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勇春 周美芳 程其練 李偉艷
摘要:運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個案研究,在民俗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考察了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變化過程。認為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在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顯著變化體現(xiàn)在4方面:參與人員的身份變異;宗族崇拜的削弱;活動指向的功利化;傳播方式的立體化。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發(fā)生流變的原因:一是文化語境的變化,體現(xiàn)在意義系統(tǒng)的匱乏、價值系統(tǒng)的偏離、交流系統(tǒng)的瓦解;二是社會語境的變化,體現(xiàn)在民俗體育參加者的個人背景復雜化、“表演”場合的政治化。
關鍵詞:民俗體育;體育文化;永新盾牌舞;江西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12-0096-05
Modern chan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Taking the shield dance in Yongxin Jiangxi for example
LANG Yong-chun,ZHOU Mei-fang,CHENG Qi-lian,LI Wei-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based on folklore related theories, and concluded that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expression form, significant chan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embodied in 4 aspects: the change of the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personnel; the weakening of clan worship; the utilitarianism of activity orienta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manners. The causes for the changes of for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 which embodied in the lack of the meaning system,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2) the change of social context, which embodied in the complication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folk sports participants, and the political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occasions.
Key words: folk sports;sports culture;shield dance in Yongxin;Jiangxi
文化學的研究表明,任一形態(tài)的文化與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在產生形成之后,其發(fā)展過程往往是不平衡的[1]。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加速轉型期,由此也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夾擊下發(fā)生著劇烈的變遷。作為贛文化母體文化孕育下的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必定沿著特定的軌跡進行著流變。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為民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也對傳統(tǒng)發(fā)起挑戰(zhàn),民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又促使人們的生活理想、價值觀念、基本行為方式和信仰體系等發(fā)生轉變。因此,探尋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流變的路徑是人們面臨的課題。江西永新盾牌舞是集武術、雜技、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主要流傳在永新南片的龍源口、煙閣等諸鄉(xiāng),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從歷史角度看,永新盾牌舞是贛西南山區(qū)民俗民風的縮影,表現(xiàn)了一種激發(fā)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江西永新盾牌舞是在贛文化的孕育、滋潤下成長發(fā)展的有鮮明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是江西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亟待保護的民俗活動項目。本課題選其為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流變的個案進行研究,于2009年1月對江西永新縣南塘村進行實地調查,駐扎在盾牌舞傳承人吳三桂老人家里,與盾牌舞的習練者零距離的交流。2009年6月初又因核實調查數(shù)據(jù)和補充研究資料的需要再次回訪。本研究運用民俗學理論,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實證調查得來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力圖勾畫出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路徑,探尋民俗體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以期豐富和拓展新時期群眾體育發(fā)展的基礎理論,為未來更廣大農村地區(qū)體育發(fā)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和運行模式,為保持文化生態(tài)多元化提供理論借鑒。
