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清小教案,引發(fā)大暴動

2009-04-14 04:37
百家講壇 2009年3期
關鍵詞:義和團洋人朝廷

周 寧

大風趨于輕萍之末

1897年11月1日午夜,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城外25里處,一個荒遠貧瘠的小村子——磨盤張家莊里,發(fā)生了一起入室盜竊殺人案。幾個亡命的草民——雷協(xié)身、惠二啞巴、張高妮越墻入室,盜竊了莊里德國傳教士薛田資與韓理的住所。當晚恰逢另一德國傳教士能方濟前往曹縣,路過此地留宿,他聽見院內(nèi)有動靜,開槍射擊,打傷了盜賊。兇盜們一哄而上,闖入屋內(nèi)殺了韓理、能方濟,搶了不少財物及銀錢后逃之大吉。

史載,巨野縣即大野,得名于大野澤,而“大野澤即梁山泊也”(元代于欽《齊乘》)。梁山泊為黃河決口之尾閭,八百里水面,煙波浩淼,“素多盜”。宋后黃河改道,梁山泊淤涸為陸地。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打家劫舍尋常事,聚嘯山林間或有,只不過好漢們這次的對手,不再是貪官污吏,而是洋教士和土教民。

巨野教案前后,曹州府一帶正興大刀會。

因魯西南是清政府權力薄弱的地區(qū),土匪橫行,大刀會成立最初的動機是保家護產(chǎn)。他們聚眾練拳習刀,據(jù)說練得金鐘罩功法,可以避槍炮。但很快他們就與當?shù)氐奶熘鹘淌パ詴l(fā)生了沖突。原來教會強取豪奪,強占房產(chǎn)、地產(chǎn),建堂筑院,包庇盜匪。(官府追緝的兇犯、被大刀會打敗的土匪都去入教,有天主教保護,官府不敢捉拿,大刀會也無奈)積怨久,民憤起,大刀會便開始襲擊教民、焚燒教堂。因此,有人說這次入室盜竊殺人案,絕非尋常搶劫害命,而是有組織的大刀會所為。

殺人越貨或劫富濟貧,在巨野縣或曹州府歷史上、現(xiàn)實中,本來是尋常之事。然而,這一次卻不同以往,鄉(xiāng)野小民造的是洋人的反,這在中國歷史或中西關系史上還是第一次。

小小的巨野教案終于釀成大禍,中國朝野震驚,世界也為之震驚。雖然那幾個草民的動機很單純——仇教、劫財,但劫殺洋人不比劫殺公子王孫或貪官污吏,這已成為國際中的事,只能大而不能小。

案發(fā)第4天,遠在德國的天主教圣言會的山東主教安治泰急忙-趕往柏林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勸說威廉二世以此案為借口出兵占領膠州灣。11月6日,德皇電諭外交部:“必須采取積極行動報復此事。如果中國政府方面不立即以巨款賠償損失,并實行追緝及嚴辦禍首,艦隊必須立即駛往膠州占領該處現(xiàn)有村鎮(zhèn),并采取嚴重報復手段……以極嚴厲的,必要時并以極野蠻的行為對付華人……”(《山東教案史料》)

實際上,德皇已經(jīng)等不及或根本無意等待中國政府賠償,追緝嚴辦禍首。第二天,德皇又電諭外交大臣布洛夫:“華人終究給我們提供了……好久所期待的理由與事件。我決定立刻動手?!辈⒂柫铖v吳淞口的德國艦隊即日北上膠州灣,“占據(jù)該地,并威脅報復,積極行動”。

7天以后,即11月14日,德國艦隊抵達膠州灣,強行登陸并向守備清軍發(fā)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時內(nèi)“退清”。

大風起于輕萍之末。巨野教案釀成的“世界大戰(zhàn)”,不僅斷送了廣闊的膠州灣,而且?guī)缀鯏嗨土饲曛腥A帝國。

德國占領膠州灣后,拒不退兵。俄國公使則自告奮勇要勸說德國退出膠州,條件是在東北用俄國教習,準俄國人修鐵路,開放松花江、嫩江給俄國船只航行,而中國船禁行黑龍江下游。很明顯,俄國調(diào)停是假,乘機敲詐是真。

中德簽署《膠澳租界條約》后,俄國隨即趕來強迫清廷簽署《旅順、大連灣租借條約》,法國要求將與越南接壤的中國省份化為法國勢力范圍;日本要求將福建化為日本勢力范圍,朝廷一一照復。英國害怕列強如此瓜分中國,會威脅到英國的在華利益,便搶先要求清廷將長江流域劃為英國的勢力范圍,確?!安粚P子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與他國”。

天朝實在無能,故國領土,本有主權,如今迫于西方列強之勢,不租押割讓不行,租押割讓也不行,可悲至極!

