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論社會存在詮釋原則的特點與限度性

2009-08-12 04:58曾凡躍
學術論壇 2009年6期
關鍵詞:詮釋限度實踐

[摘要]社會存在理論是馬克思歷史觀的重要理論,社會存在詮釋原則是馬克思審思詮釋人類世界的重要視角和原則。但是,實踐是比社會存在更為深刻、更為根本的范疇,社會存在的生成和本質歸根到底都應當在實踐中才能加以闡釋。社會存在對人類世界的詮釋是有限度的,社會存在難以或難以獨自對人類世界的基本存在與普遍關系作出根本和最深層次的詮釋。

[關鍵詞]社會存在;實踐;詮釋;限度

[作者簡介]曾凡躍,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哲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重慶400031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9)06-0001-05

一、社會存在詮釋原則及其特點

馬克思的歷史觀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和詮釋對象的理論,社會存在即是一種現(xiàn)實性存在,又是馬克思詮釋歷史的重要視角和向度。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詮釋原則的特點是:

社會存在詮釋是對人類歷史的基礎性詮釋。在馬克思哲學中,社會存在雖然在本質上不是實體性的,但無疑地是具有現(xiàn)實構成性的存在。馬克思曾從多方面闡發(fā)了社會存在構成為歷史的現(xiàn)實前提和基礎的思想。第一,納入了物質生產活動之中的自然存在成為現(xiàn)實生產和自然條件即轉化為“社會的存在”,而這樣的“社會的存在”就構成活動的前提。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贝恕吧鐣拇嬖凇薄霸谶@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第二,在更為普遍的意義上,社會存在構成為整個人的活動和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認為,歷史并不是作為“產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在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xiàn)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遇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都絲毫也不能因此而有所削弱?!坝纱丝梢?,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來考察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

在馬克思社會存在理論研究中,我們首先應當弄清楚社會存在范疇及其理論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其實,馬克思提出社會存在范疇的初衷并不是要把社會存在置于其哲學本體論的地位,而是要賦予社會存在一種現(xiàn)實性和客觀性,并把復雜的社會生活和人類活動置于此基礎之上加以說明。盡管人們可以從屬人性、實踐性、生成性、關系性等方面理解社會存在,但是,并不能因為社會存在性質和理解的多樣性而可以否定或改變社會存在具有的現(xiàn)實客觀的性質以及作為社會生活的基礎的地位。

社會存在詮釋是立足于社會存在的客觀性、結構性基礎而闡發(fā)的對于社會生活的決定論思想。

首先,社會存在對于社會意識的決定性。馬克思總是從社會存在和物質實踐出發(fā)來“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更是提出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著名論斷。應當看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史觀十分重要的觀點,我們不能因為強調歷史觀的實踐性而將這一觀點視之為機械論和舊唯物論。那么,我們怎么能斷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就只是指物質決定論呢?馬克思理解的存在實際上就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物的存在。而且,即使是把社會存在理解為物的存在,也是必要的。社會存在在本質上不是物,但無疑地具有物的關系和性質。社會存在不能以“非物”的形式而存在和被理解。如前所述,馬克思把生產力、資金、環(huán)境等社會存在視為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因此,“物性”或客觀存在性是社會存在的重要特征,也是馬克思社會存在觀的基本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當我們真正觀察和思考的時候,我們永遠也不能脫離唯物主義?!?/p>

其次,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及其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決定性。在馬克思提供的社會歷史圖景中,社會存在同時是以結構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并參與對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的決定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明唯物史觀的經典思想時認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等社會存在構成為社會的現(xiàn)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才矗立起社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正是在深刻描繪了社會有機體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結構圖式,奠定了社會存在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基礎結構之后,才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等觀點,并以此進一步詮釋了復雜的社會有機體的上層建筑、觀念形態(tài)的生成及其變革。社會存在若不成結構,何以為現(xiàn)實的歷史的基礎?社會存在若不成結構,社會存在在社會圖式和社會歷史中的基礎性的地位就會被懸置,更遑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詮釋也是強調人類世界的一切存在和關系都是具有社會性的詮釋原則。傳統(tǒng)社會存在觀把社會存在物化為與自然存在并存的實體性存在,夸大了社會存在的實體性為社會存在的根本性質。殊不知,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觀不僅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存在,更是觀察、詮釋歷史和人類世界的一種視角。馬克思提出社會存在思想的旨意也在于,通過社會存在這個特定范疇而闡發(fā)和強調人類世界的一切存在和關系都是具有社會性的存在和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存在即是社會性的存在。一切存在在其本質上都是社會性的存在。

