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三十年間

2009-09-29 08:16錢中文
文學評論 2009年4期
關鍵詞:文論文學理論觀念

錢中文

內(nèi)容提要新中國建國已60年,自然地形成了前后兩個30年。前30年的文學理論中被批判的觀念不少,需要給以恰當評價是個迫切的工作。后30年初,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指導下,在西方文論的影響下,文學理論通過熱烈的爭論,大體解決了文學的身份與靈魂問題,隨后是多種文學觀念的大討論,初有建樹。90年代西方文化研究擴大了我國研究者的視野,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理論新形態(tài),則逐漸形成了理論界的共識,取得了重大成績。同時市場經(jīng)濟的轉軌及創(chuàng)作的滑坡,又引發(fā)了文學理論中人文精神的大討論。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學理論回答了文學與文學理論的消亡的問題,在吸收外國文學理論的長處中,更其加強了文學理論本土化的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生產(chǎn)點。文章認為,文學理論研究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的同時,無論是探討問題還是總結過去,要正確把握現(xiàn)代性與歷史性的關系,要重視理論原創(chuàng)精神,要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既要不斷借鑒,又要堅持立足本土,要使理論的建構貫穿科學性與入文精神。

人民共和國成立已60年了,60年又十分自然地劃為兩個30年。前30年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30年,后30年是改革開放、進行經(jīng)濟建設的30年。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經(jīng)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是一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引下,逐漸走進一個物質文明急劇發(fā)展、精神文明不斷需要提升的時代,這是我們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

我國文學理論在前30年間曾被當作階級斗爭的風雨表和工具而背棄自身學理,經(jīng)歷了十分艱難的過程。文學理論中偶有新鮮的思想出現(xiàn),都要被教條主義所扼殺。前30年間,文學理論并非一無所有。從現(xiàn)代的目光看,那些從50年代初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批判的文藝思想中,就不乏閃光的有價值的東西,需要我們給以實事求是地評說。

這后30年,文學理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力和學術發(fā)展的空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已成為我國文學理論界的共識?!坝兄袊厣漠敶膶W理論新形態(tài),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現(xiàn)代性的追求為動力,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充分立足于本土,在現(xiàn)代文論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地自我反思與批判,廣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資料中的有用成分,鑒別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種具有科學的和人文精神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形式復合多樣的形態(tài)?!?/p>

新時期的文學理論,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導下,在不同階段不斷提出新問題,討論新問題,進行理論的探索與建設,大體經(jīng)歷了幾個發(fā)展階段,這更是我們自己歷史地、完整地、親身經(jīng)歷過來的。

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89年之間,文學理論從撥亂反正走向獨立自主階段。此時文學理論中的各種錯誤思想特別是“文革”中的獨霸一時的錯誤文藝思想被提了出來,受到激烈的批判。同時中斷已久的外國文學理論如饑似渴地被大力介紹過來,促進了文學理論新形態(tài)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績。第二階段是從1990年到世紀末之間,不少人經(jīng)歷了幾年的冷靜反思,同時在文化市場形成中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許多消極因素,從而引發(fā)了人文精神討論與新理性精神的倡導,和在文化研究的輸入與大力影響下,努力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新形態(tài),出現(xiàn)了理論著作多樣化的實績。第三階段是新世紀開始至今,在全球化語境中,在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傳播、文學與文學理論的消亡聲中和“文化一體化”的討論中,我國文學理論加強了本土化也即中國特色的進一步的探討,繼續(xù)文學理論多樣化的建構。一些學者對30年不同階段的劃分不盡相同,但在觀點、內(nèi)容上比較一致。當然,也有對30年的估計不同而結論殊異,這也十分自然。這個總體過程的各個階段,各有聯(lián)系,相互交織,難以截然分開。它們的主要宗旨是,要使文學回歸自身,符合自身特征,發(fā)展多樣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發(fā)展文學理論的多樣化形態(tài)。

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決文學理論中的文學和政治關系問題,恢復文學與文學理論自身的身份,其次是恢復文學的靈魂也即恢復文學的人性與人道主義。這兩個問題涉及文學理論的全局。教條主義與極左思想剝奪了文學自己的獨立身份,使它失去了自身的靈魂,并且在文學理論中談人色變,迫使文學理論走到“文革”時期的絕路的地步。