1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特征
“江西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的地理環(huán)境像一把朝南的弓,象征著江西人封閉的精神,贛江則像一支架于弦上的箭,象征著贛境民眾沖出封閉的進取精神[2]”。追溯歷史,贛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從大的時段看,贛文化的發(fā)展與演化,可分為幾個階段:上古先秦的始發(fā)期、秦漢魏晉的發(fā)展期、隋唐五代的勃興期、兩宋的興盛期、明清近代的停滯期、現(xiàn)代中央蘇區(qū)的重興期、當代的復興期[3]。概述起來贛文化有以下幾個特征:強勁的向心欲望,重視修身、砥礪節(jié)操,具有“文節(jié)俱高”的特色;重視立志、積極進取,高揚主觀能動精神;善于開拓學術領域,創(chuàng)造新成果,開宗立派,有很強的獨創(chuàng)精神;接納四方,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兼容并蓄,不斷豐富文化內涵[4]。
民俗體育作為一種身體行為符號,具有直觀的文化認同功能,其隨意性、娛樂性的文化特征,符合當代人們的文化需求。作為人民群眾社會思想觀念和情感方式的身體性活動,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以及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原生型民俗文化為主體,如江西半封閉的盆地型自然環(huán)境,從先民時期起就使江右的民眾崇尚巫鬼、喜好方術,每到社日就擊鼓迎神,祭而舞以樂之,家自為禮。由此構成了江西剛柔相濟、動作殊形,既形式古樸、又靈活多變的民俗體育文化特色[5]。周邊的徽州文化、吳越文化、湘楚文化、閩文化、嶺南文化和中原民俗的影響,是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客體,如贛東北和贛南、贛西的龍舟活動各有特色。儒、釋、道等宗教信仰的參與滲入,是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中介。這些因素的發(fā)展和并存,共同組成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動態(tài)結構?!懊袼孜幕m然不是歷史的‘遺留物,但它確實有自己的歷史演進過程,每前進一步,它都會增加一點什么,也蛻去一點什么”[6]。在現(xiàn)代,江西民俗體育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繼續(xù)產生著影響,在人們的思想、心理上,江西民俗體育文化既有傳統(tǒng)遺留下來的烙印,又有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變化的軌跡。
2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流變
2.1參與人員的身份變異
永新盾牌舞是集體性民俗體育活動項目,團隊精神賦予了盾牌舞豐富的內涵,它體現(xiàn)出一種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團隊精神和戰(zhàn)斗精神。永新縣龍源口鎮(zhèn)南塘村盾牌隊,以前全由吳姓男性族人組成,全村參加盾牌舞的人達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臺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練盾牌舞,不是男子漢”之說。文化生活的日新月異以及老藝人的相繼去世,使盾牌舞面臨失傳的危險,搶救工作迫在眉睫。從2001年開始,該縣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培養(yǎng)盾牌舞表演新秀。針對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隊成員為青壯年,農閑時大多數(shù)外出務工,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可能回鄉(xiāng)的現(xiàn)狀,宣傳、文化等部門決定開辦一系列培訓班,重點從縣、鄉(xiāng)機關干部中培養(yǎng)一批文藝新人來傳承盾牌舞藝術。前后相比較,可以看出,參加盾牌舞的人員身份發(fā)生了變化,以前由吳姓的同族人組成,彼此熟悉,又都主要從事農業(yè)勞動,能夠常年堅持練習;而現(xiàn)在主要是各個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人員相對復雜,各姓都有,互不認識屬于臨時抽調,不可能堅持常年操練,活動結束就拋在一邊了。
2.2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
據(jù)吳三桂老人講述,盾牌舞在以前主要是當?shù)厝罕姙榱撕退瓷嫌蔚拇迕駹帄Z水源而操練武功的一種手段,他們的先輩為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在無數(shù)次的爭斗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吸收外來精華,使盾牌舞逐步成形,在爭斗出發(fā)前舉行儀式激勵斗志,在勝利歸來后大肆慶祝。由此,盾牌舞逐步形成了一套傳統(tǒng)的、頗具莊嚴和悲壯色彩的表演儀式,其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出征男兒”,顯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儀式的遺留。而在當代對民俗體育活動挖掘整理和改造過程中,民俗體育活動中的儀式性內容統(tǒng)統(tǒng)都被當作封建迷信活動全部拋棄了。如現(xiàn)在的盾牌舞表演,除去了習練前的儀式,直接從布陣開始表演,從布陣、對陣、搶陣、破陣一直到搶花牌,大概10多分鐘就可以完成。由于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宗教崇拜已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虔誠與迷信,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祖先不能給現(xiàn)世人帶來幸福生活,只有靠勤奮、拼搏與機遇才能獲得美好生活,祭祀祖先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習俗流傳下來,人們只是通過這種形式表達對已故先人的哀思。
2.3活動指向的功利化