第一,在馬克思看來,賦予人類世界的一切存在和關系以社會性,即是其存在的前提,又是能夠被合理理解的內在要求,因而,馬克思社會存在視野中的人類世界才是“社會的”、現(xiàn)實的人類世界。第二,對于人的存在,針對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某種先在的自然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三,實踐在社會生活中據(jù)有的本質性地位卻不能離開社會性而理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對象性活動“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梢姡瑢ο笮缘膶嵺`活動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存在。第四,馬克思的社會存在理論還具有說明商品的社會本質的意蘊。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存在范疇常用于對商品二重性的分析。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存在”,價值則是可以“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脫離的社會存在形式”,并認為這就是“商品的社會關系”、“經濟上的質”。依馬克思的觀點,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實體、源泉、內容和本質,它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

之間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價值又是商品的社會存在,因而,商品的社會存在的本質是社會關系。

社會存在理論及其詮釋原則的確立,是馬克思歷史觀變革的重要條件和標志,也是馬克思的歷史觀與舊哲學歷史觀的原則區(qū)別。第一,舊唯物論把世界的存在僅僅歸結為自然存在而忽視了社會存在。針對近代德國哲學把自然界理解為感性表象的總和(康德),或是“自我活動”的產物(費希特),或在理念的異化物(黑格爾),費爾巴哈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針鋒相對地指出:“哲學是關于真實的、整個的現(xiàn)實世界的科學,而現(xiàn)實的總和就是自然(普遍意義的自然)?!薄靶抡軐W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睂Υ耍R克思說:“費爾巴哈把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xiàn)實的人,從而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钡?,費爾巴哈所理解的“現(xiàn)實世界”僅僅是自然界,社會存在在費爾巴哈的哲學視野之外。又由于費爾巴哈只是將對象理解為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理解為感性的活動,因而,“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它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絕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第二,唯心論哲學把世界和人類歷史本質上或歸結為理念的活動(柏拉圖),或歸結為絕對觀念的自我生成、自我演進、自在自為的過程(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則把世界和人類歷史歸結為“自我意識”,馬克思則認為:“德國哲學是從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只有立足于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才能超越各種理念哲學和思辨哲學,真正確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實現(xiàn)馬克思歷史哲學的變革。

二、社會存在詮釋的限度性

社會存在理論是馬克思詮釋歷史的重要維度,但它是有限度性的詮釋。

首先,社會存在對于人類歷史的詮釋不是本質性詮釋。如果說馬克思賦予了社會存在在社會歷史中現(xiàn)實基礎的地位,那么,馬克思則賦予了實踐在人類世界中本質和根據(jù)的地位。在馬克思看來,只有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特征的人類實踐才具有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的品格。正是立足于實踐之維。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社會關系、存在等人類世界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和關系給予了實踐性本質的解答。什么是社會?馬克思在1846年12月致安年科夫的信中說:“社會一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社會關系也不是作為給定的、現(xiàn)成的結構強加于人的生存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物質關系不過是人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借以實現(xiàn)的必然形式。什么是歷史呢?歷史不過是體現(xiàn)人的有目的的活動而已,“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概言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對于人類世界的基本存在、關系和問題,只有實踐而不是社會存在才能作出最終的和本質性的詮釋。

其次,社會存在對于人類歷史的詮釋不是存在論的詮釋。社會歷史的存在論詮釋的重要特點是,提供人類世界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前提、普遍關系、終結原因并對之加以最終說明。顯然,在馬克思的歷史哲學中,馬克思并未賦予社會存在以這樣的使命。如前所述,馬克思創(chuàng)立社會存在理論原初和本真的意圖在于,將復雜的社會有機體置于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前提和基礎上加以說明。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fā)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霧中”。而在“塵世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中”“對象、現(xiàn)實、感性”是在“感性的人的活動”中生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梢?,只有實踐才提供了屬人世界一切存在和關系生成、演進的根源和根本依據(jù),只有實踐才具有存在論的品格,具有對于社會歷史的存在論詮釋的特質。

