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對選文的要求是“文質兼美”:選文的語言表達要規(guī)范優(yōu)美,語文要提供合乎語法規(guī)范而又生動形象的典范性語言材料,通過組織學生學習語法規(guī)范、修辭技巧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選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語文中的閱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語文的閱讀是要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喚醒、思想的滋養(yǎng)、精神的洗滌、審美的熏陶,立足學生成長本位,從生命的高度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這種書面語寫成的文章,是古人用來描摹現(xiàn)實生活景觀、抒寫內心情感和闡發(fā)有關人生、歷史哲理思考的,作為語文教材的選文,和現(xiàn)代文一樣,有著“文”與“質”的范本功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有這樣的描述“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與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并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吸取民族的智慧”。在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文章所提供的語境中,熟悉并掌握基礎的古代漢語知識;通過古代漢語知識這一工具理解文章所寫內容;在賞析文章的章法技巧過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吸收文化精髓。文言文的閱讀有文字的閱讀、文章的閱讀和文化的閱讀三個層面。
一、文字層面的閱讀
以釋義為主要活動,通過對字、詞、句的疏通,將文字符號還原成意義,使學生基本掌握文章傳遞的信息,理解文章內容。要真實再現(xiàn)文本內容,消融時代代溝、促成學生與古人交流,關鍵是正確、準確把握字詞的字典意,能夠掌握文言常用字詞、古今異義、通假字、常用句式等文言知識。這個閱讀過程并不是將文章閱讀變成為漢語知識的考證,而應是在整篇文章的語境下對文字的理解?,F(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中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在漢字造字之初就已經(jīng)確定字的本義了,在漢語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引申義和比喻義,因而一個漢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和古代漢語中的意義,不會超出本義的范圍,學生在初讀文言文時即使不借助字典等工具書也可以“猜”出大概來,因此文字層面的閱讀,首先是通過反復朗讀揣摩字義。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睘槭裁床蝗ブv解分析,只要讀上多遍就能感知其義?就是在反復的朗讀中,結合上下語境猜出不明白的字詞意義,再放在語境中不斷糾正、整合,從而使整篇文章意義漸漸明朗起來。文言文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解字識義”。如《日喻》篇中“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句,“眇”是個生詞,但學生對“有目者”的意思應該很明了,那么“眇”為“眼睛看不見的人”的大體意思學生不難推測出來?!都朗晌摹芬晃闹小拔嵘俟?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句,重點短句是“不省所怙”,因為它在“少孤”“依靠兄嫂”的語境中出現(xiàn),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沒有父母”“不知道父母是誰”等相關信息,大致可以猜出整句話的意思。在長期的“猜”的活動中,學生辨別語句意義的靈敏度會不斷提高,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其次是借助工具書,規(guī)范對字詞的解釋,積累文言詞匯、語法,糾正對文意的誤解和偏解,為閱讀更多的文言文打好語言基礎。整體朗讀可以讓學生猜出文字及文章的大概意思,但畢竟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文有時代的距離,語言現(xiàn)象、文化背景都存在著差異,文言文中會有一些詞匯、句法是學生不借助工具書不能理解的,要準確、精確地解釋字詞義,從而最接近地理解文本內容,必須查閱工具書。如《陳情表》中,“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一句,“舅奪母志”就字面理解,每一個字學生都可以解釋出字典意義,整句話的意思——“舅舅強迫母親改變志向”也能翻譯得通,然而這句話還涉及到古代的文化背景,只是按字典意義解釋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借助工具書,了解古代稱婦女在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稱為“守志”,因此把婦女改嫁委婉地說成是“舅奪母志”,才能獲得真實的信息,理解整句話。
二、文章層面的閱讀
讀懂文言文是文言文閱讀的開始,但不是終止。文言文是作者所處那個時代的美的創(chuàng)造物,也是那個時代美的標志。這些文章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是要將古代漢語知識傳承給后人,而是作者按照時代的審美標準,以自己個性的語言、精當?shù)膶懽骷记山M織文章,抒發(fā)情感,表達對生活、人生的認識。因此閱讀中,文言文美的感知不是來源于各個字、詞、句、段,而是來源于字詞句段有機結合成的整體,文言文要作為文章來閱讀。不同的文章體式,審美活動的切入點不同。文言文文體要求比較嚴格,體類劃分也比較細,所以文言文文體特征也比較明顯,閱讀重點應該不同。論說文應審視其說理是否透徹,論據(jù)是否典型,論證是否嚴密,語言是否嚴謹;賦則審視其情感是否飽滿,音韻是否和諧,鋪敘是否充分;傳狀審視敘事是否流暢、吸引人,形象是否傳神,語言是否生動,等等。文體格式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表達的方式都有限制,也限定學生閱讀時采用的方式和閱讀重點,通過細節(jié)品讀,體會文章的表現(xiàn)力。