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霞
[摘要] 目的:探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電圖各導聯ST 段改變的特征。方法:選取我院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56例,均于胸痛發(fā)作時記錄心電圖。結果:56例患者中,共52例、1 127次一過性心肌缺血,56例患者中,心率變異<50 ms 41例,心率變異>100 ms 18例,心電圖出現T波的異常(≥2個導聯) 51例,其中僅有T波的異常者29例。結論: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作時的心電圖改變能夠提供具有診斷價值的客觀依據。
[關鍵詞]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
[中圖分類號]R540.4+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1(a)-135-01
本文旨在研究心電圖各導聯ST段改變的特征及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病變血管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期間收入我院的56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進行了心電圖、血液生化、超聲心動圖檢查。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根據美國Braunwald主編的《心臟病學》定義[1],即除了沒有診斷心肌梗死的明確心電圖和心肌酶譜變化外,符合以下3個病史特征之一:①在相對穩(wěn)定的勞累相關性心絞痛基礎上出現逐漸增強的心絞痛(心絞痛更重、持續(xù)時間更長或更頻繁);②新出現的心絞痛( 通常在1個月內),由很輕度的勞力活動即可引起心絞痛;③在靜息和很輕度勞累時出現的心絞痛。
1.2方法
心電圖使用中國上海光電醫(yī)用電子儀器公司生產的6511 型心電圖機, 采樣率1 000 /s, 分辨率為5 μV,走紙速度25 mm/s,定標電壓10 mm/mV, ST段振幅測量的參考水平為TP 段, 測量點選在QRS綜合波J點后60 ms,連續(xù)測量5個波形,取其平均值作為ST段的改變值。12 導聯中任一導聯的ST段壓低≥0.5 mV認為有意義。
2 結果
2.1一過性心肌缺血
發(fā)生率:56例患者中,共52例、1 127次一過性心肌缺血,其中1 048次無明顯癥狀。持續(xù)時間:持續(xù)<30 min/d 32例,其中2例發(fā)生心臟病事件,包括嚴重心律失常1例,短暫阿斯綜合征1例。其中34例發(fā)生心臟病事件,包括嚴重心律失常25例、急性左心衰4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原性猝死2例、短暫阿斯綜合征1例。
2.2 HRV結果
56例患者中,心率變異<50 ms 41例, 心率變異>100 ms 15例, 所有發(fā)生心臟病事件的心率變異均<50 ms。
2.3 S-T改變結果
心電圖出現T波的異常(≥2個導聯) 者51例,其中,僅有T波的異常者29例;出現ST段壓低者20例,20例中顯著壓低者14例,輕度壓低者6例;單純ST段壓低者3例,ST段壓低同時伴T波異常者24例。
3討論
心絞痛發(fā)作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主要臨床表現,然而,不同患者之間的疼痛閾值相差甚遠,許多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絞痛癥狀往往不典型,單純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是相當困難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發(fā)作時的心電圖改變不僅能提供具有診斷價值的客觀依據,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可協助判斷患者的預后[2]。
心電圖表現:心絞痛發(fā)作時,除極少數患者心電圖表現為一過性Q波、一過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現ST 改變及T 波改變。ST段改變:常見而重要,表現抬高或壓低。其形態(tài)多樣,動態(tài)變化大,高度提示急性心肌缺血。一過性ST 段抬高,多見冠狀動脈痙攣;一過性ST 段壓低,多見心內膜下心肌缺血,新近出現、顯著、持續(xù)ST段抬高,多提示急性心肌梗死。T波改變:UAP發(fā)作時T波可出現倒置T波≥2.0 mm,形態(tài)可呈對稱性,通常在2個導聯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發(fā)性病變。少數患者癥狀發(fā)作時,多導聯T 波對稱性直立、振幅增高或動態(tài)性改變,屬左前降支、左主干遠端病變。病理性Q波:冠心病病史,多伴ST段和(或)T波改變。一過性U波倒置以前降支病變多見,少數呈現正常心電圖或非特異性改變,可能為:①單支血管病變狹窄程度較輕,心肌缺血部位局限,心電圖不易表現缺血改變; ②病變部位相互對應,產生的缺血型ST-T 向量相互抵消;③血管狹窄進展緩慢或有良好側支循環(huán),可代償血管狹窄支區(qū)域的血供;④記錄時間不適當或記錄的導聯數目太少;⑤ST-T 偽性改善。胸痛發(fā)作時,抬高的ST 段和高聳直立的T 波中和了原有的異常ST-T[3];是心肌缺血進一步加重的表現,預后較差,多與冠狀動脈痙攣有關。因此,應提高對UAP 發(fā)作時異常心電圖假性正?;恼J識,以免誤診、誤治。臨床上應視為嚴重心絞痛發(fā)作,積極治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4] 。
[參考文獻]
[1]Gorgels AP, Engelen DJ, Wellens HJJ. Lead aVR, a mostly ignored but very valuable lead in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8(5): 1355- 1356
[2]Haase J, Escaned J, Van Swijndregt EM, et al.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geometric and densitometric coronary measurements on the new generation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alysis System(CAASII)[J].Catheter Cardiovasc Diagn, 1993, 30: 104- 114.
[3]Menown IBA, Adgey AAJ. Improving the ECG classification of inferior and late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version of lead aVR[J].Heart, 2000, 83( 6) : 657- 660.
[4]Holmvang L, Clemmensen R.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admission electrocardiogram identifies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beneft the most from early invasive treatment[J].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6):905- 915.
(收稿日期: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