以前的人們從事民俗體育活動,健身意識不強,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休閑、娛樂。民俗體育活動不僅使參與者的身體得到了鍛煉,而且通過活動達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積壓在心中的郁悶、煩惱得到釋放,心理得到平衡,從而能夠以舒暢的心情面對生活。民俗體育活動多加入了人民群眾的信仰,這種信仰并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而是人們在當時惡劣的環(huán)境下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種心理渴求。參與民俗體育活動,比較注重參與活動的過程,所以會常年堅持。在走訪吳三桂老人時,我們談到人們以前參與盾牌舞的原因,他說:“以前人們吃完晚飯后沒有什么事,青壯年男子就自覺不自覺的都到(吳氏)祠堂里練功,互相切磋。盾牌舞的基本功在平時是不間斷練習的,在節(jié)慶前就會排練一下,隨時就可以拉出去表演,大家也不會去想報酬的事,就是去玩?!碧幱谝环N無意識的“‘元體育形態(tài)的那種無目的,覺得別人這樣做了,自己也應該這樣做的無目的和意義的‘模仿”[7]。而對于現(xiàn)在人們參與盾牌舞的動機,在田野調查中,與南塘村的部分村民聊起為什么不參加盾牌舞活動時,90%以上的村民的回答都涉及到錢的問題,如參加活動會耽誤工作時間,進而影響收入;重視比賽結果,因為有了好的名次就會有相應的獎勵;參加活動要購置必要的服裝和器材,要增加支出。在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域,其特有的民俗體育作為旅游資源得到了很好的開發(fā),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會使部分民俗體育表演者產生“功利化”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也會波及那些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地域的民俗體育的發(fā)展,因為他們的活動得不到任何收益,和那些有一定經濟效益的項目相比,心理就會失衡,在行動上就會慢慢倦怠以致逐步放棄。
2.4傳播方式的變化
通過對永新盾牌舞傳承人吳三桂的訪談了解到,盾牌舞以往一般采用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承方式,教者把自己的技術和直觀經驗通過口傳身授的形式傳給后學者,后學者就直接從傳授者那里接受教育,從機械的跟著練到簡單的模仿,直到熟練的掌握,學習過程沿用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可以說民俗體育的傳承以民間、口頭、非正式的方式傳播,人們往往不需要刻意去學,只需要自始至終的生活在其中,便會成為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一個成員,并不自覺的成為這種文化的傳播者?!斑@種社會范圍的大教育缺少組織性,它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規(guī)范繼承,而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潛移默化地將民俗體育移植到年輕一代的行為習慣里。因此從存在形式和發(fā)展看,總體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生滅的發(fā)展狀態(tài)”[8]?,F(xiàn)在,吳三桂老人已經把盾牌舞活動的文字資料進行了整理,對陣法的變化繪制了圖例,并且永新縣文化部門也進行了錄像收集,為盾牌舞的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同時,現(xiàn)在的民俗體育越來越多的納入到正式的教育機構中去完成傳播的使命,這種傳播通過專家、學者的指點以及參與人員的潛心研究,從而把民俗體育文化上升到理論的高度?,F(xiàn)代傳播方式體現(xiàn)了視、聽、練多方位的立體化。
3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產生流變的原因
3.1“語境”中的江西民俗體育文化
“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于1923年由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教授提出。在民俗學研究中,美國民俗學家理查德?鮑曼確認了語境與民俗的關聯(lián),阿蘭?鄧迪斯認為“了解民俗必須伸展到關聯(lián)民俗表演的社會的和文化的語境?!盵9]我國民俗學者王娟[10]285認為“語境指的是人與人交流過程中,民俗事項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現(xiàn)的活的、真實的場景?!薄磅U曼認為背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文化語境,一個是‘社會語境。社會語境指的是某種文化形式的社會結構和社會交流活動,分為3個層次:社會基礎、個人背景和‘表演場合?!盵10]285-286民俗體育作為人類的一種肢體語言、一種獨特的身體文化也具有與其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總是呼應著人們生活中的事件,應把其放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審視。
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語境在社會變遷中也發(fā)生著流變,如在前面談到的以永新盾牌舞為代表的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發(fā)生的變化和其所處語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參與人員的身份變異表明了民俗體育活動個人背景因素的變化,諸如其身份、教育背景以及個體之間的關系等;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反映了民俗體育活動意義和價值系統(tǒng)的變遷;活動指向的功利化恰恰體現(xiàn)了人們在受到現(xiàn)代意識和思維的沖擊后思想觀念的變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更是準確表達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物質基礎所發(fā)生的巨大變革。
3.2文化語境的變化
1)意義系統(tǒng)的匱乏。
