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要:在物理教學中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親近生活、親近社會的平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該文主要論述了如何在初中物理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進行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物理教學;創(chuàng)造思維;探索
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為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筆者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親近生活、親近社會的平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進行初步的探索。
物理教學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并對活動中的某個問題進行研究,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各種能力,并鼓勵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新問題,學習新知識,探究新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物理學科課程不是以講授系統(tǒng)的物理知識為主要任務,而是以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親身體驗并從實踐中感悟、探究為主,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或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多樣的情境,激勵學生的獨立思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1.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失時機激勵他們,比如:在牛頓第一律第一定律的探究學習中,可以告訴學生: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由于對事物的現象觀察不夠全面,沒有揭示問題的本質,從而得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結論。
但因為他是當時的權威,致使這個錯誤的觀點,一直被人們沿用了2000多年,束縛了科學的發(fā)展,直到2000年后,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產生了疑問,并大膽地提出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假設,并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從而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可以通過這個來教育學生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迷信權威,敢于堅持真理。
2.接受不同建議,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一切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比如,在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播放“馬德堡半球實驗”的聲像資料,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求知的欲望,也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兩個內徑相差不大的試管,中間放些水,然后手拿試管,使其口朝下,會看到在水不斷下落的過程中,內徑小的會不斷上升。物理課程是一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礎課程。
物理教育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搖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學生是物理教學的首要任務。物理教學中的觀察和實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學生一種具體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維。
物理學科的內容較親近生活、親近社會、親近學生的實際,為學生研究物理問題提供了條件。實踐活動給中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材料,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概念、認識規(guī)律奠定了基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深化、靈活運用知識,了解自然科學的社會意義。
數學是表達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最簡潔,最準確的語言,用數學公式和圖像表達物理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物理學中的等效法,近似法、類比法、作圖法、外推法、歸納法、演繹法以及物理模型、理想實驗等都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
物理教學活動的實踐形式:可以是全班選擇同一個題目進行研究,例如,研究“杯中水位高低與音調的關系”的活動等,也可以是由教師創(chuàng)設幾個不同的課題后由學生自主選定研究的課題等方式進行全班并進式的研究多個問題的研究活動。
在此應注意選擇研究的題目不易過大,應使學生易于操作,針對性較強。
可以以小組(最好倆人一組)活動的分散方式進行。例如,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這樣較機動靈活;也可以以全班參與的形式進行,如參觀社會調查等,這樣可以較好地開展工作。可以采用長短社會、課上課下結合等方式,輪流穿插進行。為了減輕教師的負擔,可以培養(yǎng)一批積極性和活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教師工作。
另外,也可以巧用各種偶發(fā)事件,出奇制勝。初中學生的學習意志相對來講還比較薄弱,因此課堂上有些學生不免要開小差尤其。這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形象、風趣有吸引力的語言妥善處理。
比如:偶然的一堂課上,我正復習著動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忽然間從外面飛進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點的思考,頃刻間,教室炸開了鍋,立刻沸騰起來,“怎么辦”看著他們的神情,看著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動翅膀,我靈機一動,對著這些可愛的學生,以及這不速之客,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實驗,看看它在運動過程中,有什么能量轉化?還有那些物理知識?”“什么,老師,您?”正在詫異的同時,燕子終于找到了通路,飛向了外面的世界。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回顧著剛才眼睛所看到的“實驗”,爭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飛時,動能減少,勢能增加;在向下飛時,動能增加,勢能減少,它不停的煽動翅膀可能跟頻率有關,也可能與力的平衡有關……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意然想到了頻率與力的平衡,不管他們是否說得全面,我發(fā)現,他們的思維在拓展,他們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平衡,再如,上課的時候難免有時會遇到雷電交加的外界情景,這個時候,我對同學們說:你們知道雷電是怎么回事嗎?你們知道雷電發(fā)生處距離我們多遠嗎?你們知道雷電會帶來什么問題嗎?現在我們可以學習一下。
正是這樣及時調整了課堂的氣氛,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可見,情境的靈活應用會使教學充滿魅力。
學生對事物感興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應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應給學生一些寬松的,能發(fā)揮出個性特點的不同的要求,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挖掘出好的題材,使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真正得到鍛煉,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強民生.《中學物理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2]張德銹.《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與教學》,湖南師大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