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芒 岳 靜
摘要:本文通過比較唐代三大傳奇與《伊勢物語》中的戀愛故事,來管窺漢文化影響之下的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對比較中相異點的文化解讀,得出《伊勢物語》是日本國風文化發(fā)揚的文學表現這一結論。
關鍵詞:伊勢物語;唐傳奇;國風文化
一
日本文化與東亞諸國的文化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同時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在其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中國的巨大影響是無法忽視的。尤其是日本的平安時代,在出現絢爛的國風文化同時也有隋唐文化的并存,而這種文化的交融勢必會在文學作品上有所反映。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學乃至文化可以看作一個歷史上的自覺時代,解讀那些反映社會文化的文學作品,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兩種異質文化的實態(tài)。
本文以平安時代的一部物語作品《伊勢物語》為切入點,選取其中關于男女戀愛的故事片斷與唐傳奇中的愛情類傳奇作品進行比較閱讀,透過文本來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二
《伊勢物語》是一部創(chuàng)作于公元九世紀至十世紀的歌物語作品,作者不詳。作品以平安時代的著名歌人在原業(yè)平為原型,描繪了一個貴族男子風流倜儻的一生。通行版本“定家本”由一百二十五段小故事組成,內容涉及戀愛、友情、失意的旅行、游興等等,其中關于戀愛的描寫片斷眾多,刻畫了主人公的初冠之戀、二條后之戀、伊勢齋宮之戀、老女之戀等各種各樣的戀愛經歷。
與平安中期同時代的中國正處于唐朝滅亡的時期,但唐代的文學作品已通過日本的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大量傳入日本,本文選取唐代傳奇中的三大愛情傳奇《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為比較對象,來探究同時期的中日兩國對戀愛故事的創(chuàng)作上有什么明顯的不同。
三
通過細致的文本閱讀,和對文本的梳理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
在人物描寫上,《伊勢物語》中多次出現“好色之女”的說法,如二十五段“色好みなる女、返し”,二十八段“昔、色好みなりける女”,三十七段“昔、おとこ、色好みなりける女に逢へりけり”。而唐傳奇中對女主人公的描寫則集中在容貌描寫上,如《李娃傳》中“有娃方憑一雙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絕代未有?!?《鶯鶯傳》中“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霍小玉傳》中“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耀,轉盼精彩射人。”日本文學中所謂的“好色”指的是享受戀愛的風情、體會戀愛的情趣,這種對戀愛之美的追求不同于漢語意義上的“好色”。漢文學作品中的男子持有一顆風流之心屢見不鮮,但像《伊勢物語》那樣毫不掩飾的描寫“好色”之女的卻十分鮮見,至于明清時期作品中的“好色之女”也都被歪曲成了“妖婦”“淫婦”,變身為封建倫理的說教。至秦漢始,隨著統(tǒng)一封建國家的形成,“夫權”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占據倫理道德中的統(tǒng)治地位,早在戰(zhàn)國時代《關尹子》中就提到“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這種長期流傳下來的倫理規(guī)范或許才是文學規(guī)避批判“好色之女”背后的原因。
在故事情節(jié)上,《伊勢物語》六十段中出現了女子背棄丈夫與人私奔的描述,這種女子拋棄男子的事情若出現在漢文學作品里是難以想象的,三大愛情傳奇中除了《李娃傳》中男女主人公是團圓節(jié)局外,鶯鶯與霍小玉最終都成為了“棄婦”。她們的悲慘結局影射了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而與之同時期的日本社會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當時的貴族宅邸多是傳給女兒,婚后的男子在女方家中生活是很普遍的事情,生出的孩子也是在女方家撫養(yǎng),這種重視母系血緣的社會是完全不同于封建中國的父權社會的。
在篇章構造上,《伊勢物語》中的大部分段落情節(jié)簡單,像二十八段那樣粗略的一兩句敘述便引出和歌的段落不在少數。而三大傳奇則都敘述了一個首尾完備、結構完整的故事,如《鶯鶯傳》詳細的講述了張生與鶯鶯邂逅的機緣、相見、戀愛過程、離別、遺棄直至最后的評論?!兑羷菸镎Z》中大量故事的不完整性不是獨一無二的,在平安時代的其他物語文學中也普遍存在,有學者曾指出這些作品有“隨處可告一段落,隨處也可以完結”的特點,中村雄二郎在《精神のトポス》中也認為日本人“隨處可以切斷,隨時可以完結”的東西很多,榮格派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則根據其臨床經驗指出西方人的心理具備一種結構關系。而日本的文學作品中則缺乏這種構造力,因此當這種構造力成為必需時,中國的儒教與印度的佛教便應時而入。
四
公元894年日本廢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此前受到的漢文化影響急劇衰退,而文學的國風化日益顯著,通過上面作品的對比分析發(fā)現,《伊勢物語》中關于戀愛故事的創(chuàng)作與唐傳奇愛情故事的創(chuàng)作是不同質的,正如柄谷行人所說的“從某一點看來,古代的‘中國化根本上不適合于日本社會,特別是在婚姻制度以及建立于此基礎上的權力結構方面。以中國的標準觀之,日本的婚姻制度只能是不道德的、野蠻的。大陸的思想與習慣不管是儒教的還是佛教的,基本上是根植于父系社會的,并不適合于日本?!?日本文學中所缺失的東西不是簡單的通過儒教佛教的輸入便可以解決的,而《伊勢物語》正可以說是日本式文學的典型代表。這樣一來,我們似乎也明白了《源氏物語》之所以有一個宏偉的構成,與其作者紫式部愛讀中國的《史記》不無關系了。在中日兩種異質文化的沖突融合中,把《伊勢物語》看作是日本國風文化的發(fā)揚并不為過。
參考文獻:
[1]賀靜彬.試論日本平安文化的同化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
[2]李含.從《古事記》看日本文化性格[J].日本學刊,2005(3).
[3]嚴紹璗.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