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莊善惡觀試探

2009-03-09 03:24
道德與文明 2009年5期
關(guān)鍵詞:效法老莊背離

鄭 全

[摘要]老莊所謂心、性是兩個(gè)絕對不同的概念。其他事物從于性,而人從于心。人之善與惡在于心之用。圣人、至人代表著老莊所謂善,圣人、至人非由其本性成就,而由心之修養(yǎng)工夫成就,所以道德之根源在于心。人之違背本性與道,代表著老莊所謂惡,人違背本性與道亦由人之心所起,所以惡亦源于心。性源于道,性與道是相通的。心之用合于本性、合于道即為善,違背本性、違背道即為惡,所以性與道是老莊之善惡標(biāo)準(zhǔn)。心合于性與道,是老莊修養(yǎng)工夫之目標(biāo)。

[關(guān)鍵詞]善惡性心道

[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5-0034-05

道家重自然并批判儒家所提倡或世俗所認(rèn)可的倫理道德觀念,這是大家的共識也是道家思想的事實(shí)。本文探討老莊的善惡觀,并不是對這種共識和事實(shí)的反對,而是認(rèn)為老莊之所以批判儒家的善惡觀念,是因?yàn)樗麄冇胁煌谌寮业纳茞河^。

道家為什么要批判儒家的道德觀念?從宏觀上講,原因有二:從外部看,儒家學(xué)說之興起是一重要原因。當(dāng)時(shí)百家爭鳴,堅(jiān)持本派觀點(diǎn)而反對別派所提倡的主要觀點(diǎn),是很正常的事,是所謂“爭鳴”的一種正當(dāng)表現(xiàn)。從內(nèi)部看,反對別派學(xué)說必須具有理論根基,否則不能稱為學(xué)術(shù)爭鳴。那么此理論根據(jù)則可以說就是老莊之道德觀,但老莊不直接用他們所批判的“善”與“惡”這兩個(gè)概念來表達(dá)。

一、道德的起源

目前所見《老子》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簡本《老子》。簡本《老子》與通行本《老子》的明顯不同之一,就是其中沒有反對儒家道德觀念的言論。仁義道德雖不是簡本《老子》積極提倡的內(nèi)容,但它對仁義孝慈等道德觀念持肯定態(tài)度。簡本《老子》中講:

故大道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郭店楚簡校讀記·老子丙組》)

背離了道,則仁義道德不復(fù)存在;親人不和睦,哪還有父慈子孝;朝政昏亂,哪還有忠臣。仁義孝慈不存、六親不和、邦家昏亂,根本原因都在于背離了道。這里仁義孝慈與道是統(tǒng)一的。背離道,人倫道德亦隨之衰落。所以從簡本看,道家可能原并不反對儒家的道德觀念。對道德觀念的肯定,必然包含對道德的肯定。

在通行本《老子》中出現(xiàn)了一些攻擊儒家道德觀念的言論,但仍然有所謂“上仁”、“上善”、“善人”等肯定人世道德的概念。通行本中有一段對“小國寡民”生活的描述: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

這里沒有提到道德問題,但這幅生活圖景中必然包含道德生活。假如這個(gè)“小國”中的“民”沒有道德,那么如何能“安其居,樂其俗”?缺少道德的人世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莊子反對儒家道德思想尤甚,但也有“大仁”、“至仁”等概念。莊子說: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園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莊子·齊物論》)

“大仁”、“大廉”、“大勇”均是對道德的肯定。

所以,老莊雖然反對儒家的道德學(xué)說,但并不反對道德,他們有不同于儒家的善惡觀。

既然老莊肯定人世不可缺少道德,那么人之道德從何而來,或者說道德是如何起源的?徐復(fù)觀講:“《老子》雖沒有性字,更沒有性善的觀念;但他所說的德,即等于后來所說的性;而德是道之一體,則他實(shí)際也認(rèn)為人性是善的?!爆F(xiàn)在研究老莊人性論思想的論文及著作,很多是重復(fù)徐復(fù)觀的觀點(diǎn),認(rèn)為老子是最早的性善論者,莊子繼承之。“性善”,可以說解釋了道德的起源問題,即是說,人之道德根源于人之本性。

但是如果考察老莊所謂“性”(老子用“德”指“性”)之含義,卻發(fā)現(xiàn)推導(dǎo)“性善”是有問題的。我們來看“性”在老莊思想中所指為何: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老子》五十五章)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