文藝和政治關系早在上世紀初的中國文學理論中就已提出,到了“文革”年代,文藝完全被等同于政治,使文藝與文學理論走向了極端荒謬的境地。1978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觸動了文學與政治關系的這條主導神經(jīng),所以次年年初,就有文藝是“工具論”還是“反映論”、“文藝正名”說等,展開了對文藝從屬政治、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的質疑與批判。1980年初,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提出,今后“不繼續(xù)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jù)”。說文藝不從屬于政治,“這當然不是說文藝可以脫離政治。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之后提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則是發(fā)展的必然。后來這一問題爭論甚多,甚至有人宣稱文學和政治無關,走到了另一極端。其實作家寫作,可以不涉政治,不寫政治,但是創(chuàng)作實踐告訴我們,在中國大量作品往往既涉及寫作者的政治態(tài)度,又涉及被寫的內(nèi)容中的政治生活、政治成分,因為整個生活包括政治在內(nèi)都進入了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說文藝與政治無關就缺乏根據(jù)。有的作家作品中的政治、道德傾向很露,甚至是不健康的、很壞的傾向,可是要求評論只談談它的敘事策略,這也是強人所難。由于文藝與政治關系這一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它的理論上的解決,在我國只能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機制而得以緩解,后來有學者認為,這是“當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標志”是有道理的。

和文學與政治關系具有同等全局性的文學理論中的又一關鍵問題,則是文學中的人性與人道主義問題,它們關乎文學藝術的靈魂。新時期文學中最早發(fā)表的作品,描寫的是人性被嚴重扭曲的現(xiàn)象,那時最早的優(yōu)秀電影,表現(xiàn)的是由于社會運動導致人性的嚴重異化。文學呼吁人性、人的價值、人的尊嚴與人道主義,呼吁人的本性的復歸,揭示人與非人的界限。這一討論在文學理論、批評中是自動發(fā)起的,后來哲學方面的學者也不斷介入這一問題的討論。文學與人性、人道主義問題,特別是前者,自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就引起了爭論;40年代毛澤東在《講話》中對人性論進行了批判,認為現(xiàn)今人性只存在具體的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性或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性。50年代教條主義的流行,使得描寫人性問題成了創(chuàng)作禁區(qū)。鑒于文學作品對人的簡單化的描寫和庸俗化的理解,有的學者提出作家不能把人當作現(xiàn)成的工具來寫,而應當作活生生的人來寫,于是提出了“文學是人學”的主張。教條主義與極左思潮把人性觀念絕對化,給主張文學與人性有著密切關系的

學者、作家,戴上了資產(chǎn)階級人性論的帽子。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人性,而后導致“文革”中出現(xiàn)一批文學、戲劇怪胎絕非偶然。80年代初,在文學與政治關系討論的推動下,人性、人道主義的討論就提上了日程,實際上這是為文學招魂的討論。文學不通人性,不具人道主義品格,也就不成其為文學,人性、人道主義是文學的靈魂。這一討論使人們認識到人除了階級性,他還在自身的歷史交往、演化中,積累了共同的精神素質、心理、感情、審美意識等共同人性現(xiàn)象,它們是現(xiàn)實人的根本特征和現(xiàn)實關系的組成部分,因此“不存在文學能不能描寫共同人性的問題,而是如何認識和描寫的問題”。只是由于后來這一討論涉及政治異化,又一次出現(xiàn)了政治干預,就被迫停止了。

文學與政治、文學與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大討論,是使人重新認識自己的一次啟蒙,是恢復扭曲了的人,恢復人的本性,使其成為現(xiàn)實的真實的人,是文學思想的大解放,是使文學回歸自身的重大舉措。隨著上面兩個根本問題的被觸動與在相當程度上的清理,促使人的審美意識發(fā)生激變,文學自身原有的種種問題立即活躍起來。70年代末,有些學者就馬克思的藝術生產(chǎn)與物質生產(chǎn)的相互關系展開了論爭,同時文學和生活的關系、文學審美特征問題、形象思維問題、藝術真實和藝術理想、感情與思想的關系、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代主義的各種流派、兩結合問題、文學意象、境界論、文學典型問題、文藝心理學、文學創(chuàng)作的“向內(nèi)轉”、對認識論與反映論的激烈批判等等,都是當時的熱門話題,它們有如決堤之水,奔進流瀉,汪洋一片,引發(fā)了文學理論界前所未有的熱烈爭論。

