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秀
[摘要] 本文針對英語詞匯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入詞匯附帶習得的概念,比較了直接詞匯學習和詞匯附帶習得的優(yōu)劣,分析了在閱讀過程中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因素,并就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習得詞匯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詞匯附帶習得 英語教學 英語閱讀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也是語言表達的基礎。要掌握一門語言,詞匯的積累至關重要。沒有一定的詞匯量,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培養(yǎng)都無從談起,因此,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花了大量時間講解單詞的意義、用法,學生課后也把主要精力用來背誦單詞,但效果卻不甚理想。學生學習單詞方式單一,多靠孤立機械地死記硬背,脫離語言環(huán)境和上下文,往往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效果。即便是已經記住的單詞,因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重復率低,而且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無法應用,遺忘率也很高。這樣的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已經背離了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為目的的初衷,以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差,對教材和教師的依賴性強,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如何以生動有趣,靈活多樣的方式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成了英語學習的關鍵。
二、詞匯附帶習得的概念
詞匯附帶習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是語言學家近幾十年提出的一種相對于傳統(tǒng)的“刻意學習”(intentional language learning)而言的詞匯習得方式。傳統(tǒng)的詞匯學習是通過刻意背單詞、做詞匯練習等方式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詞匯,主要在教師的參與下進行,屬于顯性學習;詞匯習得是指學習者在進行其它學習任務,如閱讀、聽力、寫作時偶然地無意識地附帶習得詞匯 (Laufer 1998),屬于隱形學習。該理論的基礎源于語言學家對兒童母語詞匯習得的研究。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學習者能像兒童學習母語詞匯那樣,通過大量頻繁地廣泛閱讀,在語境中就能間接地無意識地自然習得大量詞匯 (Krashen 1989)。與枯燥單一的直接詞匯學習相比,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間接習得了詞匯,可以一舉數(shù)得,提高學習效率。由于閱讀材料生動有趣,寓教于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習得的詞匯也因為有上下文,能讓學習者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學以致用。鑒于此,教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詞匯,通過大量反復地接觸新舊詞匯,在語境中掌握詞匯,培養(yǎng)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交際能力。
三、影響閱讀中詞匯附帶習得的主要因素
盡管通過閱讀附帶性地習得詞匯是詞匯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在非母語語言環(huán)境下,其有效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學習者詞匯量的大小,猜詞能力、學習者的注意力以及詞頻等。
1.學習者的詞匯量是詞匯附帶習得的前提條件。學生要順利完成閱讀任務,并在閱讀過程中習得生詞,必須具備一定的猜詞能力,而猜詞能力與詞匯量大小密切相關。詞匯量大的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線索,根據已有的詞匯,語法知識成功地猜測出詞義,習得新詞,擴大詞匯量。通常,一篇文章的生詞量應該控制在5%左右,學生猜詞的正確率才能得到保證(Nation,1985)。
2.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詞匯的注意力大小,是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重要因素。雖然詞匯附帶習得是在自然而然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但是學生對詞匯的注意力會因閱讀的目的、任務不同而不同,極大地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效率。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也指出只有學習者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意義上時,詞匯習得才會發(fā)生。Laufer和Hulstin(2001)的“投入量假設”研究結果表明,針對不同的閱讀任務和目的,學習者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有所不同。在閱讀過程中“投入量”越大,詞匯習得的量也越大。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過分關注語篇意義與信息,缺乏詞匯學習意識,忽略對生詞意義的處理,詞匯習得效率就很低,或者幾乎就很難實現(xiàn)。
3.詞頻也是影響詞匯習得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詞匯習得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習得的新詞通常只是粗淺的了解,并沒有完全掌握,很容易遺忘。要真正掌握一個新詞,重復率應該在5-17次左右(Nagy,1985)。學習者所掌握的大部分詞匯都是通過閱讀、聽說、寫作等活動大量反復地接觸新舊詞匯,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習得和掌握的。因此,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如果沒有足夠的重復率,詞匯量也不可能快速增長。
四、詞匯附帶習得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鑒于目前英語教學尤其詞匯教學的現(xiàn)狀,可以將詞匯附帶習得理論引入英語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詞匯學習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大量廣泛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增加詞匯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語感,增加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但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行詞匯附帶習得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材料的選擇
