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彥
“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保ㄔ?《隨圓詩話》)“文似看山不喜平?!边@些古語俗諺都說明了作文要有曲折的道理。文學作品宜曲不宜直,是由它的反映對象——社會生活決定的。社會生活本來復雜多樣,文學作品焉能不委曲盡致?正因為此,《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無不在筆法的騰挪變化上苦心經營。然而,長篇巨著畢竟回旋余地較大,不難找到較多“避直就曲”的途徑;而短篇詩文尤其是學生的作文猶如江南園林,篇制不大,字數有限,想要波瀾起伏,那就實非易事。
清劉熙載《藝概.詩概》云:“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用之長篇,比如黃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絕句,亦未嘗無尺水興波之法。”這里說的“尺水興波”,比喻小場面可以興起大波瀾。乃中國古代文論家從詩文“忌直貴曲”的特定角度總結出來 的一種寫作技法,它主要適用于短小的文學作品。
在敘事性的文章中,怎樣構制波瀾呢?以文學名著為例說明。
第一,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復雜性。一般來說,敘事性的文章,無論短長,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現實生活本來就有曲折和變化。事有大小好壞,情有喜怒哀樂,景有動靜榮枯,物有長短方圓。只要把握事物的常態(tài)、變態(tài)、偶然、必然,如實地有層次地展現事件的矛盾沖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復雜性,就能顯示出一定的波瀾。例如:蒲松齡的短篇小說《促織》,情節(jié)共有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是面對征促織,成名既“不敢斂戶口”,又“無所賠償”,形勢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無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轉側床頭,惟思自盡?!弊x到這里,我們真為主人公擔心。妙在一起之后接著就是一落——成妻占卜得圖,成按圖獲蟲,舉家為之慶賀。至此,第一層波瀾趨于平息。第二次是:成子不慎,撲斃所得之蟲,驚惶而投井,成復陷絕境。可是正在 “僵臥長愁”之際,意外又得一蟲——小說再度出現起落。第三次是:所得促織幾乎被雞啄食,“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幸而“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弊髡呔陌才诺倪@三起三落,形成雨疏風驟與天朗氣清疊現的藝術效果,始終吸引著讀者的注意力。
第二,要了解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方法。如制造懸念、運用抑揚、巧設伏筆、設計巧合、鋪陳誤會、著力突轉等。例如《祝福》的情節(jié)安排,作者把祥林嫂悲劇的結局放在前面,巧妙的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扣人心弦。莫泊桑的《項鏈》構思也十分精巧,項鏈原是贗制品直到最后才通過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驚,而且使讀者也會感到意外。小說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債務,最后發(fā)現項鏈是假的。作者這樣寫,更能增加情節(jié)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深思。
第三,要有起伏、有曲折、有變化、一波三折,平中見奇,如果平鋪直敘,見頭知尾,則索然無趣。例如:《范進中舉》中的主人公范進向丈人借錢去參加鄉(xiāng)試,不僅被拒絕,還遭到奚落。如果范進因此不去鄉(xiāng)試也就沒有了后來的矛盾沖突,而范進偏偏要去,他覺得不去試一試對不起老師的教誨;范進去鄉(xiāng)試如果不中也就罷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從此一帆風順也就萬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瘋了;他如果從此瘋癲一生,也就沒有續(xù)寫的必要了,而胡屠夫一巴掌下來,他又清醒過來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
的確,平靜的湖面固然能給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蕩漾,荷花的搖曳,游魚的浮沉,則會給人更多的聯想和感受。宗上,“尺水興波法”即指短片作品經過有意布局,使之波瀾起伏,逶迤婉轉,曲折生動,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