一些細節(jié)看似可有可無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看似隨手拈來卻獨具匠心。蘇軾的《方山子傳》中,在交代“我”和方山子相遇情景時,作者運用兩個詞來表現(xiàn)兩人相遇的心情,一是方山子的“矍然”,一是“我”的“聳然”?!佰侨弧笔求@訝的樣子,“聳然”是驚懼的樣子,兩個詞都含有“極其意外”的意思,作者正是通過這兩個詞溝通了“我”和方山子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體驗,也透露了文章的深意?!耙馔狻笔莾蓚€人都不該在此出現(xiàn),一個才高八斗,一個滿腹經(jīng)綸,卻都隱身于窮鄉(xiāng)僻壤之間,其心境在對對方出現(xiàn)的驚訝中表露,世相也在兩人人生經(jīng)歷的相互觀照中得到揭示,作者在結尾處寫的那些“佯狂垢污”的隱者,只怕也有方山子吧。又如《段太尉逸事狀》中在“仁愧焦令諶”一節(jié)的敘寫中增加了第三個人物“尹少榮”,作者的敘事方式在此巧妙地發(fā)生了變化,其它兩個事件作者均采用了全能全知的敘事視角,從人物言行、內心活動全方位敘寫,而在這個事件中則用事中人物,借他之眼來寫太尉,自然而且真實可信。
三、文化層面的閱讀
文言文作為古代文章的典范,不僅涉及語音、文字、修辭等工具型的內容,更涉及到語言形式之外的社會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tài),審美心理情趣等內容,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也是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閱讀應該挖掘文言文中的精神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將之內化為學生完美人格。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物我”關系。大量的山水游記記敘了祖國各地的自然景觀。在作品中,作者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的秀麗、雄偉、奇譎,而且抒寫了他們的喜愛之情,展現(xiàn)了古人陶醉山水的情景,流露出古人對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敬之情和對和諧的“物我”關系的追求。他們不敢褻瀆自然,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自然相處,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心情,獲取生活的靈感,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古人在和諧的“物我”關系中形成的不溫不火、氣定神閑的精神氣質,恰是現(xiàn)代學生所需要的。
求真、求實的生活態(tài)度。文言文中常見作者對“時光易逝”“生命不可復得”的感慨,在對人生深刻的哲學認識下,古人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時光中增加生命的厚度,求真、求實既是民族文化中科學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民族文化中敬畏生命的哲學精神體現(xiàn)?!队伟U山記》中作者不僅考證了“華山”和“褒禪山”得名的原因,而且親自到洞中游覽體驗,更是通過這一次體驗提醒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蘇軾為了解開“石鐘山”得名原因,于月夜到山中擇石而扣,并在“舟人大恐”的環(huán)境中仔細觀察,終于得到真相,告誡人們:“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求真、求實的理性態(tài)度讓人保持對社會現(xiàn)象的清醒的認識和力排眾議的勇氣,形成了平等、獨立的人格。在眾人都以“從師”為恥,“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的社會環(huán)境下,韓愈卻高舉“從師”的旗幟,指出“恥學”的危害,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等高于時代之上的觀點。
向善、求美的道德追求。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作者處在懷才不遇的尷尬境地,遠至先秦時期的屈原,近至清末的龔自珍,然而無論是尚為小官還是被貶流放,作者都秉承了中國知識分子那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責任感,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來捍衛(wèi)“美”的人格,堅守“善”的理想?!豆讶酥趪贰多u忌諷齊王納諫》《六國論》等體現(xiàn)了作者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為治國治民提供良方?!段迦四贡洝分?作者用細節(jié)描寫突出五人為正義所激勵,臨危不懼的英勇:“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庇忠云胀ㄈ伺c五人相比,張揚正義?!秷笕伟矔分兴抉R遷“舍死求生”的忍辱經(jīng)歷讓人感受到堅守理想的隱忍?!稓w去來兮辭》中作者辭官的輕松、歸家的急切——“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熹”和農(nóng)耕的愉悅——“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顯示出作者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潔人格。
在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的文言文教學仍側重于“言”的層面,把知識技能的熟練化作為教學目標的全部,課堂教學內容主要是通假字、字詞意義、虛詞用法、一詞多用、古今異議和特殊句法,師生對文言文的閱讀停留在文字層面。文言文教學要重視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古代漢語詞句的知識的掌握。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文本內涵的把握,對文化的傳承。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有從“通文”到“悟意”再到“審美”三種境界的提升。
(徐曼宇 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文理系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