但是這些眾多問題實際上都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就是這一時期不斷觸及的文學觀念的探討,即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文學回歸自身獲得獨立身份和恢復自己的靈魂過程之中,我們?nèi)绾沃匦聛砝斫馕膶W現(xiàn)象,探討文學的本質,調整原有的對文學的認識,建立具有現(xiàn)代性意識的文學觀念。文學觀念的更新,因為必然會影響對于其他問題的認識。70年代末,有的學者堅持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說,但不屬上層建筑,并就馬克思的藝術生產(chǎn)與物質生產(chǎn)相互關系發(fā)生爭論(1978~1980年);有的學者繼承過去的文學觀念,認為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接著下去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特殊性表現(xiàn)為文學的形象性,或是文學是用形象思維的,再下去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文學觀念通過新的“三段論法”連結而成?;蚴怯械鸟R列文論研究者從逆反心理出發(fā),認為既然文學意識形態(tài)學說過去造成了那么多的混亂,于是干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意識形態(tài)說;或是說馬克思從來沒有講過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在馬克思的著作里,從來沒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可見把文學看做意識形態(tài)是錯誤的,文學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80年代初開始,文藝心理學研究開始興起,這一問題的探索連綿不斷,中期達到高潮;同時也有學者從“精神分析”學說來探討文學本質問題,或是對這一問題進行批判;而這時英國女作家伍爾芙和我國學者的“向內(nèi)轉”說相當流行,而貫穿于整個80年代后期。80年代上半期,美國的“新批評”文學觀被介紹過來以后,那種認為文學不過是一種虛構,只與語言、意象、隱喻、象征、修辭、敘事等種種審美成分、因素有關,而排斥文學與社會、思想的聯(lián)系,使得“內(nèi)部研究”的風氣一時大為流行,“內(nèi)部研究”確實是需要的,給以必要的重視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這種“新批評”文學觀,以作品本體論代替了文學本體論,它強調了作品的內(nèi)在結構成分、因素的分析,而不見作品結構的種種因素與社會、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此我在80年代初就有評述。在文學觀念的討論中,有的作家、學者主張文學就是文學,或是文學什么也不是,和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無關,或是文學只是作家感情的表現(xiàn),文學是語言藝術,于是有的作家提出了無功利、無目的的“純文學”文學觀。而且“純文學”文學思想很快得到了一些年輕作家的響應,加之在當時頗為流行的法國“新小說”理論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一批專注于“敘事策略”的“先鋒小說”,持續(xù)了好幾年,直至到80年代末這種任意擺弄敘事策略,使讀者閱讀興味索然的小說難以為繼時才發(fā)生轉向。也有學者從三論即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出發(fā),討論文學本質現(xiàn)象。有的學者從文學的象征特征,提出了象征論文學理論。有的學者對“文學是人學”的原有觀念,進行了新的解釋。有的學者從文學主體論出發(fā),提出了主體論文學理論。除了上述多種理論觀點,還有一些學者強調了過去完全被忽視的文學審美特征,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同時提出了審美反映論,并把文學界定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等等。從上面情況看來,文學現(xiàn)象極為復雜,它自身呈現(xiàn)了多層次性,而每個層次都可以表現(xiàn)為自身的本質方面,因此文學本質觀念本身就具有多本質性。加上人們對文學的理解不盡相同,切入點各異,所以必然造成文學觀念的多樣性。其中理論上的多種導向,促成了這一時期的“審美主義”與“純文學”文學觀的形成。其實,從總體上說,這一時期各種文學觀念的提出,包括純文學觀在內(nèi),都是對過去文學從屬于政治的文學思想的反撥、批判與新的探索。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這一時期文學研究新方法的大力介紹,出現(xiàn)了介紹外國文學研究的方法論熱,而且連續(xù)了好幾年,為當時各種文學觀念的出現(xiàn)做了鋪墊。

但是從80年代不同層次的、多樣的文學觀念來看,較有影響的“文學是人學”說,認識論文學觀,和文學意識形態(tài)論相反的文學意識形態(tài)否定論,以為文學只是虛構,與社會生活真實無關的“純文學”論,只強調審美特征的“審美主義”文學理論,張揚文學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宇宙的主體論文學理論,以及審美反映論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文學觀。