而1918年編撰的《拳匪之禍首》中指出,由巨野教案挑起的德國侵占膠州灣,不僅是義和團暴動的起點,也是中國滅亡危險之起點:“不有膠州之劫奪,中國不至有旅大之租借;不有膠州之劫奪,中國不至有義和拳;不有義和拳,中國不至因一部分暴民之野蠻復仇,而使全國負違背公法上神圣條約之名,自亦不至有百種辱國失權之《辛丑和約》。推源禍首誰歟?……德人之奪我膠州也?!?/p>

朝廷、小民、洋人間的沖突格局

巨野教案對于當?shù)夭菝?,是一大快事,對于德國殖民者,是一大喜事;而對于清廷,則是一大難事。草民仇教,今日終得報仇機會,殺人劫貨,好不痛快!德國覬覦膠州灣已久,總算有了出兵的借口,德皇喜出望外!清廷軟弱無能,草民控制不住,洋人得罪不起,帝國衰朽,百事維艱!

巨野教案發(fā)生后,朝廷令地方嚴辦,50多人被捕,為首雷協(xié)身、惠二啞巴斬立決,張高妮等5人被判為無期徒刑。嚴辦是做給洋人看的,從皇帝到大臣都知道,德國意欲侵占膠州灣,正愁沒有借口,朝廷只有快捕快殺,才能堵住德國人的嘴。光緒皇帝責令山東巡撫李秉衡:“務將兇盜拿獲懲辦”,“現(xiàn)在德方圖???,此等事適組足為借口之資,恐生他釁。”(《山東教案史料》)但一切都晚了?;实劢抵嫉臅r候,德國艦隊已經(jīng)在開赴膠州灣的路上了。

德軍占領膠州灣后,上諭一道又一道,嚴禁抵抗,“敵情雖迫,朝廷決不動兵”,“惟有鎮(zhèn)靜嚴扎,任其恫嚇,不為所動,斷不可先行開炮,釁自我開”。當然,守土者如果不開炮,入侵者也省得開炮了,長驅(qū)直入便是。德國占領膠州,進一步向北京朝廷交涉,要求懲辦兇手、革職地方官、賠償曹州地方教堂修建費9萬兩白銀、德軍侵占膠州軍費數(shù)百萬兩、中德合資在山東全省修建鐵路和開發(fā)礦藏、租借青島及整個膠州灣99年!德國如愿以償。

朝廷不思進取,小民不識大體,洋人不講道理。從小小的巨野教案開始,我們就看到結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三個方面及其三方難以調(diào)和的沖突。這種三方面沖突的格局,從根本上有利于西方的擴張。

在此之前的鴉片戰(zhàn)爭,基本上是朝廷與洋人之間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起于禁煙,禁煙是朝廷的事,并未見民眾響應,反倒是利益所趨,鄉(xiāng)民與洋商勾結販賣,共同對付朝廷官府。難怪英國煙販抱怨,朝廷管不住自己的臣民,又怎能管住外人?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軍驚奇地發(fā)現(xiàn),英軍與朝廷的士兵進行戰(zhàn)爭,中國老百姓卻站在遠處觀“西洋景”,以為這是紅夷與官軍打仗,與鄉(xiāng)里小民無關。因此,英軍所到之處,軍需給養(yǎng)似乎不成問題。只要給錢,老百姓就踴躍將糧食、魚肉、淡水賣給他們,根本沒有敵我意識,如果需要苦力,在當?shù)匾膊浑y招募。真正可以證明民眾參與戰(zhàn)爭的是三元里抗英的故事。但不管這段故事如何被反復渲染,有一點卻總是讓人難以置信,那就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事實上,三元里抗英,至多可以說是保家衛(wèi)鄉(xiāng),那個時代的鄉(xiāng)民根本就沒有國家意識。

