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移巧
【摘要】基礎課程改革將小學科學課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培養(yǎng)其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使改革順利進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課程改革;科學素養(yǎ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ourse reform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and the change of teacher's role
Li Yi-qiao
【Abstract】Foundation course reform primary school science lesson fixed position in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let the student control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science the investigation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it love science, love home town, love motherland of emotion.In the reform the implement the process, teacher should confidence good course reform of basic principle, realization role of change, make reform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Course reform;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 各國都將教育革新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發(fā)展重要的一環(huán),我國也不例外,在教育部的指導和主持下,面向世紀國家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正式開展。年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guī)定,小學以綜合課為主,在小學一年級開設科學課。至此,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在全國開展。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至關重要,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教師必須把握好科學課程新標準及科學課程改革基本理念,實現(xiàn)觀念上的轉變。
1.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科學素養(yǎng)”包括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個范疇概念性知識,即構成科學的主要概念,概念體系或觀念科學的理智,即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科學的倫理, 即科學所具有的價值標準, 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行為規(guī)范,又稱科學態(tài)度或科學精神科學與人文,即科學與哲學、文學、宗教等文化要素的關系科學與社會, 即科學與政治、經濟、產業(yè)等社會諸方面的關系科學與技術, 即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與差異。
小學科學課程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國民科學素養(yǎng)普遍低的現(xiàn)狀。
2.課程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一年級課程標準》中指出“ 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通過學習科學課, 學生要具備必要的科學知識, 科學的思維方式, 對科學的理解, 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 并能應用科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與過去相比, 在課程目標上把科學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與科學知識并列的目標, 即要實現(xiàn)科學知識目標, 科學探究過程目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三位一體。這是科學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2.1科學知識目標??茖W知識目標是指要求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內容, 包括生命世界生物的多樣性、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與環(huán)境、健康生活, 物質世界物質之間、運動與力、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 地球與宇宙地區(qū)的概貌與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的變化、天空中的星體三大部分。
2.2科學探究目標。中國自古就有“ 授人以魚”不如“ 授人以漁” 的說法, 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科學教育。既要繼承前人留下的科學遺產, 又能掌握“ 點石成金”的方法, 使人類的知識寶庫不斷充實??茖W探究過程要求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物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運用已有的知飛要活動, 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通過觀察身邊的自然事己的提問作出假想答案, 并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通過觀察、實驗、制作與活動進行探究, 學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最后得出結論并與他人進行交流。
2.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對科學課的學習, 要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 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并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打好基礎。
3.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力, 真正要把教學改革搞好, 離不開廣大科學教師的共同努力。如果教師固守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 沿用過去的教學方法, 這支改革主力軍將變成“ 阻力”。因為改革不僅僅是課程內容的改變, 還包括教學觀念的轉變及教學方法的革新。
3.1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千百年來, 教師在人們心中是傳授知識,解答疑惑的智者,而教師本身也以傳授知識作為職責。新課改要求課程要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要素為宗旨,教師要轉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念, 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全面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過程,不僅要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作用關系。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的體驗, 將科學探究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 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轉變自己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放棄權威形象,將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體, 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引導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樹立開放的觀念,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不能再將學生封閉在教室、學校中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必限制在課堂上合理利用、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興趣選擇教材以外的知識來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定論的精神。
3.2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很難駕御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
3.2.1摒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目前,多數(shù)學校的教學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看,往往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題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 學會自由思考,勇于提出猜想,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3.2.2優(yōu)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觀察法、實驗探索法、自學指導法、問題討論法、學生講演法等,每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和不同作用。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優(yōu)化組合,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總之, 廣大科學教師應當把握好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實現(xiàn)教學觀念的轉變,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為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取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收稿日期:2009-09-07
作者地址:廣西北流市清灣鎮(zhèn)中心小學5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