民俗體育產生的背景在現(xiàn)代社會已不復存在,如盾牌舞是在爭奪水源、保護自身生存權利的背景下存在和傳承的,而當?shù)卦?960年代修建了龍源口水庫,從根本上解決了水的問題,人們再也不必為水的問題而進行械斗,盾牌舞存在的意義系統(tǒng)也就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對于“為什么要搞盾牌舞”等問題產生了疑惑并不得其解,活動的目的性由于社會的轉型一時又轉不到合適的方向,“為什么”參與活動就成為困擾人們的問題。加上當今社會有太多的誘惑,這種勞神費力的“苦差事”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在缺少適應文化指導的情況下,民眾對民俗體育不會有學習動力。當民眾們開始接受信息、了解信息時,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社會也就變得復雜模糊起來,此時他們需要正確的意義系統(tǒng)來指導認清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正確的意義系統(tǒng)往往會使民眾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甚至會出現(xiàn)迷茫,在行為上就會慢慢放棄而轉向其它“更有意義”的事務。只有喚醒民俗體育文化中包含的隨時代遷移與變革而被人們忽視或忘卻的文化記憶,才可能真正懂得人類文化整體的內涵與意義,因此,豐富、充實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意義系統(tǒng)要立足于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結合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進行意義創(chuàng)新。
2)價值系統(tǒng)的偏離。
民俗體育活動本是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收獲的慶祝活動或祭祀活動中,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宣泄強烈、興奮情感的一種方式,體現(xiàn)了娛人、娛神的價值功能。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贛文化為母體文化的浸潤下,江西民俗體育活動不僅使參與者的身體得到了鍛煉,而且通過活動達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積壓在心中的凡塵瑣事得到釋放,心理包袱得到緩解,從而能夠以舒暢的心情面對生活。江西民俗體育體現(xiàn)了健康、娛樂、教育、文化價值。在當今經濟社會的過度渲染下,民俗體育在活動指向上出現(xiàn)了功利化的傾向,通過這些活動表演者獲得數(shù)額不等的獎金和各種榮譽,獎金和榮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參與民俗體育活動的欲望,但人們對名利的欲望是無限的,當參加活動所獲得的名和利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時,民俗體育活動也就會失去活動主體,沒有了人參加,民俗體育的健康、娛樂、教育、文化價值也就無從體現(xiàn),就剩下新挖掘的經濟價值了。價值系統(tǒng)的偏離反映了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一些原有價值觀念的失效以及新價值觀念尚未形成,造成人們心理上和行為上某種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
3)交流系統(tǒng)的瓦解。
歷史上由于正統(tǒng)宗教繁文縟節(jié),很難適應人民大眾的心理,而民俗體育活動簡便易行,又來源于生活,尤其是積極入世的精神和離經叛道的斗爭性格,以及組織內部的扶危濟困等機能,正好適合了下層民眾的需求,直接代表了他們的意志,自然就成為他們生活中需要的產物或替代品。盾牌舞除了在保護群眾的生存權利的同時,也為當?shù)厝嗣裉峁┝艘粋€交流的平臺,每當有盾牌舞活動表演時,都吸引了周圍群眾的觀看,盾牌舞隊員勇猛彪悍的打斗吸引了四鄰八方的姑娘來挑選自己的如意郎君。民俗體育活動場所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如以往的盾牌舞傳承只有人際之間的學練過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人們可以交流生活的看法,消除一些誤解,增進內部成員的和諧團結。民俗體育還有效推動了城鄉(xiāng)社區(qū)自我組織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為凝聚區(qū)域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園,也成為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的紐帶和開展社區(qū)活動的中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民俗體育傳播方式的日趨立體化,使人與人之間通過民俗體育交流的機會日漸減少,而供人們交流的其它途徑和場所越來越多,新的途徑和場所以其方便、頻繁更受人們的青睞,同時,民俗體育宗族崇拜的削弱,使其原來的組織、協(xié)調、教育等功能逐步弱化或趨于消失,民俗體育活動的交流系統(tǒng)慢慢的逐步瓦解。
3.3社會語境的變化
1)個人背景的復雜化。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江西民俗體育活動參與人員的身份也在發(fā)生著變異,以往專屬于某一特定社會群體和某些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現(xiàn)在逐漸打破原有的局限而慢慢擴散。如盾牌舞以往只有南塘村的吳姓男子參加,但現(xiàn)在為了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已經把傳承范圍擴大到永新縣的各個社會階層,有農民、工人、機關干部等等。再如以往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龍獅和龍舟活動,現(xiàn)在已經在全國范圍的高校廣泛開展,在2009年5月底南昌舉行的端午節(jié)龍舟比賽中,11支隊伍中有6支來自高校,占半數(shù)以上。個人背景的復雜化也是促使民俗體育活動傳播方式立體化的重要原因,以往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主要是在當?shù)氐哪骋蝗后w中進行,他們有相同的背景和共同的宗族認同心理,特別是都居住在一起,對于身傳口授的傳承方式來說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而現(xiàn)代隨著參考者背景的復雜,人們來自于各地、居住比較分散、工作性質不同帶來生活習慣不同等等都使以往的口傳身授的方式不是很現(xiàn)實,因為沒有一定的時間保證大家在一起學練就不免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離,進而就會使民俗體育活動走樣。傳播方式的立體化通過電子和媒體設備使民俗體育活動得到了統(tǒng)一,使學習者擺脫了完全依賴老師言傳身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練的質量。