再次,社會存在的決定論詮釋是實踐決定論前提下的詮釋。如前所述,社會存在自身在社會生活中據(jù)有基礎性地位而使社會存在詮釋歷史具有決定論的特點,但是,第一,社會存在的決定論及其詮釋應當置于實踐的基礎上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根據(jù)前面的分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并不是僅僅由社會存在自身就能加以說明和決定的。在社會意識形成的根本機制和根源上,馬克思認為是實踐決定社會意識。因而,馬克思在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同時,又十分強調從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中闡釋社會意識的根源和形成機制,他說:“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xiàn)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形成?!倍?,由于社會存在最終只能由實踐加以闡釋(本文將在后面分析),因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實質上是實踐對于社會意識的決定論。換言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在有限的條件和范圍內才是可能的。離開實踐之基談論此觀點只能是抽象的假設。第二,筆者認為,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實質和核心是實踐決定論。馬克思的實踐決定論思想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但是,由于社會生活的一切存在和關系、規(guī)律和本質都存在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由于馬克思極為重視其歷史哲學,因此,馬克思的實踐決定論最為重要的部分是關于歷史觀的實踐決定論。我們應當區(qū)別馬克思歷史觀的決定論和歷史觀的實踐決定論。顯然,不是任何一種歷史的決定論,而是只有歷史觀的實踐決定論才是馬克思歷史決定論的實質與核心。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踐決定論表現(xiàn)為實踐決定社會意識,決定社會關系,決定人及其本質,決定社會生活的本質,決定社會存在,等等。但是,在歷史唯物主義決定論的傳統(tǒng)理解中,由于實踐的觀點的根本缺失,因而片面強調一種社會歷史的純客觀的、物質的決定論,片面強調離開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規(guī)律決定論和社會存在決定論。對此。筆者擬另撰文加以探討。

以上可見,社會存在是有限度的詮釋原則,它難以或難以獨自對人類世界的普遍本質、根本問題以及人類世界發(fā)展的原動因和動力作出最終和最深層次的解答。只有實踐才具有這樣的詮釋力,只有實踐才能作出最為普遍和最終的解答。實踐是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同樣,實踐的詮釋是比社會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社會歷史詮釋原則。實踐的視界才是馬克思詮釋人類世界一切存在和關系的根本維度。

之所以如此理解,是由實踐與社會存在在人類世界和馬克思歷史哲學中的不同性質、地位及其關系所決定的。如前所述,社會存在只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性存在,只有實踐才是社會生活中根本性、始源性的存在,只有實踐才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根據(jù),由此決定了社會存在并不具有對于人類世界根本的和最終的詮釋力。要看到,社會存在在社會歷史中基礎的性質和地位,既提供了社會存在詮釋歷史的可能,也合理地規(guī)定了社會存在詮釋歷史的邊

界和限度。

在馬克思的歷史哲學中,社會實踐是比社會存在更深層次的思想和范疇。盧卡奇曾認為,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理性在其本體論上的萬能性依然是哲學問題的核心,“在這里,對自然和社會的存在和生成來說,理性是最高的原則”。而“在馬克思那里,勞動到處都處于中心范疇,在勞動中所有其他規(guī)定都已經概括地表現(xiàn)出來”。毫無疑問,馬克思哲學及其歷史觀的最高詮釋原則是實踐原則。如果說在人類世界中社會存在是歷史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根據(jù),那么,在馬克思的歷史哲學中,實踐哲學才是馬克思哲學體系的“第一哲學”。社會存在觀不是馬克思歷史觀首要的觀點,不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根本標志,從而不構成為馬克思詮釋人類世界的根本視界。從馬克思哲學的使命看,只有實踐才能承擔“改變世界”的使命,只有實踐才是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由此決定了只有實踐而不是社會存在才能達到對世界的根本詮釋。