老子講的“赤子”,代表個(gè)體的人的原本狀態(tài)或表現(xiàn)。莊子所講的上古時(shí)的“至德之世”,相當(dāng)于人類的嬰兒期,代表人類及個(gè)體的原本狀態(tài)。這就是老莊所認(rèn)為的人之本性??梢哉f,在老莊那里,人性是指人原本的樣子或天生就具備的一切。其他事物的本性也是如此,它們原本的樣子就是其本性,如莊子所講的馬、土、木之性。所以,如果認(rèn)為老莊是性善論者,那么,我們就可以合理地認(rèn)定禽獸草木均“性善”?!昂轮瘛钡摹俺嘧印钡谋憩F(xiàn)完全出于自然之本能,“至德之世”的人類群體生活與動物的群體生活也沒有根本差別,所謂“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如果認(rèn)為這樣的人類生活包含道德,那么我們必須承認(rèn)動物也是有道德的。這就超出了“道德”這一概念所適用的范圍,也變化了這一概念的含義。我們不能把善惡概念用于草木禽獸,那么同樣我們也不能用善惡來評判完全出于本性或本能的嬰兒行為。所以,我們不能認(rèn)為老莊是性善論者。

既然道德并不根源于老莊所謂的性,那么老莊所謂的“上善”、“上仁”、“至仁”等從何而來?老莊也常講為人之典范,名之為“圣人”、“至人”。但這樣的典范顯然不是“含德之厚”的嬰兒,也不是那些“同與禽獸居”的先民。那么為人之典范是如何成就的?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要考察的問題:老莊思想中的道德起源問題。

老子對人提出的要求很多,但總的要求或最高目標(biāo)是合于道。老子講:

為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郭店楚簡校讀記·老子乙組》)

“無為而無不為”,是合于道的至極境界,達(dá)此境界之人可稱為圣人,是人之為人的典范。是怎樣達(dá)此境界的?通過“損”,持續(xù)的“損”。損去什么?損去老子常提的智、巧、偽、詐、私、欲等?!俺嘧印备緵]有這些東西,完全順乎本性,老子稱之為“含德之厚”。那么嬰兒是“無為無不為”的圣人?肯定不是。關(guān)鍵是“損”的工夫,成就圣人必須要經(jīng)過“損”,原本不需要“損”的嬰兒狀態(tài)根本不能是某種境界狀態(tài)。任何境界狀態(tài)都必須通過“損”的工夫方可達(dá)到,自然狀態(tài)是無所謂境界的。通行本《老子》中講:

專氣致柔,能嬰兒?(《老子》十章)

常德不離,後歸於嬰兒。(《老子》二十八章)

這似乎是以嬰兒狀態(tài)為理想境界,但這里的“專氣致柔”、“常德不離”都是一種工夫,也可以歸結(jié)為“損”的工夫。所以,這里的“嬰兒”也是通過工夫所達(dá)到的一種境界,而不是原本的嬰兒狀態(tài)。

那么“損”的工夫從何處作?老子沒講,或許他

認(rèn)為這是不言而喻的。心為一身之主,工夫當(dāng)然是由心來作、從心上作。簡本中“心”字只一見,“心使氣日強(qiáng)”。通行本中“心”字多見,如“虛其心”、“心善淵”、“我愚人之心”、“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等。通過對“心”字的使用看,我們也可以推斷,“損”的工夫是要從心上作。性是天生的、本然的、不可變的,工夫是不可從性上作的。既然成就圣人要經(jīng)過“損”的工夫,“損”的工夫須從心上作,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善生于心,心為道德之根源。

莊子的最高目標(biāo)也是合于道,達(dá)到至極的逍遙境界。莊子常把體悟大道之人稱為“至人”、“真人”,也代表著人之為人的典范?!爸寥恕薄ⅰ罢嫒恕庇惺裁礃拥母咎卣?他們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心”上。莊子講: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yīng)帝王》)

“不以心捐道”,即心不違道、心合于道,這是“真人”的一個(gè)根本特征?!爸寥恕钡母咎卣魇恰坝眯娜翮R”,也即心無任何瑕疵,徹底清澄。成就體悟道的“至人”、“真人”需何工夫?莊子主要提出了兩種:心齋與坐忘。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

回忘仁義矣?;赝Y樂矣?;刈?。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這兩種體悟道的工夫,也均是對心而講的??梢?,在如何成就為人之典范上,莊子比老子更為明確,直就心上講。莊子的“虛”與“忘”與老子的“損”是相通的,是對“損”的工夫的進(jìn)一步發(fā)揮。