民俗體育參加人員的性別特征也是導致其在當今社會趨于衰落的主要原因,男性青壯年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普及,逐漸擺脫了田地的束縛而常年在外打工,活動參與主體的大量流失也嚴重影響了活動的開展。民俗體育參與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和經歷也影響著民俗體育文化的流變,如對現(xiàn)在參加盾牌舞的南塘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23人中有6人是小學文化水平,10人是初中文化水平,其他7人沒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正是這6名小學水平的村民是盾牌舞活動的中堅力量,年齡也處于五六十歲左右。他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社會經歷較豐富,在村子里有一定的影響力,并且從小就參加盾牌舞活動,對此項活動有發(fā)言權。另外地方領導對民俗事項的態(tài)度也非常重要,如南塘村所在的龍源口鎮(zhèn)一名書記,在其2001年至2004年任期內,對盾牌舞活動大力扶持,每年都親自出馬為盾牌舞活動拉贊助、搞經費,使盾牌舞在那幾年發(fā)展的很好,隊伍不斷壯大,但是在其調離后,失去政府的支持,當?shù)囟芘莆杌顒泳鸵宦淝д?走向低谷。
2)“表演”場合政治化。
“表演”場合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以往盾牌舞在當?shù)孛磕甑脑?jié)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盾牌舞隊在族長的帶領下,自發(fā)的聚集在祠堂中練習、準備,在元宵節(jié)出燈的時候,在祠堂外面的空場地上激情四射地表演。表演者通過自身的身體技能來展示自己的能力,使經驗得到升華,同時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圍觀者通過觀看表演,暗示一種鮮明的族群意識和價值觀念?!氨硌荨眻龊蠞B透著濃厚的社會心理意識,提高人們對社群角色的覺悟,樹立自己的群體意識。民俗體育表演通過社會語境獲得認同,具有社會互動作用并積極服務于現(xiàn)實?,F(xiàn)在的“表演”場合已經失去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當?shù)卣块T為迎接上級的檢查、文體活動的調演以及各種比賽等的需要,臨時性的組織隊伍排練、參賽,過后就撒手不管了,對其在民間的開展就放任自流。這些場合對促進民俗體育的傳承、保護以及擴大影響范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這些來源于民間的民俗體育活動正在逐漸脫離其生存的母體——民間,其發(fā)展面臨著“斷奶”的危險。民俗體育文化的實質還是要關照人的生活與發(fā)展,如果它提供給人們的僅是“真空的美好”,它就不全面真實,它的美好只能是溫室中的花朵,有一天必然在現(xiàn)實的風雨中凋謝,此種民俗體育文化僅可留存于回憶中,并不具有指導人生活、促進人發(fā)展的作用。民俗體育活動在準備各種表演比賽的同時更應關注于如何在群眾中廣泛開展,真正的回歸民間來汲取養(yǎng)分,使其指導人們的生活和促進人的發(fā)展。
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在贛文化浸潤中一路走來,它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在社會諸因素構成的語境中動態(tài)流變的過程,帶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蘊涵,并關照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江西民俗體育文化因現(xiàn)代社會轉型引起生存語境的變化,發(fā)生了順應社會發(fā)展的流變,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顯著變化彰顯了其所處的文化和社會語境的諸多要素,揭示了江西民俗體育文化不斷擺脫農耕文化影響,逐漸走向城市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歷程,為探尋民俗體育發(fā)展路徑提供了豐富的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觀察點。
參考文獻:
[1] 周紹森. 宋代贛文化的輝煌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J].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2):4-10.
[2] 張翊華. “贛文化”芻議[J]. 南方文物,2000(3):69-71.
[3] 陳志云. 科舉制度與兩宋贛文化[J].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1,21(1):56-63.
[4] 許懷林. 江西歷史文化特征概說[J].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2):37-41.
[5] 王俊奇. 論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特點及其現(xiàn)代發(fā)展[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2):31-33.
[6] 賀學君. 民俗變異與民俗學者的立場.現(xiàn)代社會與民俗文化傳統(tǒng)[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80.
[7] 鄭國華. 理性選擇與社區(qū)體育行為[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164-1167.
[8] 郎勇春. 城鎮(zhèn)化變遷中的孝橋鎮(zhèn)民俗體育[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1(2):29-34.
[9] 孟慧英. 語境中的民俗[J]. 民間文化論壇,2004,(6):59-63.
[10] 王娟. 民俗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譚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