“文學是人學”是針對教條主義把人當作描寫的工具而說的,文學應該描寫活生生的人,張揚了文學的人道主義,這一很有針對性的觀點,開了解放文學思想風氣之先,擴大了人們對文學的認識,使文學與真實的人結合起來,有力地批判了高大全、假大空這類虛假的文學主張,功莫大焉。主體性文學論是人性、人道主義討論的必然繼續(xù)與具體表述,與“文學是人學”也是相互呼應的。文學主體論認為過去主體在反映論中完全是消極被動因素,所以那是客體文學,是沒有主體的文學,現(xiàn)在要重建具有首創(chuàng)精神的創(chuàng)作主體,建立新的主體文學。糾正過去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主體的缺失,強調創(chuàng)作主體的創(chuàng)造地位與巨大功能,這是文學理論的一大進步,有的作家有感于此,后來說讀了闡釋文學主體論的文章,真有一種解放之感;同時這一觀念對于促進文學理論框架的反思,影響很大,這都是應該肯定的。而庸俗社會學派對此理論至今仍然耿耿于懷,予以貶低。自然,論述文學主體論的文章,理論自身有許多缺陷:首先它自稱是一種政治批判,批判的對象是反映論,并且它不顧反映論的應有之義,沒有弄清反映論的原義,卻對被長期庸俗化了反映論再度庸俗化

地大加撻伐,從而使得對反映論的批判變成雙重庸俗化的批判;其次,把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不分青紅皂白地當成一種僵死的反映的代表,這自然與大量創(chuàng)作實踐不符,在理論上缺乏必要的知識支撐。再次,它把作者主體實際建立在浪漫的想象之上,把主體變成不受客體任何約束、無所不能的主體了。關于馬克思的藝術生產(chǎn)的研究,80年代影響不大,或者說沒有什么影響,主要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一般認為資本主義與藝術生產(chǎn)是敵對的而未顧及其復雜性。但是進入90年代,當我國轉入市場經(jīng)濟軌道之后,這一問題就顯得復雜化了,特別是文化產(chǎn)業(yè)的興起與實施,與藝術生產(chǎn)的關系如何協(xié)調,物質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藝術生產(chǎn)與商品生產(chǎn)以及各種生產(chǎn)目的之間的相互關系,成了不斷爭論的問題。這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雖有不少理論著作、經(jīng)驗可供借鑒,但畢竟語境不同。整體來說,由于思想準備的不足,這一問題尚待進一步通過文化建設與藝術實踐給以充實與提高。