既然圣人、至人須由心來成就而不是由性來成就,圣人、至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如何用心。那么可以說善生于心,但并不是說心本然是善的、必然是善的。那么善如何生于心,或者說,心之活動符合怎樣的標(biāo)準(zhǔn)才是善的?這也就是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問題。

二、善惡之標(biāo)準(zhǔn)

在老子那里,以道作為標(biāo)準(zhǔn),人效法道、合于道是老子所肯定的,也即是老子所認(rèn)為的善。老子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二十一章)

天地萬物及人都以道為最高法則,都效法于道。天地萬物效法道,是自然地效法。而人效法道,卻不是自然地實(shí)現(xiàn)的,而是必須自覺地去實(shí)現(xiàn)。人也曾經(jīng)自然地順應(yīng)自己的本性、合于道,如老子所講的“赤子”、莊子所講的上古時(shí)“同與禽獸居”的先民,但上古時(shí)代已經(jīng)過去,不可逆轉(zhuǎn),人也不可能停留在嬰兒時(shí)期。禽獸草木均依于各自的本性而生存,無所謂善或惡。但人不同,人與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人的行為、生活不完全決定于本性,而是受心智支配。

老子所反對的智、巧、偽、詐、私、欲等,均生于心。所以在老莊思想中,有明顯否定心智的態(tài)度。老子講“虛其心”、“圣人無心”、“民之難治,以其多智”等。莊子講“是非之彰,道之所以虧也”、“離形去知”、“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解心釋神”等。但是對心智的否定并不是要徹底根除心智,況且這也是不可能的。心之活動具有多種可能性,違背道的心智活動是被否定的、應(yīng)該被克服的,而克服它則是另一類型或?qū)哟蔚男闹腔顒?。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明白四達(d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等;莊子所說的“游心乎德之和”、“不以心捐道”、“用心若鏡”等。這些都是老莊所肯定的心智活動。這類心智活動使人回歸本性與道,而不是背離。心之活動有不同層次、心之覺悟有不同的境界。

正因?yàn)樾闹顒佑卸喾N可能性,所以必須為其活動設(shè)定方向或標(biāo)準(zhǔn),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也即是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心之活動符合它即是善,不符合它即是惡。老子要人效法道,即以道為標(biāo)準(zhǔn)。效法道的什么呢?效法道的無形無象?效法道的永恒?效法道的生天生地?顯然不可能。人能效法天地行云施雨、覆載萬物嗎?也不可能。那么究竟效法什么?老子沒有清楚地告訴我們。

莊子有“大覺”、“真知”的說法,這代表高層次的心智活動。莊子講: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謂真人?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

這就是具有“真知”的體道“真人”,“真人”的這些表現(xiàn)最后概括地說就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以心捐道”,是說“真人”用心不違道?!安灰匀酥臁保叭恕敝溉藶椤苄闹侵涞男袨?,“天”指天性或本性,“助”為增益?!罢嫒恕辈灰孕闹莵碓熳鞅拘灾兴鶝]有的東西。這里有兩個(gè)標(biāo)準(zhǔn):道與性。如何表現(xiàn)才不違道?合于本性則不違道。所以,實(shí)際只是一個(gè)標(biāo)準(zhǔn):性。莊子講:

彼至正者,不失性命之情。(《莊子·駢拇》)

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莊子·駢拇》)

“至正”、“臧”含義相通,是正路、最正當(dāng)、善的意思。也即是說,真正的善,是不失本性、順任本性。這里以性為標(biāo)準(zhǔn)是很明確的。人不失原有之本性也即合于道。

所以,所謂以道為標(biāo)準(zhǔn),是要效法它自然。效法它自然,并不是說要成為道的樣子、具有道的特征,而是說要保持自己的自然。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自然。生天生地、化育萬物這是道之自然,覆載萬物、行云施雨這是天地之自然,鳥高飛、獸陸行、魚游水這是鳥獸之自然。事物自己之自然也就是事物的本性。任何事物是不可相互效法的,效法別的事物就是喪失自己的自然、違背自己的本性,違背自己的本性也就違背了道。所以,人效法道,根本來說就是人要保持自已的自然、順應(yīng)自己的本性。

為什么性可以作為善惡之標(biāo)準(zhǔn)?在道家看來,天地萬物本然地為一和諧有序的統(tǒng)一體。萬物之所以和諧有序,是因?yàn)槭挛锒紡牡滥抢锉米约旱谋拘?,事物的本性作為其自身?nèi)在的規(guī)定性決定著事物的存在方式,所以這個(gè)世界是有序的。莊子講:

