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亮
【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言語交際能力的基礎。因此,應該把“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增強對字、詞、句到篇的理解,讓他們在閱讀中不斷豐富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達到應有的目的。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閱讀 想象
語文教學應包括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兩大任務。而想象是創(chuàng)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所以說,想象構(gòu)成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
閱讀教學中,可以嘗試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身臨其境
語文教材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chuàng)造,那么出現(xiàn)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生動的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屏治榈略凇端囆g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鑒賞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長沙》上闋的景物描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我們需要由景入情,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邊聽朗讀帶邊想象: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畫;近觀江水,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shù)船只爭相行駛;仰視長空,雄鷹展翅高飛;俯察水底,魚兒輕快暢游。好一幅美妙的湘江秋景圖!不得不讓人發(fā)出感慨:萬類霜天競自由。至此,將我們的情感融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之中,體會到景物宏大壯闊、生機勃勃的特點,進而體會到作者寬廣的胸襟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架橋鋪路,感悟內(nèi)涵
課文的作者與學生相比,他們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等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這中間的距離有時簡直難以逾越。教學中,需要運用想象在這中間架橋鋪路,讓學生走近作者,與課文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nèi)涵上的感悟。
《荷花淀》中第二段描寫:“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shù)?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shù)的船只,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這一段文字介紹了白洋淀的蘆葦席,似乎與一、三段關于月夜水生嫂的描寫毫無關系,但作者不會在這里寫沒有意義的語段,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只有架橋牽引,我問學生:一、三兩段的內(nèi)容集中描寫了什么?第二段又描寫了什么?這樣的三段文字放在一起有何作用?學生會說一、三段描寫了優(yōu)美的自然景物,第二段描寫了豐富的物產(chǎn),放在一起是為了烘托人物美,只有在這樣景色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才能孕育出這樣勤勞勇敢的人民。到此還不夠深入,再想,如果有人破壞這份美好,怎么辦?堅決回擊。為下文水生等人抗日甚至農(nóng)村青年婦女也參加抗日做了鋪墊。這種描寫筆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如果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shù)狞c撥,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難以發(fā)現(xiàn)。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對著面帶慍怒的老頭公然做賊,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搖大擺地走入竹林。讀到這里,如果不細想,不想象,就會感到杜甫真會幽默,描寫出這么好笑有趣的場面。若發(fā)問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這說明什么?”學生馬上想到“貧困”;再一點撥,想到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天下貧困的整個局面。這些群童正是因為家境貧困,才會“當面為盜賊”,抱走那些今天視作垃圾的茅草。學生因此而悟到這些正是結(jié)尾的伏筆,進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達“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最終為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感動。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闭Z文教材固然是經(jīng)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彼?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jù)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jīng)過想象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zhì)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邊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fā)生在講究禮節(jié)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lián)想到古人的禮節(jié),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fā)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妙詞?!笔裁唇小敖庾x”?“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當然,由于生活經(jīng)歷、認知水平、體驗角度、欣賞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由于讀得真切,心有所思,這時他們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沖動,他們渴望自己的感悟體驗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們也想聽到別人的真知灼見。這時,教師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學習小組內(nèi)交流、全班交流)及時間?!八麄?nèi)刖叭刖车乩首x,他們?nèi)肭槿肜淼亟庹f,他們學會了聆聽,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他們不斷地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通過這種合作與溝通,他們看到了文本的多側(cè)面,思考的多途徑,從而對知識與方法產(chǎn)生新的洞察與領悟?!蓖瑫r,通過品讀和交流,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文學作品蘊藏著的靈性與思想,感受那充滿魅力、充滿人性的語言美,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從而產(chǎn)生巨大的人文價值,并內(nèi)化為一個人的情感。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
參考文獻:
[1]科林伍德.藝術原理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
[3]S·阿瑞提.創(chuàng)造的秘密
(責編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