至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說,早在80年代初就有一些學者提出來了。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提出,是有歷史原因與歷史過程的。一些學者針對過去文學理論忽視文學審美特性的弊端,提出了文學審美特征論,擊中了舊有的文學理論的簡單化特點,所以沖擊力很大,這對于進一步探討文學本質特征是完全必要的。同時持有類似觀點的這些學者,幾乎參與了當時發(fā)生的各種理論問題的批判與討論,如文學和政治的關系、形象思維、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討論。他們肯定了文學作品對于人性與共同人性描寫的多種形態(tài);揭示了認為文學只描寫感情與思想無關的偏頗,強調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的相互關系,并在藝術創(chuàng)作心理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出版了心理美學叢書。他們針對否定現(xiàn)實主義的傾向,展現(xiàn)了作為創(chuàng)作原則的現(xiàn)實主義是不斷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同時肯定了現(xiàn)代主義的創(chuàng)新特征,但不同意一些學者對現(xiàn)代主義的過分張揚。他們批評了“新批評”的“內(nèi)部研究”文學觀的失誤,等等。特別針對長久以來把文學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進行簡單化的闡釋,只突出文學的認識功能,或是針對當時出現(xiàn)的文學意識形態(tài)否定論,或是針對只重主體表現(xiàn)而鄙視客體,或是針對只重形式因素與否定社會思想的主張無功利、無目的的“純文學”論與“唯美主義”理論,這些學者在吸收不同學派長處的基礎之上,堅持被一些人不斷批判的反映論,在闡述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時,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審美反映。他們探討了審美反映論如何被簡單化、庸俗化,其能動性是如何被閹割的;并從發(fā)生認識論的觀點描述了審美反映的心理過程中主客體相互的轉換和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進而探討了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較為復雜的關系,提出了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這一觀念,力圖克服過去文學意識形態(tài)觀念簡單化以至庸俗化的傾向,同時也抵御了“純文學”、“審美主義”的勢利俗氣,使文學本質特征中最為基本的方面融為一體。我曾在《論文學觀念的系統(tǒng)性特征》一文中,提出“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特性既非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性,也非單純的審美。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是必要的,但如果局限于這點,會使其審美特性變?yōu)楦綄傥?;強調、突出審美特性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見這一特性,又會砍削了文學的另一本質特性”?!拔膶W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以感情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認識的結合;它是一種自由想象的虛構,但又具有特殊形態(tài)的多樣的真實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具有不以實利為目的的無目的性;它具有社會性,但又是一種具有廣泛的全人類性的審美意識的形態(tài)?!眹L試就文學本質作出這樣的概括,對其不同方面看作互為表里而又是相反相成的融合,其實都是針對80年代上半期文學理論論爭中出現(xiàn)的各種思想的片面強調和理論上的偏頗所進行的比較持中的闡述。因為上述各種現(xiàn)象,都是文學自身特征不同層次的組成部分,各執(zhí)一端,必然片面,無助于問題的深入。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凸顯了意識形態(tài)理論共性的方面和文學自身的審美本質特征,而這正是那時有關文學本質問題爭論的焦點所在。我個人就這一問題的表述,在不同場合文字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其本意有如上述。這種把文學最為本質的特征融合一起的觀念,較之其他單一化的文學觀念更具概括力一些。之后其他學者以自己的獨到的識見與教學實踐的經(jīng)驗,對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充實與豐富。不同學者的表述可能各自有所側重,但總的觀念、目的是同一的,可為互補,后來大體上趨于一致,成為80年代一些學者的共同建構。這一文學觀念后來被不少學校老師在教學中所采用,也與這一情況有關。但是,對于文學本質的復合特征而只作單方面的片面的強調,在文學理論中至今并未得到徹底的改變。馬克思說,各種意識形態(tài)可以歷史地從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基礎之上“追溯它們產(chǎn)生的過程”。這說明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就其自身來說,它既是對于當時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一種接受與質的改造,同時也是充分認識到它是貫穿歷史過程的產(chǎn)物。本文作者力圖按照這種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即“追溯它們產(chǎn)生的過程”的方法,曾經(jīng)描述了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的歷史源起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當然,人們可以不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來討論文學本質問題,認為意識形態(tài)這種說法已經(jīng)過時,這都是學術自由。但是對于有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學者,能夠完整讀懂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有關唯物史觀的那段著名的論述,即既讀完上半段又讀完下半段的人,討論文學本質問題,意識形態(tài)理論恐怕是難以違避的。有的人說馬克思從來就沒有說過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所以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說是根本錯誤的,只可提提文學有意識形態(tài)性,或是說現(xiàn)在要淡化意識形態(tài)了,所以以后文學理論不應再提意識形態(tài),云云。這說明這類馬克思主義者只讀了馬克思《序言》中論述有關基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學識那段著名文字的上半段,下半段因不合自己心意,就不念下去了,就不算數(shù)了。這樣一來,就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看做是沒有歷史主義的唯物史觀,或者只是半截子的唯物史觀了:這樣意識形態(tài)理論就不具學理性,不是科學形態(tài),不過是某種臨時應對的策略而已,可以讓它縮水或是任意抻長,但這是學術中的無原則性的表現(xiàn)了。第二個時期是在經(jīng)過了80年代的大討論、90年代初的沉靜的反思,特別在1992年之后,我國繼續(xù)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全球化思潮的不斷激蕩,使得人的思想包括審美意識進一步發(fā)生激變,文學創(chuàng)作、市場需求,需要重新布局。這一時期文論研究特別是馬克思文學理論的中國化,取得了重大的成績,而文學基礎理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不少學者對于涉及文學藝術的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做了很多闡發(fā),有的學者成績斐然。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的研究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出現(xiàn)了語言學轉向的影響。就學科性的著作而言,在文學文體學、文學敘事學、文學語言學、文學修辭學、文學社會學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很有分量