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莊子·天地》)

這里講萬物從道分化出來并獲得自身的本性,本性的表現(xiàn)就是每種事物都有其“儀則”,也即規(guī)定性。既然萬物都從道那里獲得了先驗(yàn)的規(guī)定性,而且這種規(guī)定性使萬物有序統(tǒng)一,那么人就應(yīng)該自覺遵從其自身的規(guī)定性,即順乎本性。所以,心之活動就必須以性為標(biāo)準(zhǔn),心合于性則為善,不合于性則為惡。

三、惡之根源

喪失本性、背離道,我們認(rèn)為是老莊所認(rèn)定的惡,雖然他們不用“惡”這個(gè)概念來表達(dá)。要求人要“法道”、“從道”,其不言之前提便是人背離了道。那么我們來看人是如何背離道的: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責(zé)難得之貨,使民不

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老子》三章)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

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欲,人自樸。(《老子》五十七章)從老子的這些話來看,人背離道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外物引誘,一是在上統(tǒng)治者的攪擾。此二因均為外因。但“不知足”與“欲得”是內(nèi)在之因。因此可以說,老子對于人背離道的原因未歸結(jié)為一,或者說老子對于惡之根源未確定是內(nèi)是外。因在外,則惡之存在為必然;因在內(nèi),則惡之存在為自由。必然,則不可克服;自由,則可克服。但從老子思想之整體來看,人是應(yīng)該從于道,也是可能從于道的,那么惡也就不是必然的,是可以克服的。但老子未能明確。

莊子認(rèn)為在上古之時(shí),人們完全順乎本性,過著自然而然的生活,莊子稱之為“至德之世”,也即未背離道的人世。但后來人背離了本性與道,世道衰落了。人是如何背離本性的?世道是如何衰落的?莊子對這一過程有過許多描述: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莊子·齊物論》)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德又下袁,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xiǎn)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於也。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zhì),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後其初。(《莊子·繕性》)

第一段莊子講述了一個(gè)簡略的人之心智開化過程,隨著人之心智的開化,人最后背離了道。這里“是非之彰”是關(guān)鍵,至此時(shí)“道虧”了?!暗捞潯保?dāng)然不是說道本身有何虧損,而是說道在人之體現(xiàn)有了虧損?!笆欠侵谩保饧慈擞辛耸欠怯^念,這是人之心智開化或者說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重要標(biāo)志。第二段是一個(gè)人類社會歷史過程簡史,這個(gè)過程的最終也是人背離了本性與道,所謂“離道”、“去性”。“興治化”、“離道以善”,是說人世有了治理、教化,人世離開了道而試圖以道德來維系,與此同時(shí),人也背離了本性,于是人世陷于混亂。治理、教化、道德皆為人之心智開化后之產(chǎn)物。

可以說,莊子把人背離本性與道歸因于心智之用,心智開化后,人之行為不再依從于本性,而是受心智支配,即所謂“去性而從于心”?!拔词加形铩?、“未始有封”、“未始有是非”也即所謂“在混芒之中”的狀態(tài),此時(shí)人之心智尚未開化。莊子明確指出了人背離本性與道的根本原因,同時(shí)也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人不從于性而從于心。那么,莊子即是認(rèn)為:惡起源于心,而不在于外。

人的心智開化、行為受心智支配,為什么就使人背離了本性與道?心智開化最重要的標(biāo)志是有了是非觀念。一方面,以是非觀念判斷物,便是對利的自覺。心智達(dá)于對利的自覺,則原有的自然欲望會在心智之指引下膨脹,以至增生出新的欲望,性之欲轉(zhuǎn)化為心之欲,并且,心之欲不會隨滿足而息止,相反它會隨滿足而加速膨脹,它永遠(yuǎn)追求滿足但又永遠(yuǎn)無法得到最終的滿足。如果人陷于這種物欲層次之心智控制,巧詐貪欲必隨之而生,如此必然喪失本性。老子講的“少私寡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莊子講的“小人則以身殉利”、“喪己於物”,均是針對人陷于物欲層次之心智控制而言的。這是心智使人背離本性、背離道的最為普遍的一個(gè)方面,也是中國古代各家各派所共同反對、并用盡心思欲根治之的最為普遍的惡。

