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后,《論語》一書大量篇目被定為高中學(xué)生的選修內(nèi)容。但是,《論語》的語言距今年代久遠(yuǎn),讀起來難度極大,首先就會遇到語言文字上的困難,要想準(zhǔn)確地理解《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就要了解文言詞匯的意義和語法結(jié)構(gòu),尤其要弄清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論語》中,虛詞“之”的運用頻率極高,薄薄一本《論語》,所用“之”字竟有617個。可見,了解“之”在《論語》中的用法,對于讀懂《論語》至關(guān)重要。
下面就高中課本中選錄的《論語》中出現(xiàn)的“之”的不同用法作些簡單歸納。
一、代詞
“之”字用作代詞,可以稱代人或者事物,在句中主要用作動詞的賓語、介詞的賓語,也可以用作兼語和定語,下面分別論述:
(一)在句中用作賓語
1.作動詞的賓語:
代詞“之”直接作動詞的賓語,稱代人或事物,例如:
(1)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論語·公冶長2》)——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沒有喜悅的臉色;多次罷免了他,沒有怨怒的臉色。(代詞“之”作動詞“已”的賓語)
(2)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論語·憲問2》)——齊桓公殺公子糾,管仲不能以身殉難,反而做了他的宰相。(代詞“之”直接作動詞“相”的賓語)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6》)——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xué)習(xí),他們的缺點自己則要改正。(代詞“之”直接作動詞“從”和“改”的賓語)
以上例(1)的“之”稱代人,代“令尹子文”,例(2)的“之”稱代人,代“桓公”,例(3)的“之”稱代人,代“同行者”。這幾例中“之”都稱代人,都是稱代第三者,直接作動詞的賓語。
語譯“之”的時候,要了解它所稱代的是什么,又要根據(jù)譯文的整體要求,有的可語譯為他、她、他們、它等等,例如上例(1)(2)的“之”語譯為“他”,有的要用名詞或適當(dāng)?shù)脑~組語譯,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保ā墩撜Z·季氏1》)——季孫要這樣,我們兩人都不同意的。(代詞“之”代上文所說的事,語譯時用“這樣做”這個詞組),有的也可以略而不譯。
代詞“之”本身沒有單數(shù)和多數(shù)的形式不同,但它所稱代的對象可能是單數(shù),也可能是多數(shù),這在理解和語譯上就有差別。例如(1)(2)的“之”分別譯為“他”,例(3)的“之”就該語譯為“他們”。
以上幾例是代人的第三人稱作動詞的賓語,“之”所稱代的對象,有的不是第三者,而是說話人自己,或者是聽話人,受其稱代對象所制約,應(yīng)該語譯為“我”或“自己”,例如: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孔子說:我愿意讓老人安心,讓朋友信任我,讓年輕人懷念我。(上例中,代詞“之”分別作“信”“懷”的賓語,都語譯為“我”)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27》)——孔子說:“君子廣博地學(xué)習(xí)文化,用禮法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代詞“之”作動詞“約”的賓語,都語譯為“自己”)
代詞“之”用作動詞的賓語,除了稱代人以外,還稱代事物,例如: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1》)——治理國家要用道德,就像北極星一樣,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圍繞著它。(代詞“之”作“共”的賓語,稱代物,代“北辰”)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氏1》)——是季孫大夫想這樣做,我們兩個人都不想這樣做的。(代詞“之”作“欲”的賓語,語譯為“這樣做”)
以上各例,都能找出代詞“之”其代的具體內(nèi)容,在《論語》中,還有大量的作賓語的代詞“之”,在上下文中沒有具體交代,這時要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判斷。例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4》)——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根據(jù)上文孔子教導(dǎo)為政的方法,“之”可以語譯為“知道的知識”。這樣的例子還有: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論語·子罕1》)——老師的道德學(xué)問,仰望著它更覺得高大,研究它更覺得深奧,看看好像在眼前,忽然又覺得在后面。
代詞“之”多數(shù)代上文的內(nèi)容,例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墩撜Z·子罕2》)——孔子說:“說著虛假而動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過分地謙恭,左丘明認(rèn)為這樣可恥,我也認(rèn)為這樣可恥?!保ù~“之”作動詞“恥”的賓語,代上文的這些行為)但也有“之”代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下文,例如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2》)——子貢問到:“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實踐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p>
