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勇
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離不開生活。語文教學作為一種養(yǎng)成性教育,與生活共成長。強調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是眾多語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聲,也是眾多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共同經驗。于漪強調將語文教學放在社會生活大環(huán)境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趙謙翔的“東方時空課”讓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貼近;韓軍的“新語文教育”主張打破封閉的教室,復歸生活;于永正則通過戲劇化再現(xiàn)生活情節(jié)來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有研究者認為,語文教學僅僅強調聯(lián)系生活、與生活相結合是不夠的,全面理解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只是語文教材的生活化,語文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也應該生活化。山東杜郎口中學在這方面就做了大膽的嘗試。教室沒有了講臺,師生同處一個平面,教室成了學生自由活動、盡情展示的舞臺,與傳統(tǒng)語文課堂相比,這簡直就是一場革命,因而讓那些外來取經者唏噓不已,也讓那些專家們感慨萬千。然而當許多教師回到自己課堂試圖模仿時,卻發(fā)現(xiàn)并不那么容易。杜郎口中學這種教學方式在全國也許只有這一所,然其所賦予的生活品質卻具有普遍的意義。
語文教學被賦予生活的品質,就會洋溢著生活的氣息,流淌著生活的活水,充滿了生活的情味,也許學生感覺不到教師的教,但實際上卻是更富生成性、更有效的教。搬走傳統(tǒng)的“講臺”,不等于回歸生活。擁有生活品質的語文教學,未必都要搬走“講臺”,未必都要走出教室去上課,關鍵在于如何對教學關系與教學過程做出生活化處理。
一、生活心態(tài),真實交往
語文課堂是生活的繼續(xù)。教師應懷著生活的心態(tài)走進教室,面對學生沒有任何優(yōu)越感和威嚴感,真正把學生當作平等可信的朋友,真心誠意跟學生交往。交往,意味著雙方同處一個平面,共同遵守約定(規(guī)則),在尊重對方、信任對方、欣賞對方的基礎上來往。師生之間在交往中組織和展開教學,師生與文本之間在交往中獲得理解、建構知識。這就需要營造出一種讓學生積極跟文本交往、樂于跟教師和同學交往的時空環(huán)境。
葉圣陶早在1919年《小學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描述過這樣的教學圖景:給兒童布置個極其適當?shù)沫h(huán)境,自己卻忘記了自己是教師,而且使兒童也忘記了我是個教師,只覺得我是他們的環(huán)境之中的一個同情的互助的伴侶,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兒童和教師生活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那么學校便是社會,學校生活便是社會生活,這里游戲依舊、工作依舊、社交依舊,兒童于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做社會一員的經驗。山東杜郎口中學等眾多學校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真正使學生從教師的傳統(tǒng)威壓下解放了出來,這種解放所帶來的活力與潛力是巨大的。
二、情境處理,不教而教
語文教學需要學生積極接觸文本、閱讀文本,但文本主要是由文字符號組成,缺乏感受性和吸引力,學生常常不愿意閱讀文本,這就造成了教學的困難。李吉林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借助畫面、實物、音樂、語言和生活場景,將教學文本形象化、直觀化、情境化,以提高文本的感受性,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體驗。然而未必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這種直觀化處理。語文教學只有通過生活化處理將教學內容置于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之中或有意義的真實生活情境中,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其感受性,又能滿足學生生活、學習與發(fā)展的需要,進而激發(fā)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愿望,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經歷、共同體驗、共同成長的過程,保持教學無限豐富的生成性。
曾見過一則頗有情趣的教學實錄:
師:誰愿意背誦《草》這首古詩給奶奶聽?(眾多學生舉手,指一名學生到前邊來)現(xiàn)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
生:背《草》。
師:那么多的花不寫,干嘛寫草哇?
生:(一愣)嗯,因為……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它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詩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你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啊!(眾大笑)
教師在這里沒有直接教學生如何,而是巧妙地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賦予了生活的情節(jié),教學過程成為了學生真實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因而學生學得有趣、也學得更投入。
擁有生活品質的語文教學認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主張將語文教學活動化、情境化、情節(jié)化,讓學生在各種情境性和情節(jié)化的語文活動中感受語文、體驗語文、領悟語文、積累語文。教師以交往的方式參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以富于情味的生活化、啟發(fā)性語言給予學生指導。學生幾乎感受不到教師在教,但“教”已經融入學生的“做”與“學”的情境中,學生的 “做”與“學”本身就是教,一種更有效的教。不“教”之教,才是更高明、更有藝術魅力的教。
三、拓展空間,隨心所欲
語文是最具開放性的課程。語文教學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開放,已經是眾多優(yōu)秀教師的普遍經驗。將生活活水引入語文課堂,從語文教材發(fā)掘生活因素并連接生活,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的典范,他的教學由兩套課本(教材和我們周圍的世界)、兩個課堂(課內與課外)組成,經常帶著學生到樹林、河岸、花園去上課,并反復強調要到大自然和勞動中去學習,讓語詞在進入兒童意識的時候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以加深和發(fā)展學生的情緒記憶。
一切有效的學習都以原有經驗為基礎,閱讀是經驗的兌換,作文則是性靈的抒發(fā)。對語文教學來說,內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語文教學只有向每個學生的內心生活世界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經驗,調動學生的思維,觸動學生的情感,保證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才能使語文教學不再是打“外圍戰(zhàn)”,而是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隨心所欲是生活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的“隨心所欲”,就是要在尊重學生的興趣與內在需要、尊重學生個性和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因勢利導來組織和展開教學。這當然需要一點教學機智。有位教師上《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外面下起了小雨,正在板書“母愛”一詞,突然一位母親悄然“闖進”教室,把傘遞給她的女兒,轉身就走了,教室一下子沸騰起來,正常教學秩序被打斷了。這確實很突然,但又是真實的生活情景,于是教師急中生智,作了個性化練習設計“母愛是……讓……”,教師自己示范了第一句:“母愛是一把小雨傘,讓孩子免遭風吹雨打?!睂W生思維活躍了:“母愛是一句叮嚀,讓孩子感到親情的溫暖”“母愛是一個眼神,讓孩子獲得心靈的慰藉”……課堂涌起濃濃的詩意。隨心所欲是盡可能跟學生的生活需要、發(fā)展需要密切聯(lián)系起來,也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個性自由舒展、心靈自由放飛的空間和環(huán)境。
四、熏陶漸染,舒展性靈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我們反對表演性教學,但是否認教學的表現(xiàn)性也是不對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實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需要。教學就是要給學生實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舒展個性提供機會和舞臺,就是要讓每個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長,體驗自己獲得成功、發(fā)現(xiàn)自己潛能的快樂和興奮。
學生積極努力展示自己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影響、熏陶漸染的過程。實踐證明,如果讓學生在互教的過程中學,在與同學交流、對話與合作中學,在同學面前表現(xiàn)和展示自己或為團隊做貢獻的過程中學,那么他們的活力與潛力就會得到充分展現(xiàn)和發(fā)揮,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山東杜郎口中學可借鑒的一條經驗就是充分適應和利用學生的表現(xiàn)欲,通過“展示課”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己的舞臺,使學生的思維力、發(fā)展力和情感力被較好發(fā)掘出來。
賦予語文教學生活的品質,不是要回歸原始的生活形態(tài)。語文教學是教學生活,教師對于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的組織依然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語文教學是審美生活,拒絕低級趣味,依然以求真、向善和趨美為己任。
(鄭勇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51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