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慧
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zhí)教蘇教版第十二冊教材《灰椋鳥》時,課堂充滿情智,詩意流淌。
一、孫雙金老師課堂教學技巧
(一)復習導入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灰椋鳥》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課文第一段講了什么?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回答。
(二)設疑導讀“歸林時的情景”
1. 當我們隨作者一起迎來灰椋鳥的歸來時,此時你在想什么?自主想一想,然后指名提出問題。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的4小節(jié),用投影出示學習要求:
A:讀一讀,劃出你喜歡的句子,想一想為什么喜歡它?
B:小組內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小組成員認真聽,并評價他讀說得如何,作適當補充。
C:全班交流,讀一讀喜歡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指名說,其余同學評價補充。
再現情境,啟發(fā)想象,多媒體播放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浩浩蕩蕩),用詞或句說說你看到的,可以是自創(chuàng)的也可以是書上的。指名說,其余同學評價、補充。
作者在描述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時,還加進了自己的聯(lián)想,指名讀一讀。想一想,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鳥,你會怎樣“傾訴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會怎樣“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呢?獨立思考后,集體交流。
3. 感情朗讀,引導誦記。通過指名聲情并茂的朗讀,再從整體把握全段。按看到的、聽到的,小群活動、大部隊運動的線索,引導背誦。
(三)學習“歸林后”的情景
自主思考——小組交流——集體匯報——感情朗讀。看多媒體課件,說說由“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聯(lián)想到了哪些詞句。此情此景,會讓作者情不自禁地歡呼些什么?
(四)合作表演,在創(chuàng)造性表述中內化課文主要內容
1. 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灰椋鳥的一些資料,拿出來交流一下。(學生口頭交流)
2. 教師播放灰椋鳥歸林時壯觀而熱烈的場面,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熟悉的程度和喜歡的內容,小組自由結合,組成小小解說團,給多媒體畫面配音,看誰是最優(yōu)秀的解說員?
(五)灰椋鳥為什么會有如此和諧的天堂一樣的樂園呢?讀一讀課文最后一節(jié),想一想,說一說
聯(lián)系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拓展:作者就是一個獻身事業(yè)的大自然的保護者。播放多媒體課件《一個真實的故事》,介紹本文作者徐秀娟為尋找一只走失的丹頂鶴而不幸犧牲的故事。
作為小學生,此時你得到怎樣的啟示呢?小組討論、交流后在全班說說。
寫一寫:設計一條保護鳥類的公益廣告,并作交流,看誰是最優(yōu)秀的廣告設計師。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學習方式。”本課在教學設計中,確立了正確的學生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教師引領并參與學生的朗讀、感悟、積累等語文實踐活動,充分生成教材,努力拓展課堂,有效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二、給我們的啟示
(一)尊重主體,激發(fā)興趣
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學到知識”。“教育是兒童的教育,課程是兒童的課程”。設計中要尊重兒童獨特的生活體驗,積極引導兒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劃下來并讀一讀”、“根據自己喜歡的內容,自由結合成解說小組”、說圖畫情景時“可以是書上的語句,也可以是自創(chuàng)的詞或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創(chuàng)造的活力就會不可遏止地在學生身上涌動,課堂上就會形成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融合、學會欣賞,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轉化,產生思維的撞擊、情感的交流和知識共享的增值效應。
(二)啟發(fā)想象,引導創(chuàng)新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喚起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與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無上的秘方?!北驹O計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大膽而有效的想象,并啟發(fā)其進行了富于創(chuàng)意的思考與語文實踐。
A:想象灰椋鳥在歸林時會怎樣“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怎樣訴說一天的見聞和收獲?
B:由“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你聯(lián)想到了怎樣的事物、怎樣的情景、怎樣的詞句?
C:設計一條公益廣告,宣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如此種種,學生的思緒得到了放飛,創(chuàng)新的學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培養(yǎng),有效拓展了語文學習的課堂。
(三)改變學法,注重實踐
學習活動中,應始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能通過“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議一議”、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體評議的時間,接觸文本前說說想知道的問題,用學習第四小節(jié)的方法學習第五節(jié),主動進行朗讀評價,積極進行想象,自主寫作公益廣告并交流等等。由于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因而學生都能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真正體現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意旨。
(四)搜集信息,開放課堂
教學中,教者一方面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榜樣,把從網上下載的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多媒體課件播放給學生們欣賞,拓展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以能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關于灰椋鳥生活習性的資料,并進行交流共享,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信息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文以載道,引領審美
“文以載道”,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課在教學中,教者除了引導學生品讀欣賞文章中優(yōu)美的詞句、迷人的勝境,還通過讀句子與作者情感的交融與共鳴,看《一個真實的故事》觸摸作者為保護環(huán)境不惜獻出年輕生命的靈魂,如春風輕撫兒童幼小的心靈,喚起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共生”情愫,春風化雨般地讓學生受到了美學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