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恭雄
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的藝術,它創(chuàng)造性地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假如說寫文章是一種創(chuàng)造,朗讀則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讀”,它深層次地強調(diào)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教育學家蔣仲人先生說:“就學習語文說,朗讀最重要??梢哉f,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shù)量。朗讀就是“清楚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因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顯然不是這種簡單意義上的“念”,而是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楚、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1.通過語感訓練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閱讀可以是使學生在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運用和語言練習中養(yǎng)成一種帶有濃重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反復運用語言而不自覺地養(yǎng)成一種良好習慣,又包括平時的語文學習中自覺地運用語言知識來分析、使用語言而形成的能力。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由于學生對周總理的生平、事跡所知有限,我事先找出中小學課本中有關周總理的文章,以及大量的周總理的事跡材料給學生講述,在范讀課文時,我注重把握總的情調(diào),把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摯、深沉、壓抑的基調(diào),以輕而緩的語氣,將學生帶入那無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開頭兩句,我是這么處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diào)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huán)境描寫側(cè)面烘托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中的“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愛戴之中。這樣引導學生在劃線的地方作較長停頓及感情基調(diào)的適當處理,表達情深、真切之感。通過朗讀練習,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又陶冶了情操,練習了語感。
2.通過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精讀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技能的基本課型,在精讀課中指導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就可以指導學生從皇帝、騙子、大臣、小孩等不同的角度來進行閱讀,皇帝為什么受騙呢?騙子又是抓住了其他人的什么心理而欺騙成功呢?大臣為什么不揭穿騙子的行為呢?街上的其他人為什么也一起受騙呢?最后為什么安排小孩來揭穿這個騙局呢?這樣從不同的角度、角色讓學生學習多角度思考,就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拓學生思維領域,從而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中,我除了指導學生從資本主義拜金主義、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來思考之外,還設置思考轉(zhuǎn)換結(jié)局,“如果于勒是一個有錢人,將會有什么結(jié)局?”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討論、思考、想象,并在這樣的練習中鍛煉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3.通過擴大閱讀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魯訊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說:“不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jié)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唐代著名詩人韓愈所說的“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覽群書。亦有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同樣是要多讀書,要讀懂書。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指導學生選擇閱讀資料,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讀原著,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熏陶感染,增強語言理解能力,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4.通過朗讀經(jīng)典美文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囅胍幌拢绻粋€人能輕輕松松地背誦300首以上的唐詩宋詞,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語文素養(yǎng)相信也不會差到那里去了。對于一些著名的、精湛的詩文,應盡是要求學生背誦。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首。目的是讓古老的智慧、經(jīng)典的知識、膾炙人口的詩文,益學生之心智、怡學生之性情、變化學生之氣質(zhì)、滋養(yǎng)學生之人生。通過誦讀中華經(jīng)典詩文,以此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首先,在全面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讓學生誦讀中華經(jīng)典詩文,讓他們接觸最有人文價值的作品,這對開啟他們的智慧、塑造他們完美的人格,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無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徑。其次,學習古詩文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F(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這種一脈相承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學習古詩文、了解古代漢語的基本常識,便于學生從源頭上把握現(xiàn)代漢語,提升語言理解和運用水平。古人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的文章體裁,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jīng)驗。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歷經(jīng)考驗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們遣詞造句的準確精妙、命題立意的豐富深邃令人贊嘆不已。另外,和現(xiàn)代文比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較短小,便于記誦。而記誦的結(jié)果是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辭、審美、思想等深入學習者的精髓。這樣,當他們提筆寫作時,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向這些佳作借詞、借意、借鏡、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達效果。因而,多讀多背一些古詩文佳作,對提升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讀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養(yǎng)品味。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兒,踢幾腳球,塞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痹炔灰詾橐獾囊徊菀荒?、一舉一動,全都賦予了生氣,仿佛那和諧的畫面就出現(xiàn)在眼前。這盎然的詩意怎么可能不讓人感受到美呢?我們千萬不要在朗讀上吝嗇時間。因為隨著朗讀的不斷進行,學生對美的感受會更加細膩,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疇滲透。當感性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時,茅塞頓開的時候也就到了。學生會在不知不覺間獲得文學鑒賞的能力。比如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人通過精煉明白的語言,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非常美麗的意境。前兩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進入詩人視野的萬里河山,后兩句即景生情,把學生領入更廣闊的視野。但我們更深一層考慮就會領悟到它說出的另一番道理,諸如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懷,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人往高處走的人生暗示。
朗讀是培養(yǎng)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讀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應再過分注重語文教育的技術性和工具性,而要順應中國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增加閱讀教學,培養(yǎng)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中一種意韻的東西,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收稿日期: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