“之”作為一個代詞,在一般情況下,作動詞的賓語是緊跟其后的,但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常常置于動詞的前面,這是上古漢語的常態(tài),不是語序變換,后期文言文也多遵循此規(guī)則,在《論語》中,就代詞“之”作動詞的賓語的情況來看,這種用法很普遍,例如:
(1)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xué)而1》)——不喜歡頂撞上級,卻喜歡造反叛亂的人,從來也沒有啊。(“未”是否定副詞,代詞“之”作“有”的賓語,提到其前面)
(2)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5》)——大概是有的,但我沒有見過。(“未”是否定副詞,代詞“之”作“見”的賓語,提到其前面)
(3)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2》)——在河溝里上吊自殺而沒有人知道他。(“莫”是否定副詞,代詞“之”提到其謂語“知”的前面)
有時候代詞“之”和它后面的成分同時都是動詞的賓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雙賓語”,例如“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保ā墩撜Z·學(xué)而2》)——“(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學(xué)習(xí)(做人的道理),我也一定說他學(xué)習(xí)過了。”(動詞“謂”有兩個賓語“之”和“學(xué)”,“之”語譯為“他”是間接賓語,“學(xué)”是直接賓語)
2.作介詞的賓語
“之”除作動詞的賓語外,還可以作介詞的賓語。例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1》)——君子厭惡那種不直接說明想要,而是要找出些借口的做法。(代詞“之”作介詞“為”的賓語,“為之”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可語譯為“替他”)
(二)在句中作定語
代詞“之”用作定語,具有指示作用,相當(dāng)于“此”,可語譯為“這”,或者“他(它)的”“他們(它們)的”等等。例如: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保ā墩撜Z·公冶長1》)——千戶人口的城邑,百輛戰(zhàn)車的領(lǐng)地,可以叫他去充任那里的長官。(“之”作賓語“宰”的定語,語譯為“那里的”)
二、助詞
“之”用作助詞,在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只起語法作用,《論語》中“之”作助詞的情況很普遍,下面作簡單的歸納。
1.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結(jié)構(gòu),表示前后兩項的各種關(guān)系??筛鶕?jù)情況靈活譯出,例如:
(1)子路曰:“愿聞子之志。”(《論語·公冶長1》)——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的志向?!?/p>
(2)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xué)而2》)——禮的作用,以做事恰到好處為可貴。
(3)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論語·八佾4》)——子貢打算免去告祭祖廟時用的活羊。
上面例(3)中的“之”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示領(lǐng)屬關(guān)系。
(4)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論語·季氏1》)——我擔(dān)心季孫氏的禍患,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國君的宮廷里呢!
上例中的“之”用在前后兩項之間,表示前項的方位,可譯為“的”或不譯。再如“邦域之中”(《論語·季氏1》)也是這種用法。
2.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結(jié)構(gòu)變成一個偏正短語(就是說,這個句子不能再獨立存在,必須還有別的成分或分句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dá)一個完整的意思),作句中的主語或賓語。這個“之”只有語法作用,可以譯為“的”或不翻譯。例如:
(1)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ā墩撜Z·雍也2》)——中庸這種道德,那是至高無上的吧!
(2)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2》)——難道非要像普通男女那樣遵守小的信譽,自縊于山溝中無人發(fā)現(xiàn)嗎!
上(1)(2)例中“中庸之為德也”“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分別作句中的主語。
(3)又聞君子之遠(yuǎn)其子也。(《論語·季氏》)——又知道了君子不對兒子有所偏愛。
(4)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論語·公冶長2》)——比不上我這么喜歡學(xué)習(xí)罷了。
上(3)(4)例中的“君子之遠(yuǎn)其子”“丘之好學(xué)”分別作“聞”“不如”的賓語。
(崔愛梅 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xué)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