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榕
2010年上海世博將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現代化大城市的風貌。作為一名上海人,在關注迎世博的進展時,也定會由衷地感到自豪。因此,我確立《暢想世博》為主題的作文探究導學課。以由“知世博史—悟世博情—想世博景—做世博人—寫世博文”為主線,引導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中自主選擇資源,運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開展交流、協作、表述等活動,提高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寫作能力、信息運用能力及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生通過五年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并掌握了一些寫作方法與技巧,能用清晰、通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學生還都掌握了利用網絡收集與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地進行文字輸入。雖然學生通過電視、報紙已了解了世博的一些概況,但由此暢想世博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開發(fā)網絡資源,設計和編制了有關世博的資源庫,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世博,從而激發(fā)寫作靈感。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世博的知識,學會對所觀察到的圖片、文字、音像進行描述和發(fā)表看法。
過程與方法:運用網絡資源自主探究,開展交流、協作、表述等活動,提高交流能力、寫作能力和信息活用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世博的探究活動,激發(fā)身為上海人的自豪感。
二、教學準備
網絡環(huán)境:校園網、人手一機的網絡教室。
網絡資源:教師收集有關世博的資源,自編為本課主要教材。其中包括:世博宣傳畫的介紹與圖片、世博會徽的介紹、上海人民迎世博的活動概況、上海人民文明素質的概況以及世博主會場的規(guī)劃圖等。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教師指導學生在網絡中瀏覽世博的宣傳畫、浦東世博主會場的規(guī)劃圖、上海人民迎世博的歡迎場面等圖片。學生被這組生動、具體、形象的畫面所吸引,學習興趣備增,迸發(fā)了進一步了解學習的欲望。
設計意圖:揭示學習主題,讓學生了解本課要在網絡環(huán)境中暢想世博。
2.網絡瀏覽了解世博
教師向學生提問:想了解世博的哪些情況?學生眾說紛紜:有的想了解世博宣傳畫中小男孩的一些情況,有的想知道世博主會場的建設近況,有的想了解世博會徽的含義……
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有關世博的網絡資源庫中尋找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學生興趣盎然地在網絡環(huán)境中自主搜索信息。當他們獲得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時,欣喜不已。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談談此時自己的心情。
3.運用資源暢想世博
世博的信息令學生振奮、世博的進展令學生盼望。教師誘導學生想象:到2010年,你們將多大了?那時的你將怎樣投身到世博的活動中?設想一下,屆時上海浦東世博的會場附近又會變成怎樣的一幅景象?怎樣動員全上海人民都來做個可愛的上海人?
教師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與強烈的反響,都想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這時,教師趁熱打鐵,要求學生各自去網絡中查看寫作要領,分為四段內容完成寫作。
《期盼》內容:我在車站看著世博的宣傳畫《期盼》,我聯想翩翩。只見畫中的男孩……
浦東展望:我在網上看到上海世博會場的規(guī)劃圖,我知道浦東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望著規(guī)劃圖,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新浦東……
2010年的我:到了2010年,我將是一個風華正茂的中學生,到那時……
市民的素質:2010年已漸漸向我們靠攏,可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在明確寫作主題后,學生自己選擇其中一段內容,傾吐自己的感受。
4.網絡交互想象創(chuàng)作
當學生完成一段寫作后,有種想與別人交流的愿望。于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就具體的學習內容開展多向交流。學生在組內找一個與自己寫作內容不同的伙伴,把兩段內容組合成一篇文章。在組合的過程中,他們自行解決過渡銜接等問題。
學生在交互平臺上獲得了伙伴給予的信息,使自己的表述更充實,寫作積極性再一次被激發(fā)。他們在課后對文章進行再次組合,一篇篇佳作醞釀而生。現舉其中一例。
世博暢想(節(jié)選)
……到了那時,我將是一個風華正茂的中學生,成為一名中學生志愿者。我會接送來自各國的國外友人,用英語對那些國外友人說說我們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講講最近又建起了什么新的建筑。突然,一位金發(fā)碧眼的國外友人向我走來:“Hello,please tell me where is the toilet?”“OK,please follow me.”我用英語流利地回答。剛把那位國外友人送走,我又接待了另一批客人,忙得不亦樂乎。
我想讓外國朋友通過與我們志愿者的親密交談,更詳細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國。我希望他們回國后向他們國家的人民宣傳上海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讓世界各國的人民了解現在的上?!?/p>
四、教學反思
1.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
信息技術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tài),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作文教學中,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視聽的直接感受。網上信息圖文并茂、情景交融,能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有了興趣,學生就產生了寫作的欲望,才能用心寫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學生通過視聽感受,進行資料選讀,在瀏覽、摘編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信息,加深了對世博的認識。這些收獲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從而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欲望。
2.信息技術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
學生既是知識的自主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教師則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的學習情境,提供必要的資源,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啟迪他們迸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火花。例如,學生通過瀏覽世博會場的規(guī)劃圖,激起了想象的漣漪,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綠色的世博、文明的世博、科技的世博……他們以暢想世博為主題,寫出了一段段優(yōu)美的文字。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信息技術喚醒師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提高的過程。要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教師首先要有創(chuàng)新。因此,在這堂課中,教師對學習材料的設計打破了課堂中心的限制,主要體現在課前指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收集信息。書籍、影視是傳統(tǒng)的信息來源,而網絡中有著極其豐富的資源,利用它來獲取資料,方便快捷,且能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這種網絡環(huán)境下的開放式自主學習模式,將成為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喚醒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靈感。
(作者單位:上海普陀區(qū)朝春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