方式、內容、方法、組織以及工具的歷史發(fā)展和應用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文化解讀。課堂教學只有上升到與該職業(yè)相對應的文化層次,才能實現不同工作過程的交叉滲透,真正獲得職業(yè)關鍵能力的成長。
基于工作過程的PLC課堂文化的特點
(一)對話性
課堂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師生平等關系基礎上的對話與互動過程。在“對話”的課堂文化中,師生關系是雙向的,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學習是一種生動活潑的過程,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主體性作用?;诠ぷ鬟^程的課堂教學,必須依賴過程實體讓教學沉浸在學生與客體(客觀世界)、學生與自己、學生與他人的對話之中,才能夠構建面對工作過程實體的意義,才能夠構建自身發(fā)展基礎上實踐思考的意義,才能夠構建新經驗基礎上的實踐共同體的意義。因此,“對話”成為工作過程導向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和目的所在。它將教學資源毫無保留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及其共同體在對話的體驗中走向主動探索和主動創(chuàng)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fā)展。
PLC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對某一機型的程序語言能夠熟練使用,不僅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后會編寫簡單的程序,更要求學生能夠閱讀較復雜的程序,能夠對程序控制的設備做出功能上的正誤判斷,以獲得對設備檢修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圍繞某一實體,如交通燈的控制,將基本指令重新復習,將這一實體所涉及的主要器件定時器T、計數器C列入學習重點。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對交通燈這一學習實體有了完整的了解(主體-客體對話成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計時,是使用定時器還是計數器,通過與學習材料“對話”,自己有了判斷。當這一功能實現后,學生之間進行溝通,讓他們對交通燈控制產生新的認識……借助實體,在對話中學習,能夠讓學生的思考行為不斷發(fā)生而不受外界的牽引,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環(huán)境中走向探索。
(二)延展性
課堂文化的延展不僅指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它作為一種文化,具有文化的特征,它像只無形的手,伸向所想所及之處?;诠ぷ鬟^程的課堂教學因其自身的“生產”屬性,其文化之手必將伸向生產項目和所對應崗位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讓教學在實體中進行,并回歸于實體,讓學生在生產過程中獲得所需要的工作過程知識、技能和方法。
在PLC教學中,筆者通過實體教學的引導(如電子顯示屏、機械手、電梯、廣告牌等),培養(yǎng)學生尋找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針對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教師引導中的“廣告牌顯示、電梯控制”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將這些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隨著教學的推進,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分解和解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增加了學生對PLC控制的形象認識,進一步在思維層面上讓學生獲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在學生解決每個實體問題的過程中,經過大腦加工能夠按照“生產過程”的要求將工藝要求落實到位,如學生在處理廣告位置循環(huán)顯示的問題上,分別使用步進指令和基本指令編程,因為程序控制本身對細節(jié)的要求不同,對PLC內部軟元件的使用也就不同,尤其在使用基本指令編程時,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對程序的流程進行描述。但是,進行程序編輯時容易出現不穩(wěn)定或無輸出等現象,通過不斷地調試程序,學生不僅完成了本工作過程的任務要求,而且透過該工作過程,學生也掌握了進行程序編輯時,輔助軟元件對程序優(yōu)化的作用,能夠讓“工作”的完成更加完美。
通過實體教學,讓學生使用自己熟悉的文化語言去思考和解讀它們,將所見所思帶回課堂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這不僅讓課堂教學的“手”伸向教學所期待的地方,也充實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步入良性循環(huán),對教學資源開發(fā)和校園文化建設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實踐性
“實踐”是工作過程的基本屬性,只有付諸實踐的工作過程才能被生產者所接納和認同。同時,實踐是一種基于思考的實踐,只有通過實踐去解構和建構學習者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讓課堂教學在動態(tài)變化中形成自身的積極構建模式。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必須在生產實踐或者模擬環(huán)境中進行,必須讓教學沉浸在實踐之中,并按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好實踐的內容和順序,讓學生在實踐的思考中探尋工作過程的經驗和策略,以促進自身對知識、技能以及方法能力的掌握。
在PLC教學中,將大綱要求的內容進行系列分解,如軟元件與基本指令部分,將其分解為:(1)指示燈串并聯(lián)控制;(2)三相異步電動機點動控制;(3)三相異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4)搶答器控制;(5)顯示控制;(6)人行交通燈指示控制;(7)搶答顯示控制;(8)十字路口交通燈控制;(9)24小時時鐘顯示控制。對PLC中涵蓋哪些邏輯運算關系、如何實現這些邏輯關系以及怎樣運用這些邏輯關系,讓學生在前六個實體實踐中掌握,并在這一過程中掌握軟元件的使用規(guī)范。對于所涉及的特殊軟元件,學生可以通過手冊查閱將其應用。在后三個實體實踐中,主要讓學生掌握步進指令的一般使用方法,通過實體實踐的形式讓學生思考和選擇步進指令、尋找步進指令的應用場合,從而透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基于工作過程的PLC課堂文化的構建策略
