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談到文化,學術界流行“文化圈”或者“文化區(qū)”這樣的概念。目前,世界上主要有“西方文化區(qū)”“東亞文化區(qū)”“中東文化區(qū)”等幾大文化區(qū)(圈)。大家會問,難道“文化區(qū)”或者“文化圈”的劃分僅僅是一個地理學意義上的概念嗎?顯然不是。比如,澳大利亞非常接近南亞,可是它卻被劃分到“西方文化區(qū)”。更為蹊蹺的是,非洲是一個完整的大陸,但是北非和中東同屬一個文化區(qū),而中非屬于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區(qū),南非卻又被劃分到“西方文化區(qū)”。這就給大家?guī)砹撕芏嗬Щ螅哼@種文化圈的劃分依據(jù)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再把文化區(qū)與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作一個比較,就會恍然大悟:這種“文化區(qū)”的劃分依據(jù)主要是宗教信仰形態(tài)。就是說把同屬于這種宗教信仰形態(tài)的國家、民族或者地區(qū)統(tǒng)一劃分為一個“文化區(qū)”。
目前,世界上流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還有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例如說印度教、道教、神道教、原始宗教。至于儒家學說,我認為應該稱“儒學”而不是“儒教”。那么,形成文明生態(tài),決定宗教之間差異性以及信仰特色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價值感”,或者叫“價值觀”“價值取向”,它是文明生態(tài)的“原動力”——正因為“價值取向”的不同,才形成了文明生態(tài)(人與人之間行為方式的不同,關鍵也在于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價值感”由“正向價值沖動”和“負向價值沖動”組成。正因為各種正負價值之間的取舍、對抗才形成了一種張力,才決定了人的價值感(價值觀),進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態(tài)。
一
目前,世界文明存在著一個“三極結構”,就是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基督教文化區(qū)和以中東北非國家為主的伊斯蘭教文化區(qū),還有隨著中國的掘起,重新被提升為與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相提并論的一個儒家文化區(qū)。上述三個主要的文化區(qū),形成了目前世界文明的“三極結構”。當然,世界上同時還有其他文明形態(tài),即便是中國文化,也包含有許多形態(tài)。例如中國有“齊魯文化區(qū)”“中原文化區(qū)”“吳越文化區(qū)”“江浙文化區(qū)”等。即使大體相同的文化區(qū),內(nèi)部也有微小的差別。比如,在對殯葬的處理上,西藏一些地區(qū)流行天葬,中原地區(qū)則崇尚土葬??梢姴煌奈拿餍螒B(tài)、風俗習慣,反映出價值取向的不同。
我們首先分析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價值觀?;浇陶J為“罪感”是人類最大的負向價值?!妒ソ?jīng)》里說:“罪是致死的病,必須根除才可救藥。罪像不止息的旋風,像不稍歇的火山,像從精神病院里逃出的狂人?!泵恳粋€基督教徒在教堂里做完禱告,說的最后一句話都是“上帝,感謝你赦免我的罪,求你引導我的一生,奉主耶穌的名禱告”?;浇陶J為人類所犯的一個最大的罪過就是親手把來拯救人們的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本來是作為拯救者“基督”的形象顯現(xiàn)的,而我們不但沒有接受他傳授的福音,反而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人背離了上帝、背離了福音,這在基督教看來就是最大的罪。從價值感上看,基督教的“罪感”更多的是偏重于人性的本質(zhì),就是說人性天生就是偏失的、人是帶著罪感來到人世的?;浇碳热荒钇澰谄澋貙徱暼诵灾械摹柏撓騼r值”——罪感,它必然會提出一種“正向價值”來拯救這種罪感,這就是“愛感”?!妒ソ?jīng)》中說:“愛是上帝的本性?!敝挥小皭邸辈拍芫融H“罪”。對于一個基督徒來說,“沒有愛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所以“罪感”和“愛感”形成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價值張力,也是西方文明發(fā)展的一個原動力。
二