簽于部分學生缺乏與英語文化相關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差,尤其英語詞匯量相當有限,如何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至關重要。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閱讀興趣,把握材料的難度,控制好生詞率,同時注意題材的趣味性和體裁的多樣性,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積累詞匯,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了提高閱讀材料中生詞的重復率,有效鞏固復習已經學過的生詞,教師可嘗試尋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或對課文進行改寫,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習得已經學過的生詞,增強理解和記憶,把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2.詞匯練習的設計
為了增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詞匯的注意力,提高詞匯習得的效率,教師在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時最好選擇帶有生詞注釋的材料,這對于自學能力比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尤其重要。否則,學生在閱讀時容易被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忽略了對生詞的處理,從而影響生詞習得的效果。此外,教師也可自己動手對閱讀材料加注或者精心設計一些詞匯練習,如生詞與釋義的選擇搭配,多項選擇,完型填空等,學生在閱讀前、閱讀中及閱讀后通過完成這些詞匯練習任務,可以加深對目標詞的理解和記憶,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詞匯意識(Paribakht Wesche)。教師也可以在布置閱讀任務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摘抄閱讀材料中的生詞和例句,自己查字典釋義;或者讓學生讀完材料后寫摘要或讀后感,這顯然比單純的不帶任何目的和任務的閱讀效果更好。
3.猜詞策略的培養(yǎng)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能順利地習得新詞,必須具備一定的猜詞策略。針對學生詞匯量小,英語語感差,缺乏閱讀技巧和猜詞策略的情況,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方式循序漸進地向學生講授一些基本的猜詞技巧,幫助他們在閱讀中成功地突破新詞帶來的障礙。國外研究人員的實驗表明,通過上下文線索,句法知識、構詞法以及標點符號等技巧,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閱讀語境中正確猜測詞義(White,Power& White),提高詞匯附帶習得能力,增強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五、結語
詞匯有意學習與詞匯附帶習得是詞匯學習的兩種主要方式,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相互補充。通過有意學習,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詞的意義用法以及有關該詞的全面知識,提高詞匯使用的準確性。但要大量習得新詞,掌握舊詞,迅速擴大詞匯量,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大量閱讀,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附帶習得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所需的大量詞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詞匯附帶習得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詞匯習得的局限性以及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為了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詞匯習得更有效,在鼓勵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的同時,教師還應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如閱讀材料的選擇,詞匯練習的處理,猜詞策略的培養(yǎng)和訓練,對學生學習任務的監(jiān)督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詞匯習得的環(huán)境和條件,增強學生的詞匯習得意識和閱讀能力,從而拓展自主學習能力,為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詞匯基礎。
參考文獻:
[1]Krashen, W.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Input Hypothesis [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9,(73):440-464.
[2]Laufer, H. & Hulstijn, J.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3]Nation, I.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4]Nagy,W.,Herman,P.,& Anderson,R.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lterly[J].1985,(20):233-253.
[5]Paribakht,T.S.,& Welsche. M. Vocabulary Enhancement Activities and Reading for Meaning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Rational for Pedagog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74-199.
[6]White,T.,Power,M.A. & White,S. Morphological Vocabulary Growth[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9,(24):283-304.
[7]戴曼純.論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2).
[8]董燕萍.交際教學中詞匯的直接學習與間接學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3):186-192.
[9]蓋淑華.詞匯附帶習得研究概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
[10]武衛(wèi),許洪.詞頻對英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本文系2006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資助金項目(項目號:JJWYYB2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