另一方面,以是非觀念判斷人、人之行為,便是對道德的自覺。在道德自覺之指引下,可使人克服欲望的擺布,從物欲層次超拔出來使生命境界得以提升。那么道德自覺如能夠得以培養(yǎng)、擴(kuò)充、鞏固,必然可以戰(zhàn)勝利欲爭奪之惡,儒家思想便是順此路形成并發(fā)展完善的,仁義忠孝禮智為此路之成果。但莊子反對之,除利欲亦反對克制利欲的仁義道德。莊子為什么反對仁義道德?莊子講:

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莊子·馬蹄》)

所謂“殉”,就是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惜以生命為代價(jià)。殉名、殉家、殉天下,都是強(qiáng)烈的道德意識的體現(xiàn),為了道德可以放棄生命,也即孔孟所說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其典型例子便是伯夷叔奇。伯夷、叔奇,為商孤竹君的兩個(gè)兒子。其父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奇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兩人曾諫阻。武王滅商紂后,他們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餓死。二人因此事跡而被儒家尊為圣賢。他們?nèi)绱耸菫榱耸裁?,只能說是為了成就德行,他們的道德意識太強(qiáng)了。莊子講: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莊子·駢拇》)

伯夷叔奇之德行可以說沒有半點(diǎn)虛偽,絕不是那種假仁假義,他們?yōu)橹艞壛松5f子認(rèn)為,為德行而傷殘生命,也是違背了本性,與小人貪財(cái)貨而喪性均不可取。任何形式對本性的背離,莊子都堅(jiān)決反對。

莊子所要保持的是人性之全,人所天生具有的一切都在莊子所謂“性”的含義之內(nèi),本性中所有的都不可改變、增益、去除?!翱椂拢?,是謂同德”,這是人之本性的表現(xiàn);“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shí)而不知以為忠,當(dāng)而不知以為信”,這也是人之本性的表現(xiàn)。專注于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便是偏執(zhí)一面而忽略了人性之全,莊子認(rèn)為這也就違背了本性。并且,其所執(zhí)之一面也會失其本然。

可見,莊子反對人之心智在形下之域的價(jià)值判斷,包括對于物的和對于人之行為的,以及由此而有的好惡取舍,惡之根源即在于此。

四、結(jié)語

在老莊看來,根本沒有先驗(yàn)的善或惡,只有先驗(yàn)的本性,善與惡應(yīng)從后驗(yàn)的心上講,心智運(yùn)用之不同才生出善或惡。所以要為心之活動確立一標(biāo)準(zhǔn)以規(guī)范之,心之活動合于標(biāo)準(zhǔn)即為善,否則為惡。

老莊以人之本性作為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而且這一標(biāo)準(zhǔn)的要求是自然而然,或者說,就是回返性情之全體與本真。孟子也是從人性中尋求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他從中找到了仁、義、禮、智四善端。這就與老莊有了根本差別。老莊所謂真性,指未加心智之用的原本性情,而孟子所謂的善性,是原本性情與心智之用結(jié)合之物,所以亦稱為“四心”。孟子是把道德自覺之心作為人性,而把其他方面排除于人性之外,這也與莊子所謂性根本不同。再如荀子言性惡,專就人之逐求利欲上講,這也是心性合講,人之自然欲望加上心智對利的自覺才可能造成荀子所講的惡,無心智之用,自然欲望不會膨脹,鳥獸即是如此。道家分言心、性,儒家合言心性,這可以說是儒道善惡觀分歧之一根本。

(作者:鄭全云南大學(xué)哲學(xué)系講師,云南昆明650091)

參考文獻(xiàn)

[1]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314

猜你喜歡
效法老莊背離
大師道
發(fā)揮等效法在單擺運(yùn)動周期問題中的大作用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等效法之等效電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電源法求最大功率
運(yùn)用等效法解題的幾個(gè)注意點(diǎn)
謊言
等效法在帶電粒子運(yùn)動問題中的應(yīng)用
地方政府債務(wù)與瓦格納法則的背離
職業(yè)選擇與真實(shí)需求的背離——基于職業(yè)錨與工作特征匹配的調(diào)查
繁峙县| 石河子市| 鹰潭市| 莱州市| 长宁区| 隆德县| 东兰县| 西丰县| 马公市| 神农架林区| 上栗县| 定兴县| 蓬溪县| 元朗区| 铁岭县| 呼和浩特市| 石阡县| 三台县| 纳雍县| 潞西市| 宁明县| 昭觉县| 凤庆县| 和政县| 南充市| 宜丰县| 珲春市| 泰兴市| 扎兰屯市| 会宁县| 呼玛县| 乃东县| 界首市| 天气| 涡阳县| 和静县| 永吉县| 奉新县| 汤阴县| 登封市| 射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