我們再來分析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伊斯蘭教認為人生最大的負向價值是“惡感”?!豆盘m經(jīng)》中說:“安拉造化種種善事,而魔鬼則造化種種惡事?!彼?,《古蘭經(jīng)》教導穆斯林“即使你不能盡善,也要勸善,即使你不能完全戒惡,也要止惡”。一個合格的穆斯林“應該以最優(yōu)美的品行去對付惡劣的品行”,伊斯蘭信徒應該是“為了人類的福利而被教化的優(yōu)秀民族,你們要勸善止惡,并堅信安拉”。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基督教的“罪感”和伊斯蘭教的“惡感”已經(jīng)存在微妙的差異(這種微妙的差異可以看做文化基因的不同),就是說“惡感”更偏重現(xiàn)實世界的不公正,而“罪感”更偏重于人性中的缺失。正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差異才導致兩種文明生態(tài)的不同、文化基因的不同。伊斯蘭教既然對作為負向價值的“惡感”如此關注,它必然會提出一種正向價值,這就是“義感”?!耙了固m”在阿拉伯語中的本義就是“正義”,所以《古蘭經(jīng)》中說“正義會指引你們步入樂園”“不義者必在永恒的刑罰中”。穆斯林“除非因為正義,你們不得干犯真主的禁令而殺害一人”(當然現(xiàn)實中很刁詭的是,人們往往以正義的名義去殺人,這是另外一回事)。伊斯蘭信徒對于現(xiàn)實世界中的“惡”表達出一種斷然的不接受、對于非正義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一種激烈的反抗,因為他們堅持“義感”?!皭焊小焙汀傲x感”形成了伊斯蘭教的核心價值取向。
三
我們最后分析中華文明的價值取向。中華文明的內(nèi)部又存在一個“小三極結構”——由占主流的儒家文明和作為輔助的道教文明與佛教文明共同構成的。兩千年來,這三種文明形成了中華文明主體結構的三角形支撐。我們分別來剖析儒、道、佛三種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儒家指出人生的最大負向價值是“恥感”。儒家教導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甚至說“無恥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如果人沒有羞恥之心,就沒有資格成為一個人。儒家的“恥感”和基督教的“罪感”、伊斯蘭教的“惡感”又有一種微妙的差異,即“恥感”更偏于對作為社會綱常的道德倫理關注。中國人罵人,比較嚴重的一句話就是“你這個人太無恥了”。儒家正因為對于“恥感”這種負向價值的關注,所以要提出一種“正向價值”作為指歸,即“德感”?!皭u感”和“德感”構成了儒家的一種正負對抗的、二元張力的價值取向。在中國,表彰一個人的最大禮遇就是說他道德高尚?!胺蜃又轮链?,天下莫能容?!边@是顏回對孔子的評價,所以在中國夸贊一個人說他有“德”是最好的褒揚方法(與“無恥”對等的就是“缺德”)。儒家把“德”與“恥”兩者并提作為一種價值對應關系,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又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基因上的差異。
對于道教文明,我更愿意用“道家文明”來表述,因為中國的宗教(建制性的宗教)并不那么明顯。道家所關注的“負向價值”是“逝感”。他們念念不忘的是“死與生與?天地并與? 芒乎何之?忽乎何適”,就是追問個體生命究竟要歸根到哪里。對于道家而言,“終有一死”的生命對人最大的價值傷害:“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闭驗榈兰一凇吧荒鼙粍拥乇粫r間侵蝕而毫無作為”的特別關注,他們才會盡量延長生命的旅程,所以道家追求與日月齊光、與天地并壽。道家的負向價值是“逝感”,其所建立的正向價值就是“樂感”(或者稱“悅感”)。道家認為只有體悟大道的人才懂得去追求人生極樂、一種藝術化的生命,所以“樂感”就是道家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
對于佛教,他們認為人生最大的負向價值是“苦感”。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所以,佛教必然要提出它的一種正向價值來對抗這種“苦感”,就是“寂感”。“寂滅現(xiàn)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空寂之理”,佛家所謂的“涅”,就是說把人內(nèi)在燃燒的欲望熄滅掉?!澳痹阼笪闹械脑饩褪恰跋灎T的熄滅”,用來指代人生境界。當然,大乘佛教又提出了“悲感”的價值主張,就是“普度眾生”,那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四
上述五種主要文明生態(tài),就是世界主要文化區(qū)的文化基因圖譜。正是文化基因的不同和文化價值取向的不同,才導致了文明生態(tài)的千差萬別。我們作完世界主要文明生態(tài)的價值取向的比較,再來看它們之間的文化衍生形態(tài)、文明沖突會有什么樣的規(guī)律。這里才真正進入“文化決定中國”的核心。在這里,我借助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種思維方式——五行思維?!敖稹⒛?、水、火、土”作為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基本力量,其相生相克的關系推動萬事萬物的發(fā)展演變,是中國思維的“元結構”,實質(zhì)上也是中國人的心靈結構。中國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但找到了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而且使這五種元素之間組成了一種緊密的、相生相克的深刻關系?!拔逍小钡南嗌嗫岁P系的組合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我們作一個數(shù)理推理就知道,至少要有五種元素才能組成事物的相生相克關系,這就是中國智慧的高明之處。恰恰是“五行思維”的發(fā)展,才使得中國從宗教崇拜中脫離出來。因為中國殷商時期還處于多神教時代,“五行思維”的成熟,使中國人一下子從多神教生態(tài)躍進到人文生態(tài),“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精神也恰恰是中華文明沒有斷絕的文化基因,而其他文明兩千多年來仍處在從“多神教”到“一神教”的衍變過程。
