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亞 王明霞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互動式教學方式已愈來愈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調查顯示,互動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得到了較普遍的應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仍然存在著形式單一、參與率低、主題缺乏吸引力、滿意度不高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厘清互動教學理念,優(yōu)化課堂互動模式,構建商談式互動制度,夯實互動教學的基礎與保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互動教學 學生 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 (2009)01-0131-03
[作者簡介]顧建亞,王明霞,浙江科技學院社科部(浙江杭州 310023)
一、“互動教學” 現狀之調查分析
為深入了解互動式教學法的實際運行狀況與實施效果,以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我校在一、二年級學生中組織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90份,涵蓋理、工、文及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問卷采用單項與多項選擇題型,調查內容涉及到互動教學主體、內容、形式、環(huán)境和實施效果等方面。對調查結果作統(tǒng)計分析如下:
(一)思政理論課教學普遍運用了互動式教學法,并已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和歡迎,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
調查顯示,學生普遍不喜歡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83.2%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有必要采取互動式教學;90%的學生反映,在思政理論課堂教學中,老師曾采用過互動式教學法,60.2%的學生在每門課學習中平均參與過1~2次互動活動。通過參與互動教學活動,58.2%的學生認為“鍛煉了膽量”,32.4%的學生認為“展示了自己”,34.5%的學生認為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47.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51.6%的學生認為“鍛煉了思維與分析能力”,33.5%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聽課興趣”;還有34.1%學生認為,“互動教學有助于理解課程內容,能得到一定啟發(fā)”,27.2%的學生認為“互動式教學增進了師生和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
(二)互動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得以讓我們駐足反思其實效性
1.互動式教學活動次數少、形式單一,缺乏規(guī)劃與系統(tǒng)性。61.5%的學生反映思政理論課組織互動教學活動平均不足3次,46.8%的學生希望能有4~6次,還有26.3%的學生認為次數越多越好??梢姡瑢W生對互動教學的認識比較模糊,基本把它等同于課堂討論,且這種討論式互動次數還遠遠不能滿足其需求。在回答“思政理論課老師曾組織過下列哪些教學形式”時,學生的答案依次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占78.3%,專題討論占51.1%,演講占42.6%,情景模擬占31.6%,辯論占24.7%,小組交流學習占20%,學生提問老師解惑占13.7%。調查顯示,喜歡“情景模擬”和“專題討論”的學生均在30%以上,喜歡“辯論”、“演講”和“小組討論”的學生均在20%以上,更有59%的學生希望參與課外實踐,只有7.9%的學生喜歡“老師提問學生回答”。
2.互動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只有0.5%的學生認為自己積極性很高,22.1%的學生表示積極性比較高,67.4%的學生的積極性一般.還有10%的學生對互動教學根本沒興趣,77.6%的學生表示自己是被動參與課堂互動活動的。學生之所以積極性不高,37.9%是因為“沒興趣”,22.2%是由于“機會少”,16.3%是“膽小害怕”,14.1%是基于“沒有激勵措施”,9.5%是另有其因。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動力,48%是為了“多一次鍛煉機會”,23.1%是由于“對互動主題感興趣”,20.5%是“因為可以在考評成績中加分”,14.2%是“迫于老師規(guī)定每人必須參加”,還有6.8%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對“您認為參與互動教學活動應該計入課程考核成績嗎”這一問題,33.1%的學生回答“應該”,24.4%的學生認為“不應該”,34.9%的學生選擇“無所謂”,還有7.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梢?,調動學生自覺主動參與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和營建課堂互動的良好氛圍將是今后面臨的重要課題,而且不能僅依賴于老師的強制性規(guī)定或與考評成績掛鉤這一措施來達到目的。
3.學生對思政理論課互動式教學滿意度不夠高、收獲不甚顯著。55.7%的學生認為從互動教學中“收獲一般”,認為“收獲大”和“收獲很大”的各占29.8%和6.8%。還有7.7%的學生表示“沒有收獲”。對“您對思政理論課互動式教學實施情況滿意嗎?”這一問題,11.6%的學生表示滿意,31.5%較滿意,46.8%選擇“一般”,還有11.1%則“不滿意”?;邮浇虒W實施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學生、教師和教學設施三個方面。學生方面的原因按統(tǒng)計數據的大小依次有,參與積極性不高(59.7%),對互動主題不感興趣(35.9%),對互動主題不熟悉(33.5%),理論基礎太薄弱(32.1%),對互動活動準備不夠充分(27.7%)。教師方面的原因主要有,11.8%的學生認為教師事先沒有組織好,所以造成教學效果不佳;15.2%的學生認為教師在互動教學中不善于引導學生和調動氣氛。另有32.4%的學生認為,互動式教學活動所需的場所、設備等設施不健全,也造成了互動式教學效果的不盡人意。
二、對策性思路探究
(一)拓展互動廣度與深度是互動教學模式之本質要義
目前學界對互動式教學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明確的定義,從理論淵源上看,它的產生架構于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種理論基礎之上,往往被賦予多樣化內涵,其概念自然也趨于寬泛化。比如,使之定位于一種萬能教學模式,認為互動式教學是集啟發(fā)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賞識教育于一身的全新教學理念,是真正面向學生、針對個性、著眼發(fā)展、面向未來的一種教育模式。也有立足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視角,認為互動教學是任課教師以教學大綱的要求為依據, 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 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溝通、交流與相互學習, 加深對課程有關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并使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據此,但凡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均可稱之為互動式教學。可見,當前教學一線中互動模式簡單化和表層化操作傾向與其概念過于籠統(tǒng)抽象不無關系。
我們認為,互動式教學主要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教育而言的,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 其內涵不應包羅萬象,其效果也并非全能,而應與案例式、啟發(fā)式、研究型等教學模式各有側重、有所區(qū)別?;咏虒W其本意是立足于學習內核之深層解構,改變課堂教學中信息單向流轉的原狀,把課堂教學看成是一個交往過程,通過信息的多向流轉與交互加工展現思想交鋒過程,提高教與學的實際效果。關鍵在于教學實踐中避免蜻蜓點水或機械僵化式的運作。從前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改進課堂互動教學的切入點在于充分實現和拓展互動之廣度與深度?;訌V度在于互動頻率、互動范圍或參與面、涵蓋信息量、組織形式多樣性等;互動深度在于教學宗旨、互動目的、主題關聯(lián)性、對信息探討交流后的理解啟迪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行為模式的觸動程度等。這就要求我們首先不僅要充分實現師生互動,更要強調生生互動,學生之間的觀點碰撞更易擦出思想與智慧的火花。其次,教師并非是掌控互動權的唯一主體,要鼓勵和認可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第三, 互動活動要規(guī)劃成一體系,使互動教學經?;贫然W詈?,還要充分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這是實現有效互動的基礎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