進一步看,社會存在自身只能由實踐才能加以說明。其一,從實踐發(fā)生學意義的根據(jù)看,社會存在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有的“原生性”存在,不是社會歷史的自生性、本原性存在,而是實踐活動創(chuàng)生的存在系列。人化自然、人的社會存在等社會存在諸形態(tài)的生成都根源于實踐活動之中。如果說在實踐活動中自然存在變成了勞動的現(xiàn)實性和作品,那么,社會存在在實踐活動中也成為了人的現(xiàn)實性和作品。其二,在馬克思看來,既然實踐是創(chuàng)生人類世界一切存在和關系之源,那么,人類世界一切存在和關系的性質和特點都應當從人類實踐中尋找。盧卡奇也曾合理地認為,“社會存在的形成過程,它對自己基礎的超越以及獲得獨立的過程,都是以勞動,就是說,都是以不斷實現(xiàn)目的論設定為基礎,我們才能合理地談論社會存在”。社會存在無疑是具有客觀性、社會性的存在,但是,社會存在的客觀性不是先在于實踐的某種性質,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性、社會性都是由實踐賦予的。社會存在存在之可能依據(jù)不是因為它是物的存在。也不是因為它的社會性、生成性而賦予其存在,根本的是實踐賦予其存在及其性質。從作為最重要的社會存在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實踐本質看,生產力不是物的集合,而是直接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生產關系不過是由自主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個人自主活動的條件”和“自主活動的形式”。其三,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存在的范疇并不是要在實踐之外創(chuàng)設一個異于實踐、否定實踐的存在,而是要通過社會存在及其實踐性把握而通達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實踐性本質的把握。如果說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看社會存在還具有“物”的性質,而當馬克思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時,則完全是一個實踐性的解答。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存在外在于甚至異于實踐而存在的可能。社會存在,不僅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且一定意義上就是社會實踐本身。馬克思理解的存在,或社會存在,本質上是指社會實踐,存在的本質即是實踐。

總之,社會存在源于人類實踐,依存于實踐,內在于實踐。因此,社會存在對于人類世界詮釋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社會存在詮釋原則在馬克思歷史詮釋學中的性質、地位歸根到底取決于實踐所賦予的前提和實踐所提供的詮釋,取決于實踐對于社會存在的規(guī)定。

筆者注意到,在社會存在理論的研究中,近年來,受盧卡奇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影響,國內學術界有的學者提出了社會存在論的觀點。社會存在論,試圖賦予社會存在以存在論的性質和詮釋力,竭力提升社會存在在馬克思歷史觀中的地位,但是,第一,社會存在論難以說明實踐之外的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存在及其根據(jù)。如果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無,同樣,離開了實踐的社會存在也是“無”。離開人類實踐,社會存在既不能構成為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也不能說明社會存在何以決定社會意識。在馬克思實踐哲學中,實踐之外的社會存在只能是一個預設。第二,社會存在論難以說明具有的存在論地位。社會存在要具有存在論的性質,就應當成為歷史的本質和根據(jù)。但是,社會存在只是人類世界的前提和基礎,不是如同實踐那樣據(jù)有歷史的“發(fā)源地”和“第一推動力”的地位。社會存在論無法確立社會存在在人類世界中根本性、始源性的地位,也就無法確立社會存在具有存在論的性質和地位。第三,必須指出,在社會存在的研究中,馬克思與盧卡奇以及國內社會存在論論者有著重大差異:馬克思是立足于實踐哲學的前提談論社會存在,認為實踐性原則是詮釋社會存在的前提和關鍵。盧卡奇也十分重視實踐,但是,實踐觀至多不過是支撐他的社會存在本體論體系的一個中心范疇或支架。國內有的學者主張的社會存在論雖然也承認應當從實踐出發(fā)才能達到對社會存在的把握,但實踐僅僅是,或者至多是達到社會存在論的途徑。社會存在論的主要問題正在于,未加限定地抬高社會存在觀在馬克思哲學及其哲學革命中的地位,從而在事實上偏離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點和中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2.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11]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青山

猜你喜歡
詮釋限度實踐
How to Get Slim?
指責也該有限度
當代纖維藝術材料語言發(fā)展研究
論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yè)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xié)同實施高職專業(yè)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話說“出差”
长子县| 青铜峡市| 乌兰察布市| 厦门市| 双辽市| 板桥市| 淳安县| 涿鹿县| 灵宝市| 德钦县| 台东县| 托克托县| 长兴县| 新干县| 汨罗市| 年辖:市辖区| 莱西市| 屏东县| 宁武县| 育儿| 水富县| 丰城市| 广西| 鱼台县| 康保县| 富宁县| 广东省| 德惠市| 灵武市| 海南省| 康保县| 郸城县| 海淀区| 泊头市| 都昌县| 武隆县| 旬阳县| 布尔津县| 闻喜县| 四子王旗|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