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韶剛 劉 鵠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思想、文化、道德和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挑戰(zhàn)。但是,現(xiàn)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卻沒能很好地適應這種挑戰(zhàn),產生了很多問題。本文嘗試從心理學視角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并且在心理學的視域內,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間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具體囊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但是,有了主干體系的完善和大體內容的規(guī)定,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存在問題。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每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林林總總,幾乎囊括生活中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所有方面。每個具體問題的產生都是復雜的,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我們認為,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是造成問題的重要共通原因之一。教育者如果不結合實際,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就難免泛泛而談。這樣的教育,不但滿足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有時甚至會使受教育者更加迷失。
例如,我們很強調愛國主義教育,但對何謂愛國,愛國的方式與方法卻鮮有涉及。這就有可能造成,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很高,但對什么是真正的愛國行為,愛國的方式和方法缺少了解,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造成狹隘的民族主義。在愛國這個問題上,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重點在于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愛國,愛國有哪些合適的行為和方式,而并不在于愛國的情感培養(yǎng),因為愛國這樣一種崇高的情感幾乎蘊藏在每個國人的心中,就像一個人愛自己的母親一樣,是一種近乎本能的人類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人的情緒之間的矛盾
情緒、情感是個體對客觀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和體驗。情緒和情感與認識過程一樣,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形式,它已成為人類生活的動力源泉之一。我國心理學家“在一項實驗中,就課程性質和授課水平對學生認知行為與情緒感受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授課水平對學生認知行為與情緒感受的影響顯著高于課程性質——即便是高考或中考課程,如果老師的講授不能使學生感到‘有趣,他們的學習動機立即會處于減弱狀態(tài);即便不是高考或中考課程,但如果老師的講授能使學生感到‘有趣,他們的學習動機始終處于高昂狀態(tài)”[1]。無數(shù)教學的事實也告訴我們,如果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和方式持肯定和歡迎的態(tài)度,他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進而就會將熱情轉換為學習的動力,能大大地提高學習效果。
但遺憾的是,我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為:機械、重復、單調。從心理學上講,個體對確定內容的接受與排斥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某種與主體無直接切身利害關系的刺激單調、反復出現(xiàn),就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會使人感到厭煩,繼而可能產生不良的應激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千篇一律的重復只會越來越讓人反感,使人對教育內容缺乏興趣,進而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教育效果。事實上,學生對教育的諸多消極情緒,如反感、厭煩,很多是由教育方式引起的,而不是對教育本身的反感。
二、心理學在思想政治
教育領域的能為和難為
(一)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能為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便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其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一個人格健全、情緒穩(wěn)定、意志堅強、興趣廣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當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光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觀點來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解答困惑、梳理情緒,滿足實際需求,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人情味。
心理學可以在了解受教育者的氣質、性格、能力和需求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參考數(shù)據和實證分析,然后根據這些參考數(shù)據和實證分析對個體實行個性化的教育。個體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心理活動的諸多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個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一,要注意了解大學生的氣質特征,進行因人施教,使不同氣質類型的人的積極方面得到發(fā)展,消極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大學生的性格,性格是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必須針對具體人和具體問題用具體方式去教育。第三,要注意大學生的能力特征,大學生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就每個大學生來說,能力在不同方面、不同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根據不同情況,把處在不同狀態(tài)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大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第四,就是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解決他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
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評估時,可以適當運用心理量表,使之更加科學合理。當前在進行效果評估時,關注的是發(fā)了多少文件,開了多少會議,組織了多少活動,寫出了多少總結報告,有了多少書面成果,等等;至于真正的教育效果,卻無法在這些數(shù)字中體現(xiàn)出來。如果將心理學中量表測量的方式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則會大大提高效果評估的科學性,使我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掌握更加及時、準確、深刻。
(二)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難為
盡管心理學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并非無所不能,它也有諸多的難為之處。這主要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領域內的心理學研究,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性,會存在研究的禁區(qū)與雷區(qū)。當然,這自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束縛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為。另外,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常常是對人的心理活動的靜態(tài)分析,但實際上人的心理活動是動態(tài)的和發(fā)展的。不注意這些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就會導致對大學生心理活動的片面理解,反而桎梏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心理學研究常常是對微觀心理現(xiàn)象的細節(jié)分析,這種還原論的研究傾向常常使它無法全面地看待人的整體心理面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學研究所提供的數(shù)據常常只能作為參考。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有兩種能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滲透,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二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可以供思想政治教育參考借鑒,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前一個方面現(xiàn)在越來越受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后一個方面的運用則相對滯后。心理學家要積極地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中,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更多新的成果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40.
【楊韶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道德教育心理學研究;劉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學生工作與心理教育研究。廣東廣州,510420】
責任編輯/趙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