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娟
【摘 要】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本文試圖探索在教學中運用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與作品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其情感的發(fā)展,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 情境 方法 互動 情感體驗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國家篇》中說:“節(jié)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合適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蔽乙詾?音樂是直接抒發(fā)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的藝術。真摯、生動、深刻的情感能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的心靈爆發(fā)出火花來”(貝多芬語)。因此,音樂教育的一切活動皆寄于情。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注重情感的體驗,使教學過程始終具有獨特的感情色彩,便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根據這一原則,我在教授小提琴曲《思鄉(xiāng)曲》時,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導入情境化,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初步的審美感受力
上課了,教師面帶微笑走進教室,深情地向學生問好。雖然是很簡單的語言,卻讓學生感到親切和溫暖。學生在精神飽滿、齊聲有節(jié)奏的問好聲中,心中的集體榮譽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生與老師的心靈之間便搭起了一座橋梁。
愛聽故事是學生的天性,尤其是故事中營造的情境,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帶進學習的氛圍。教師利用小故事的形式導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初步了解小提琴協(xié)奏曲《思鄉(xiāng)曲》的作者馬思聰的生平,并產生欣賞此曲的強烈欲望。
師:同學們,老師先請你們欣賞一首《城墻上跑馬》。老師邊彈琴邊深情地演唱這首內蒙民歌。你們要思考:這首民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生:哀怨、幽怨、悲傷……
師:是啊,這是一首內蒙綏遠民歌。曲調非常簡樸、生動,表達了流落在外的人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接著學生開始欣賞小提琴協(xié)奏曲《思鄉(xiāng)曲》,同時教師播放多媒體音樂,并要求學生體會樂曲主題所表現(xiàn)的情緒,漸漸的,學生處于了陶醉之中。
教師通過對話、語言描繪、音樂渲染、電教等手段,使“情境、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形成相互推進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場,從而很快地縮短學生與教師、教學內容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以最佳學習狀態(tài)主動投入藝術欣賞,從而產生初步的審美感受力。
二、渲染氣氛,做到融會貫通,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歌唱給予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我讓學生先學會演唱民歌《城墻上跑馬》,以此為切入點,進而使他們直接獲得情感體驗,提高音樂注意力,增強音樂主題的記憶力。我更注重讓學生在逐段欣賞樂曲時,做到融會貫通。如:
師問:你認為這首樂曲是采用什么調式?為什么要用小提琴來演奏?學生們極富表情地給以各種描述。一位學生的回答是:小提琴較接近人聲,表現(xiàn)力極強,馬思聰把西洋樂器與中國的民族音樂融為一體,真可謂“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舉”,更能表現(xiàn)出纏綿的思鄉(xiāng)之情。此時,我再讓學生演唱樂曲的主題旋律,將那種哀婉、憂傷的情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音樂進行到第一變奏時,我讓學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結構,探討演奏的音色對比、調式、旋律、情緒等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內涵。這樣,學生就一步步加強了對作者那種纏綿、凄婉、迷惘、孤寂心情的理解。
為了使學生的審美情感不斷深化,發(fā)展其審美想象力和理解力,我著重抓住“聽”這個重點,在欣賞第二變奏時,設計了兩個問題,其一:第二變奏的旋律有什么變化?這一變化的作用是什么?其二:音樂要素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受到啟發(fā),學生們帶著問題側耳聆聽。課堂上時而鴉雀無聲,時而爆出生動又熱烈的自由討論,甚至是激烈的爭論。在爭執(zhí)不下時,有些學生主動要求我再播放一遍甚至兩遍。個別同學還用身體語言去模擬和表現(xiàn)作者的心情。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而無需動腦的局面。由于學生做到了主動聆聽,積極體驗,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了充分釋放。
三、深化情感意蘊,拓展多彩畫面,引導學生形成審美統(tǒng)攝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有關專家指出,“音樂內涵的多義、情感的豐富、意象的飄浮不定,讓人在多次重復的欣賞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聯(lián)想,獲得種種不同的感受。音樂形式的復雜、豐富,音響在時間中的不斷變化、伸展,也會使欣賞者在反復聆聽中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笨梢?反復聆聽、多次體驗,才能想象出音樂背后多彩的畫面,才能體驗音符串起的各種情感,才能獲得深層次音樂感知,進而形成審美統(tǒng)攝力。為求得情感體驗的步步深入,在欣賞第三主題變奏時,我讓學生首先帶著問題欣賞:
(一)第三變奏與前面的音樂相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二)通過欣賞這段音樂,你感受到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三)能透過這段音樂發(fā)現(xiàn)作者內心在想什么嗎?
學生帶著問題,配合電視畫面欣賞樂曲所描繪的意境,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引起了感情上的深層次共鳴。這時,感受、想象、情感、理解開始融合起來,構成一種“合力”,即審美統(tǒng)攝力,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藝術實踐表明,審美統(tǒng)攝力既可彌補某一心理功能的不足,使之富有新的活力,又可使諸心理功能共同協(xié)作,和諧發(fā)展,把審美活動引向深入。審美統(tǒng)攝力實質上是人的健全的、完備的審美心理結構。有無這種能力,是衡量一個人的精神文明、審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高中的審美教育不只是培養(yǎng)人靜觀美、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當然,一般地說,這種“創(chuàng)造”是初步的、淺層次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它區(qū)別于藝術家、作家、詩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達·芬奇由“畫蛋小兒”成為杰出藝術大師的事實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必須從小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從每一節(jié)藝術欣賞課抓起。隨料立意,因材施藝,臨場發(fā)揮,常常是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重要的技藝原理。每一個藝術老師都應該樂此不疲地去挖掘這“一點一滴”,去激活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
基于這種思考,我在本課的尾部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首樂曲,學生們表現(xiàn)都很積極:有演唱;有舞蹈;有繪畫;有樂器;有寫短文的;還有激動地即興吟詩的。一位學生脫口而出,瑯瑯吟誦:“千古不朽《思鄉(xiāng)曲》,帶著惆悵,帶著永恒,帶著思念和向往,傾訴對母親的衷腸。思鄉(xiāng)!思鄉(xiāng)!此情此義久長!”實踐證明,當學生們沉浸在一種快樂和良好的潛能釋放的氣氛之中時,想象力的閘門就會把他們帶入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天際,去自由地翱翔和馳騁。
參考文獻:
[1]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2]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3]審美素質教育.國家教委《中國新一代》雜志社編.時代出版社,1998.
[4]莊俊高主編.藝術教育與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開發(fā).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責編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