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要有亮點,要出彩,這早已是中高考作文中的一項基本準則。對此,教師和學(xué)生也是殫精竭慮,不斷探求摸索,但效果卻難遂人愿。其實,作文出彩的角度有很多,而語言的亮麗多姿是其中最有效的方面。語言要出彩,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語言陌生化,一是語言哲理化。如果一篇作文既能做到語言陌生化,又能做到語言哲理化,那它一定是一篇飽含哲理與詩情的美文。
【關(guān)鍵詞】陌生化語言 語言陌生化
一、語言陌生化的理論與實踐
“陌生化”是由俄國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紀初提出來的。他說:“藝術(shù)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shù)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shè)法延長。”(《詞語的復(fù)活》)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安憶對“陌生化”有更為具體地闡述:“所謂陌生化,就是對常規(guī)常識的偏離,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稱上,要使那些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人們習(xí)以為常的東西化為一種具有新的意義、新的生命力的語言感覺;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要使那些日常語言中為人們司空見慣的語法規(guī)則化為一種具有新的形態(tài)、新的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shù)?!?《漂泊的語言》)王安憶所說的“陌生化”,其實就是語言陌生化。
所謂“陌生化”,通俗地講,就是“換一種說法”,以陌生表現(xiàn)熟悉。我們在敘寫或陳說我們習(xí)見的事物或道理時,不用大多數(shù)人習(xí)慣采用的說法,而采用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表現(xiàn)語言——一張“陌生的面孔”,會給文章帶來一道亮麗的色彩。語言的陌生化強調(diào)一個“新”字,在事物指稱和語言結(jié)構(gòu)上除舊布新,這樣就可以使習(xí)用性、慣常性語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審美價值,從而使文章亮麗多姿。有這樣兩句話:“春天來了”,“被細雨淋濕的鳥鳴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漲。微風(fēng)拂來,夾岸的柳枝被風(fēng)剪成絲縷,舞成一片婀娜”(董華翱《守望春天》)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就是春天來了,這我們都能讀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讀者的心,因為它更容易引發(fā)我們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種美感的獲得就是靠語言的陌生化。后者綜合運用了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與擬人等修辭手段,使語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會給讀者一個全新的印象與感受,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事實上,古往今來,許多文學(xué)家為我們樹立了語言陌生化的榜樣,這種例子信手拈來。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崔護《題都城南莊》)
“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xiàn)在正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收罷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漲起來,巷道卻窄下去。”(賈平凹《古堡》)
“我們就這樣站著/溫柔地呼喚風(fēng)/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都漲滿綠色的帆。”(蘇教版必修一,江河《讓我們一起奔騰吧》)
“黃昏蹣跚在蒼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見它好像醉漢似地頹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蘇教版必修三,黃藥眠《祖國山河頌》)
“我是你河邊的老水車/千百年來紡織著疲憊的歌?!?蘇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這些句子,語言變異組合,雖然超越了經(jīng)驗事實的限制,卻因此傳遞出新的審美信息,讓人從中品味到含蓄蘊藉的詩意,獲得充分的審美滿足。
二、語言陌生化的途徑與方法
分析這些句子,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兩個共同特征:從途徑上說,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從方法上說,就是綜合運用諸如移用、通感、新奇的比喻與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熟練運用這些方法,化腐朽為神奇,變習(xí)見為新異,從而使讀者獲得意想不到的美感體驗。
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化抽象為具體。新奇的比喻也可把尋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間的距離感,從而獲得美感。如上文的句子,“黃昏的頭發(fā)”的意思我們是明白的,就是下午即將過去,黃昏即將來臨。“黃昏”是夜之“頭”,“頭發(fā)”乃人之“頭”,二者形成比喻關(guān)系,較為新奇。
“這些美麗的山茶,邁過季節(jié)的門檻,飄零在我靈魂的曠野。”(林玲《季節(jié)無痕》)山茶經(jīng)過門檻一樣的季節(jié),走進我曠野般的靈魂,比喻新穎別致。
“黃昏/繞過風(fēng)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動的/是朵朵鮮綠的詩詞?!?王媺《等待》)把一首首詩詞比喻成一朵朵荷花,清新典雅,含蓄蘊藉。
比擬有擬人擬物之分,也是常用修辭之一,它通過把物人化和把人物化或者把甲物乙物化,達到新穎別致、親切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如“半死的月光”,“山痩”,“河肥”,“蹣跚的黃昏”,“疲憊的歌”,“笑春風(fēng)”,“醒來的煙”,“邁過門檻的山茶”,“繞過池畔的黃昏”等,就明顯地運用比擬的手法,給山、河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人為的特征。在這里,人與物、物與人、物與物之間特性互通,擺脫了就事說事,就物說物的蒼白、枯燥,給人鮮明的印象,具有豐富的美感。再如:
“女人坐在小院子當中,手指纏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孫犁《荷花淀》)葦眉子也會“跳躍”,比擬手法化靜為動,十分傳神。