中國朝廷與百姓之間分裂的“縫隙”,讓西方擴張有了可乘之機,鴉片戰(zhàn)爭后,從外洋到海

岸,最后到內(nèi)陸,西方人可以長驅(qū)直入,西方擴張勢力已慢慢侵入中國腹地,販賣鴉片自由了,傳播基督教也自由了。西方商人出現(xiàn)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而西方傳教士則深入中國的大部分農(nóng)村,洋藥洋炮、洋布洋教則深入中國,影響或威脅到鄉(xiāng)土百姓的日常生活。于是,西方擴張勢力與中國沖突的焦點,開始從朝廷轉(zhuǎn)向民間,轉(zhuǎn)向社會底層。

百姓與洋人的對立,起自于排教。在這一點上,士紳與鄉(xiāng)民的態(tài)度出奇地統(tǒng)一,也出奇地積極。這其中有政教方面的原因,也有經(jīng)濟方面的原因。

夷人傳教,流毒最寬,貽禍最久,首先是對禮教秩序的沖擊。

儒家倫理以孝為本,而基督教只孝順上帝之父,不孝順生身之父,所謂“數(shù)典忘祖”、“棄倫滅理”。晚清兩次大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義和團要滅洋教、興清,社會矛盾轉(zhuǎn)化了,也進一步激化了。太平天國沖擊了清政治體系,也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體系。太平天國運動之后,同治中興開始,中國社會從上至下重建儒家倫理傳統(tǒng)的方式,是進一步地保守化。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在倫理層面上的沖突也就更為激烈。

其次是對政治秩序的沖擊。

基督教扶植愚民、干涉訴訟、蔑視朝廷、犯上作亂。洋教士將一些教民組織起來,平時接濟他們糧食,因此許多教民不是“信教”,而是“吃教”,遇到麻煩時,又以洋人、洋教特權庇護他們。于是,教民中有不少是游手好閑、仗勢欺人、為非作歹之徒。

巨野教案發(fā)生的時候,曹州府一帶民教矛盾一觸即發(fā),山東巡撫李秉衡的一份關于教案的奏折將這種關系分析得很具體:“自西教傳入中國,習其教者率皆無業(yè)莠民,借洋教為護符,包攬詞訟,凌轢鄉(xiāng)里,又或犯案懼罪,籍為逋逃之藪,而教士則侍為心腹,恃作爪牙。凡遇民教控案到官,教士必為間說,甚已多方恫嚇;地方官恐以開釁取戾,每多遷就了結,曲直未能胥得其平,平民飲恨吞聲,教民愈志得意滿。久之,民氣遏抑太甚,積不能忍,以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于是有聚眾尋釁,焚拆教堂之事,雖至身罹法網(wǎng),罪應駢誅,而不暇恤。是愚民敢于為亂,不啻教民有以驅(qū)之也。”(《義和團運動史事要錄》)

最后是對民間經(jīng)濟的沖擊。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擴張勢力深入到中國內(nèi)陸,貿(mào)易或傳教觸動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根基,從土地制度、宗族權力到家庭倫理,造成了民間社會新的階層分化。教會勢力造成的新的財富與權力階層,西方進口產(chǎn)品對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的沖擊,鴉片、煙草、棉花種植對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破壞,在中國民間已經(jīng)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民生危機。

在赤貧化的華北農(nóng)村,西方傳教士無疑是最有錢的,比那些土地主富裕多了。他們購買土地,收攏教民,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力量,與民間宗法地主組織、官府對抗。傳洋教的洋人有特權,信洋教的國民也有特權。民怕官、官怕洋人,這些洋傳教士享有“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不但不受中國地方行政管束,還經(jīng)常干涉地方官,頤指氣使。政府無力抗敵,民間積怨?jié)u深。

晚清世事維艱,除朝廷自身腐敗外,多起于“洋禍”。洋禍先是洋藥(鴉片),后是洋教(基督教)。洋藥盛行,摧殘國家財政、人民身心,所謂損我養(yǎng)民之權;洋教泛濫,天朝禮教廢弛,人民二心,所謂奪我教民之權。而民無所養(yǎng)、所教,國也將不國了。洋藥、洋教,是雙重洋禍。鴉片戰(zhàn)爭之前,國人感覺洋禍在洋藥,中國與西方的沖突在貿(mào)易之爭,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人感覺洋禍在洋教,中國與西方的沖突在教義之爭。而且,排洋教直接導致中國民間反抗西方擴張運動的興起,最終造成朝廷、百姓與洋人的三角對立格局。

