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模塊二《離騷》一課,有兩個注釋,值得質(zhì)疑。
其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此句,教材注釋如下:“既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而貶黜我啊,又因為我采集白芷而給我加上罪名。替,廢棄。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蘭。纕,佩帶。申,重復,再三。攬,采集。茝,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攬茝,比喻高尚的德行?!逼渲?,把“蕙纕、攬茝”比喻為“高尚的德行”值得商榷。
按:在屈原的詩中,多以香草、美人等美好的事物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正如東漢王逸所說的:“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毕瘛霸轨`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是神仙,詩中指君王;像“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以做衣裳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芰荷”“芙蓉”比喻詩人自己的美德;像“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以服飾的繽紛多彩、彌漫的芳香比擬詩人自己品德的高潔。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一句中的“蕙”“茝”,均為香草,用來比喻詩人自己的高尚美德,當是應(yīng)有之義。而“蕙纕”即“用香草作佩帶”,“攬茝”即“采集白芷”,就詞性而言,均為動詞性短語,而“高尚的德行”是明顯的名詞性短語,根據(jù)比喻構(gòu)成的基本原則,本體與喻體的詞性必須一致,可以斷定把“蕙纕”“攬茝”喻為“高尚的德行”是錯誤的。是否可以修改成“蕙纕、攬茝,比喻追求高尚的德行”?
其二,“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一句,教材注釋為“我雖然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可早上進諫而晚上即遭貶黜。雖,唯?!本渥拥淖g文把“雖”字譯為“雖然”,而嗣后又把“雖”釋為“唯”,這是一處明顯的矛盾。
按:
“雖”,《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的注釋是:①蟲名?!墩f文·蟲部》:“雖,似蜥易而大?!雹谶B詞。表示假設(shè)或讓步關(guān)系?!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拔嵊c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史記·高祖本紀》:“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p>
“唯”,《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①只,只有。《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薄稇?zhàn)國策·趙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②連詞。1)雖然?!盾髯印ご舐浴罚骸疤煜轮耍ǜ魈匾庠?,然而有所共予也。”(各特意:認識看法各不相同。予:贊許。)2)因為?!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盎盖f之族何罪,不唯偪乎?”③句首語氣詞。1)表示希望。2)表示確定。3)無實義。
根據(jù)以上注釋,“雖”,可以做連詞,表示假設(shè)或讓步關(guān)系,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一般譯為“即使”;表示讓步關(guān)系一般譯為“雖然”。如果同“唯”,它能表示三種關(guān)系,一是條件關(guān)系,釋為“只”“只有”;二是讓步關(guān)系,釋為“雖然”;三是因果關(guān)系,釋為“因為”。原句中的“雖”究竟表示什么關(guān)系?它連接的對象是什么?是“好修姱”和“鞿羈”,還是“好修姱以鞿羈兮”和“謇朝誶而夕替”?筆者認為是后者。因為“好修姱以鞿羈兮”中的“而”是連詞,它連接的是“好修姱”和“鞿羈”,一是“崇尚美德”,一是“約束自己”,二者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即“因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而“謇朝誶而夕替”,即“早上進諫晚上便遭貶黜”,應(yīng)該是上句“好修姱而鞿羈兮”的結(jié)果,二者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由此,“雖”釋為“因為”妥當一些。整個句子可以譯為“我因為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所以早上進諫晚上便遭貶黜”。而這,正是抒寫詩人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也更能體會詩人內(nèi)心的憤懣。
(盧正雄 湖南邵東一中 42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