通感(移覺)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它是不同感覺之間的互通,可以用聽覺寫視覺,也可以用視覺寫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都可以相互為用,進而使語言陌生化,收到新奇而意味深長的審美效果。如: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fēng)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聽覺、視覺、嗅覺交互使用,美不勝收。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聽覺寫嗅覺。
移用(移就)應(yīng)該是語言陌生化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所謂移用,就是甲、乙兩種事物相關(guān)聯(lián),就把本是用來修飾甲事物的詞語移來用作修飾乙事物的修辭方式。它實際上是一種詞語的活用方法,經(jīng)常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到物上。這種用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用詞不當,但卻能產(chǎn)生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效果。前述各例句中,大部分都采用了移用的手法,使這些句子意味深長。如:
“蛙鼓在故鄉(xiāng)的田野里長勢良好,金黃的稻穗害起了濃烈的相思?!?黎云智《蛙聲》)鄉(xiāng)思之情如此表達,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絕。
“潮濕的鳥啼還沾在睫毛上,她的思念早已展羽遠飛。”(易如《采蓮子》)寫落淚的思念,也非常耐人尋味。
可以使語言陌生化的修辭還有夸張、雙關(guān)等。
“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魯迅《藥》)“兩把刀”“縮小了一半”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康大叔的蠻橫暴虐和華老栓的老實膽小。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晴”、“情”諧音雙關(guān),韻味無窮。諸如此類,茲不贅述。
當然,使語言陌生化的各種修辭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各種修辭綜合運用,甚至在修辭之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現(xiàn)象,使得整個句子儀態(tài)萬方、搖曳多姿,仔細把玩,方覺情味雋永。
“粗野的山風(fēng)爬進古老的夜,傳說圍著火塘繁衍。三峽的情感在鼎罐里沸騰。女人的愛情如瞿塘高懸的太陽,驚心動魄地升,驚心動魄地落。和尚倒掛著,滴出一江清淚。祖先沉默于凝重的懸棺里。青銅劍銹跡斑斑?!?徐志茂《三峽風(fēng)景》)“粗野”、“山風(fēng)”、“爬進”、“夜”,擬物、移用兼有;“傳說”、“圍著”、“繁衍”,擬人、移用并存;“感情”、“沸騰”是移用,“一江清淚”是借喻,“祖先”、“沉默”用婉曲,簡直就是修辭手法大聚會,而恰是這些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把三峽風(fēng)情形象而別致地說出,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三、語言陌生化的原則與標準
恰當?shù)剡\用各種修辭手段無疑可以實現(xiàn)語言陌生化,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讓人耳目一新,并在進一步的聯(lián)想想象中,獲得美感。但不恰當?shù)厥褂?甚至濫用修辭手法,則非但于增強文章美感無益,反而會極大地損壞其美感。也就是說,語言陌生化必須有個“度”,應(yīng)有其相應(yīng)的原則與標準。這個“度”至少有兩個:一是頻度,二是陌生度。對于前者,主要是強調(diào)不可通篇使用陌生化語言,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另一個問題是,通篇都用,很容易導(dǎo)致詞語的堆砌,給人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之感,從而以華麗的形式損害了內(nèi)容的深刻與豐富。什么時候用呢?筆者以為應(yīng)該在那些人們最習(xí)以為常的諸如“春天來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表達上使用語言陌生化,給人不一般的感覺,緩解那種因太尋常而引起的所謂審美疲勞。
陌生度是說不能為“陌生”而“陌生”,換句話說,不是越陌生越好。語言的陌生化要服務(wù)于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要以人們熟知的事物和語匯為基礎(chǔ),加以適當?shù)淖冃魏透脑?。熟悉的表達和陌生的表達間一定要有關(guān)聯(lián),有讓人們可以聯(lián)想起來的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讓人能夠看懂。距離確實可以產(chǎn)生美感,但距離太遠可能產(chǎn)生的更多是厭煩與無奈。我們來看個例子,來自當代著名流行歌曲詞作者方文山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jié)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zhèn)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這段歌詞非常有名,引來了是是非非的諸多爭論。有人(如馬未都)指出其中的知識錯誤,也有人(如裴光輝)則為其平反;有人(如清華大學(xué))挑出其中病句讓考生辨析,也有人(大多數(shù)年輕人)為其擊節(jié)叫好,隨口就可以吐露幾句。在這里我們只從語言陌生化的角度做一些較為客觀的分析。
首先,歌詞通篇都用陌生化手法,新奇的比喻、出其不意的比擬、通感、移用、倒裝、夸飾,儼然一場修辭的擂臺賽,爭先恐后、熱鬧非凡。但我們明顯感到有矯揉造作、故作高深的嫌疑。整篇讀來,即便是讀多遍,還是云里霧里,很難明白其意向旨歸。換句話說,《青花瓷》通篇語言陌生化,以華麗的語言形式削弱了真正的歌詞內(nèi)涵,讓人水中觀月、霧里看花,失去了理解歌詞的起碼依據(jù)。
其次,歌詞里的某些詞句也值得商榷?!疤烨嗌葻熡辍?這話實在令人費解,“天青色”和“煙雨”之間缺乏人們習(xí)見的關(guān)聯(lián)。雖然無限想象可以增加美感,但讓人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果,則肯定會讓人大失所望。跨度大了點,距離遠了些,說白了,陌生化已超過了“度”,過猶不及?!皶為_了結(jié)局”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水中撈月、水破月散,漣漪陣陣,這跟“結(jié)局”的關(guān)聯(lián)實在牽強。有人解釋說,結(jié)局就是幻滅,即便真是這樣,這跟歌詞主題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其實,陌生化與熟悉是相對而言的,先有熟悉,后有陌生;換言之,沒有熟悉,就沒有陌生。陌生和熟悉之間一定要有人們較為熟悉的關(guān)聯(lián),讓人能進行相關(guān)聯(lián)想,否則,這種陌生化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了。
結(jié)果,這篇歌詞營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意境,在煙雨江南的背景里若隱若現(xiàn)地等待,確實別有一番美的情趣,只不過因整體意思的不明不白和一些字句的牽強無理,損害了其朦朧的詩意。
所以說,我們在強調(diào)語言陌生化給語言表達帶來極大好處的同時,也應(yīng)該注意語言陌生化的“度”,只有適時地、恰如其分地運用語言陌生化才能給語言帶來巨大張力,才能使文章亮麗無比。
★作者簡介:董華翱,浙江省龍游縣第二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