民眾與洋人、朝廷的沖突,除了社會文化原因,還有積蓄在民間的一種普遍的屈辱感。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只把這種屈辱感加在朝廷與士大夫頭上,而隨著西方經(jīng)濟與教會勢力逐漸滲透到中國社會底層,民間百姓也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屈辱。屈辱與壓迫導致仇恨與沖突,而沖突與失敗又加劇這種屈辱。

于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一時間教案蜂起,其中有民間沖動,也有官方誘引姑息。但教案一起,朝廷又迫于洋人之勢鎮(zhèn)壓百姓。這樣,在洋人那里可以暫時息事寧人,在百姓這里卻積怨積仇愈深,終于釀成民變。最后,當年在白河兩岸觀望英法聯(lián)軍通過,或幫聯(lián)軍搬運軍火的百姓的后代,如今都參加了義和團,要扶清滅洋,燒盡洋樓、殺光洋人,據(jù)說還要念咒作法,打到洋人老家去。

義和團暴動的起點

中國民間反抗西方擴張,到巨野教案發(fā)生,逐漸達到高潮。巨野剛平,臨清、冠縣的村民又開始圍攻教堂、襲擊教民,膠州百姓有組織地縱火燒毀德國營房,四川、湖南、江西、河南也先后爆發(fā)教案甚至農(nóng)民的反教起義。其中余棟臣(1815—1912,大足人。1890年8月8日率領西山煤礦百余名工人起義,聲勢震動全川,影響到湖北、湖南,是義和團運動前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反洋教斗爭)起義直指洋人洋教:“今洋人者,海舶通商,耶穌傳教,奪小民農(nóng)桑衣食之計,廢大圣君臣父子之倫,以洋煙毒中土,以淫巧蕩人心。自道光以迄于今,其焰愈張,其勢愈爆……”這場發(fā)自四川大足的起義首先提出“順清滅洋”的口號,三個月后,山東冠縣梨園屯義和拳起義又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幟。值得注意的是,清廷一再“嚴辦”教案、追剿義民,但起義者卻還是始終強調(diào)要“順清”、“扶清”、“興清”、“保清”,除了策略性考慮之外,也確有“尊王攘夷”的觀念。

西方擴張造成的民眾、洋人與朝廷之間的三角沖突格局中,朝廷夾在中間,幸運的時候可以左右逢源,“以夷制民”或“以民制夷”,不幸的時候左右為難,“民”“夷”均不可制。民眾要驅(qū)洋人、滅洋教,在意氣良心上多得官府的同情。畢竟上至朝廷,下到縣衙,官員們大多對洋兵耀武揚威、洋商巧取豪奪、洋教干涉訴訟、教民仗勢欺人等現(xiàn)象不滿,只是迫于形勢,無可奈何,明白“愚民敢于為亂”,實為“教民有以驅(qū)之”。

山東巡撫毓賢曾上奏朝廷說,以他20年在山東為官的經(jīng)驗,教民為害鄉(xiāng)里,魚肉良民,教士庇護教民,勒索賠償,多端要挾,都是實情,民怨民憤,自有道理。但是,拳民聚眾鬧事,擾亂治安,又必須彈壓。尤其是燒教堂、襲教民引起教案紛爭,驚動了洋大人,事小則賠款,事大則割地,總吃不消。

于是,盡管義民一再重申“扶清”、“保清”,朝廷卻毫不領情,清剿拳民、處斬拳首,甚至濫殺無辜。

后來,清廷內(nèi)部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清剿過分,妄殺百姓。指揮清剿的袁世凱的兄長袁世敦因“行為孟浪,縱勇擾民”被革職,毓賢受“傳旨申飭”。但不出一個月,上諭又斥責毓賢“固執(zhí)成見,以為與教民為難者即系良民,不免意存偏袒”,要他“從嚴懲辦,以靖地方”(《義和團運動史事要錄》)。

其實清朝廷也是迫不得已,但凡有一點辦法,也不至于敗亡如此。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一次次戰(zhàn)敗,清政府已經(jīng)沒有抵抗西方列強