在教學中,筆者把握基于工作過程的“文化”特質展開教學,通過小組教學感受工作過程的文化內涵,通過案例教學讓工作過程的文化實踐落實到課堂,回歸于學生。
(一)在小組合作中感受工作過程
小組教學不論在基礎教育還是職業(yè)教育的課堂,因其有合作的屬性,而具有一席之地。在PLC的課堂文化構建過程中,筆者將教學班的22人分成6組,每組一位組長,負責教學中設備的督促檢查,在教師引導下完成本組成員程序的調試和控制的運行檢驗。組員各自負責程序的設計和控制接線。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各小組成員能夠對教師給定的每項控制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作出適當的分析,并能夠根據已經掌握的指令作出多維的程序解讀。當遇到某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便會把問題拿到小組中來討論,通過小組的力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在小組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小組的情況將適當的問題展示給學生。因每一小組成員在組內承擔著不同的任務,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職責要求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把所思、所做拿回到小組中與大家一起分享,進而形成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維度的解讀。
教師在使用小組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時,應根據自身教學任務的要求作出合理的規(guī)模設定和任務分配,要保證組內成員能夠對給定的工作職責完整落實,要保證組內成員有獨立的思考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小組的分配需謹慎小心,小組規(guī)模不宜太大,且一旦分配不宜變更。
(二)通過案例教學落實工作過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學要依靠實體的工作過程,落實到實體的工作過程之中。對于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系統(tǒng),學生必須獲得其每一崗位能力才能獲得對整個工作系統(tǒng)的掌握。案例教學將每一崗位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個問題域,在此基礎上去分解這一崗位的具體工作要求,以此作為教學目的和內容。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域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選擇、分析、討論和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對已做出的行為進行肯定、比較、校正,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基本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學流程的掌握和教學模式的認同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這既是一個完整的流程,又是一種模式。當學生習慣于這樣看待和駕馭課堂的時候,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用一種固定的模式開展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形成和優(yōu)化。“工作過程導向”的課堂教學,就是通過案例來營造一種課堂教學文化。對案例的選擇要遵循工作過程的規(guī)律,讓教學內容打破學科體系而構建工作過程的體系,對案例選擇與內容的處理要協(xié)調一致。首先,案例所針對的問題本身必須屬于某一工作過程的問題域范疇,同時能夠通過連續(xù)的案例形成學科螺旋漸進的關系。其次,案例的選擇最好以系列案例為主,通過層層推進的方式去展現。再次,每一個案例序列中的子案例需是針對某一工作過程問題域系列中的具體問題而呈現的,讓學生通過案例的解讀去解決問題域中的問題。這樣的案例,就同一串辣椒一樣,將各個案例形成的序列一個個地串在工作過程問題域的繩子上,不論走到哪里,都可以在這個問題域尋找對應的“辣椒”案例。如筆者在PLC程序讀寫這一崗位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中,對程序操作數的讀取,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軟元件學習為單元進行教學,而是通過案例的對比來講授軟元件在程序中的作用。通過實體,如點動、正反轉、順序控制等,逐漸提升軟元件的識別和使用,并將繼電接觸同PLC控制列表比較,不僅讓學生懂得了軟元件在PLC控制中的作用,而且建立了PLC控制與繼電接觸控制之間的“鏈接”,讓學生獲取了運用PLC解決工作過程中實際問題的思考方式。同時,通過這種對比展示,讓學生逐步掌握了軟元件的功能,并將學習課堂延展開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閱讀”軟元件,進而選擇相應的軟元件來實現控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良華.行動研究的史與思[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2]張皓明.職業(yè)技術教育中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劉香茹,尤景漢,薛瑞豐.要重視學科教育的文化維[J].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
[4]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田玉瑛(1976—),女,山西河曲人,廣州機電高級技工學校講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開發(fā)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