運用“五行思維”這一中國人思維的“元結構”來比附我們所分析的五大文明生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妙的現(xiàn)象。儒家文化的表征可以用“土”來表示(當然你也可以用A、B、C、D、E中的一個來表示,但是,既然祖先給了我們“五行思維”,我們就以“五行思維”,來作一個比較),因為儒家說“有土斯有民”“土者,萬物之所滋生也”……中華民族是崇拜黃土的民族,所謂社稷,就是國家的象征,“社”乃土地之神,“稷”乃五谷之神?!巴痢钡奈拿餍螒B(tài)的優(yōu)點是以社會群體道德倫理至上,注重同一性,抑制個性,對異質(zhì)文化有包容性,很少有排他性,但是“土”的特性決定了若國家內(nèi)部不團結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就會迅速沒落。道家文明的表征可以用“水”來表示。道家主張人應該像水一樣追求自如的、無拘無束的精神自在。道家以生命的原始生態(tài)為終極歸依,注重身心和諧的生命質(zhì)量,同時追求實用主義的智慧,崇尚個體逍遙、有審美的訴求。但道家過于崇尚無為,忽視了群體的精神。佛家文化的表征可以用“木”來表示,佛家追求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一種獨立向上的生長力量。它過于看重自我解脫,所以佛家最大的價值追求就是像樹一樣生長到最后“修成正果”,它過于看重自我解脫,出世的傾向濃厚,忽視利益的驅動,雖然重視內(nèi)省和反思,但是行動力弱。因為追求靜止的力量,沒有攻擊性,同時就會缺少進取精神,相對也比較追求自我價值、而對群體價值有所回避。目前最強勢的基督教文明的表征可以用“金”來表示?;浇蹋ń穑┑奈拿魃鷳B(tài)使西方文化追求精神的高貴,而其高貴的另一面就是威嚴肅殺?!敖稹币坏┍焕L成為一個“劍”,它就既具有極強的團結精神,也有可怕的攻擊精神?!敖稹毙退季S講究規(guī)章制度、崇尚直線形的科學邏輯,因為“金”的邊際很精確。因為“金”的屬性是最難兼容的(猶太教、基督教文明對其他文明生態(tài)情感上很難兼容),所以容易形成單一價值形態(tài)的政體,如西方整個中古時期就是“政教合一”的體制,就非常有攻擊性。后來,他們才發(fā)明了一種政治制度叫“三權分立”(因為它的價值訴求有單一性傾向,所以必須分開才能制約)。伊斯蘭教的文化表征可以用“火”來表示。整個中東地區(qū),在很早之前流行的就是拜火教,其思想源頭是瑣羅亞斯德的教義,就是崇拜火的力量。此地區(qū)誕生的《古蘭經(jīng)》亦強調(diào)說“我已為不義的人預備了烈火”。伊斯蘭教的信徒追求正義,最反感外來力量的壓制,但是容易過于強調(diào)力量,缺少柔韌的忍辱精神。
五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得到世界五種主要文明生態(tài)的關系表。通過這個關系表,我們對世界上目前發(fā)生的各種文明沖突,對中國歷史的更迭興衰演變,就會一目了然。如從這個世紀開始,隨著中華文明的復興,我國的道家文明會跟著復興,并在西方大行其道。道家的這種文化形態(tài)是“水”性的,而當“金”與“水”相遇的時代,就是說西方國家會對我們道家文化中一些修身養(yǎng)性之道都會喜歡,這是不同文明的文化基因結構決定的。
雖然,我在前邊表述了幾種主要文明生態(tài)相互沖突的內(nèi)在關系,但是我必須指出:單一(或單邊)價值觀是文明生態(tài)發(fā)展的最大危害。我認為單一的宗教體系內(nèi)沒有真理,單一的價值體系內(nèi)沒有信仰。所以,我們要以一種包容的、開放的、博大的情懷和視野去打量和接受其他文明生態(tài)。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生態(tài)都有它生存的價值,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以我們民族主義的態(tài)度來攻擊其他文明。
那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nèi)在基因結構何在?中國傳統(tǒng)上有儒、道、佛的文化精神,分別代表“入世”“順世”“出世”的價值主張,所以中國的文化基因是“入世”“順世”“出世”并行的。這就決定了我們中華民族不會有暴烈的民族性格、不會有偏執(zhí)型的人格、不會有攻擊性的國家意識?!拔逍兴季S”還提倡“以和為主”的文明生態(tài),就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其中的關鍵是“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樂則有德,有德則邦家與”,可見“五行”之生克關系的實質(zhì)并不在于對立、服從、壟斷,乃在于“和”?!昂汀笔侵袊怂非蟮淖罡呔辰?,這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有所呈現(xiàn)。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華文明應該重新振奮其精神氣度,文化的崛起將是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重要保證與核心體現(xiàn)。自重并珍視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的自信心就會提升。
(作者系清華科技園文化專員,本文為作者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節(jié)”期間的講座)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