的能力了。歷史指責清政府賣國投降,也不無冤枉。朝廷以國為家,以家為國,家國性命之大,又怎么能賣呢?至于讓步簽約、割地投降,實乃追不得已之為。據(jù)說曾紀澤曾對慈禧太后訴說辦理洋務之苦:“辦洋務難處,在外國人不講理,中國人不明事勢。中國臣民當恨洋人,不消說了。但須徐圖自強,乃能有濟;斷非毀一教堂、殺一洋人,便算報仇雪恥?,F(xiàn)在中國人多不明此理……”

時局越發(fā)不可收拾。洋人不講道理,國人不明事勢,朝廷不思進取,可能也無法進取。鄉(xiāng)野小民,練拳排教,官府搖擺不定,拿不準他們是“邪匪”還是“義民”,持不平應該“剿匪”還是“撫民”。拳民或拳匪要“扶清滅洋”,在民眾與洋人之間,官府究竟該站在哪一邊?

毓賢繼任山東巡撫后,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的九字方針,宣撫義和拳、大刀會,將“拳匪”變成義民組織的“民團”,改“義和拳”為“義和團”。無奈那些暴民根本不聽他調(diào)控,有官府宣撫,壯大更快,轉(zhuǎn)瞬勢成燎原,最終釀成義和團暴動。朝廷有農(nóng)民暴動的教訓,更有洋人不斷施壓,毓賢又被革了官,調(diào)任山西。

袁世凱帶新軍繼任,發(fā)布《查禁義和拳告示》,對義和團大開殺戒,朝廷又電諭袁世凱對“拳民”“不可徒恃兵力”、“良莠不分”、“株連濫殺”,應該“化大為小,化有為無”。義和團在山東被袁世凱清剿,的確“化大為小,化有為無”了,但轉(zhuǎn)向京津地區(qū),在保定、涿州等地,義和團卻是“化無為有,化小為大”,不僅大燒洋樓、大滅洋教,而且還開始反過來進攻官兵,在蘆保地區(qū)、京津鐵路沿線一再與官兵發(fā)生沖突。清廷對義和團是撫是剿,如今已經(jīng)沒有回旋余地了。

小小的巨野教案,不僅是義和團暴動的起點,也是西方列強最終完成瓜分中國的起點,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在中西關系史上的重要意義在于:一、發(fā)動了抵抗西方擴張的民間力量,構成了中西沖突中民、官、洋的三角關系格局;二、導致西方在中國的擴張勢頭達到頂峰,同時,衰落也已開始。

確定一個歷史事件的起點,關鍵或根據(jù)在于該歷史事件的意義。從中國歷史上看,義和團暴動的起點是大刀會聚眾練拳,1896年3月28日,劉士瑞在山東單縣城關火神廟“唱戲四天,以聚會友”,義和團暴動從此開始。

從世界歷史上看,義和團暴動的起點是1897年11月1日發(fā)生的巨野教案,它導致西方列強大規(guī)模地瓜分中國,引起民間的武裝仇教排外運動與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西方在中國的擴張進入最后階段,中國民間社會的抵抗力量與激進的民族主義精神生成了。如果說義和團暴動之前對抗西方擴張勢力的主要是官方,那么此后,與西方對抗的力量則主要來自民間,來自社會底層大眾。

編輯/蔡元元

猜你喜歡
義和團洋人朝廷
庚子粵督李鴻章“不奉詔”考辨
貓客
三國鼎立之黃巾大起義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大臣們昏招迭出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應對策略
淺論義和團運動的性質(zhì)
廊坊義和團運動歷史探究
戰(zhàn)馬
義和團怎樣害死了民族英雄聶士成?
仪征市| 开阳县| 清河县| 葵青区| 德江县| 钟祥市| 方正县| 海城市| 玉屏| 元谋县| 东台市| 滕州市| 吉首市| 河池市| 桃源县| 通许县| 栾川县| 赣州市| 方正县| 赞皇县| 玛纳斯县| 镇巴县| 塔城市| 洛南县| 腾冲县| 高安市| 延川县| 烟台市| 蒙自县| 大安市| 林周县| 乌审旗| 高要市| 桐梓县| 加查县| 葫芦岛市| 明溪县| 焦作市| 铜山县| 屯留县|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