的專著,討論問題的范圍有所拓寬。2000年到2002年間出版的“新時期文藝學建設叢書”收入了36種論著,當然,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者包括一些中青年學者,他們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學術含量,只是由于出版方面的原因,未能使叢書延續(xù)下去?!皡矔迸c這些未能收入的著作,無疑顯示了三十年來文學理論實績的重要部分。就基礎理論中的專題著作、文論來說,80至90年代,有關文學審美特征的問題的研究十分突出,學者們提出了“文學審美特征論”、“審美意識”論、“審美反映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審美價值結構論”、“審美中介論”、“審美的文化選擇”,“審美體驗論”、“審美實踐與文藝學”、“宗教文藝與審美創(chuàng)造”、“審美教育”、“審美超越”、真善美的感悟、“審美功利主義”、“審美本體否定論”、“審美與道德本源”、“審美幻象”、“審美現(xiàn)代性”、“審美人類學”、“審美文化”、“文學價值論”等,還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從來沒有說過審美就是文學,審美本身含義復雜與多樣。審美現(xiàn)象超出文學,其實這種現(xiàn)象早就存在幾千年,現(xiàn)今更是如此而已。但我們?nèi)绻v文學,那么沒有審美特征的東西是難以稱做文學的;同時,也不好把有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搬來就用,說審美就是什么意識形態(tài)了。文學審美特征論是80年代批判極左文藝思潮中形成的共識。盡管上面提及的有關審美問題的研究,由于思想不一,觀點不盡相同,甚至大不相同,但是它們通過比較,相互切磋,共獲進步,促使在整體上形成互補,而且有些著作有著較高的理論深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純粹審美論、只承認文學的“內(nèi)部研究”,可以導向“純文學”、“審美主義”與“唯美主義”。像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正是針對這些思想和庸俗社會學思想而提出來的。因此受到兩邊的夾擊,自在情理之中。

再就文學基礎理論中的其他問題研究來說,這時期有大型的“文學文體研究”叢書研究,有“文學藝術本體論”、“文藝學范疇”、“文藝學的人文視界”、“文學作品論”、“文學創(chuàng)作論”、“文學發(fā)展論”、“文學思潮論”、“文學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美的藝術顯形”、“文學美探源”、“文學語言學”、“超越語言”、“創(chuàng)作心理研究”、“作家心態(tài)研究”、“文學修辭學”、“文學文本研究”、“藝術本體論”、“文藝人學論”、“藝術的精神”、“藝術文化論”、“藝術文化學”、“現(xiàn)代詩學”、“文學接受理論”、中外“闡釋學”、“文學批評理論”、“圓形批評”。還有“文學風格流派論”、”典型問題研究”、“形式理論”、“文學與道德”、“文學意義生成研究”、“隱喻”、“形象詩學”、“小說形態(tài)學”、“意識形態(tài)與文藝”研究、“新意識形態(tài)批評”、“文藝學的民族傳統(tǒng)”、“原型與跨文化闡釋”、“比較詩學”、“范式與闡釋”、“藝術與商品”、“中國現(xiàn)代文論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文學價值觀的演變”、“自律與他律”、“中西文學理論融合研究”、文學作品存在的方式、人與自然、人的詩化與自然人化方面的研究,等等。從上面的所提及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文學理論討論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前所未有,顯示了文學理論問題、形態(tài)的豐富。上面所說的各種文學基礎理論問題,在文學理論的更新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同的影響。還有這方面的不少論著由于手頭資料缺乏,只好暫付闕如。

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經(jīng)濟的轉軌,促使文學藝術進入了市場化機制,使得原有的文學藝術的價值與精神發(fā)生變裂,于是促成了90年代一場有關文學滑坡、重振“人文精神”的討論,但分歧極多。隨后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學論”,它綜合了特別是20世紀以來在哲學思潮、社會實踐、唯科學主義、科技霸權、人文科學、文學藝術中反復出現(xiàn)、不斷重復、具有導向性、互有聯(lián)系的幾種規(guī)律性現(xiàn)象,給以綜合闡釋的一種理論觀念。它以現(xiàn)代性為指導,以新的人文精神為內(nèi)涵與核心,通過交往對話精神,協(xié)調人與社會、自然、科技、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包容了感性的理性精神,關注人的生存處境及其健全的、自由的全面發(fā)展,以克服不斷出現(xiàn)的文化危機與人的異化。這是一種文化觀念,一種學術立場。這也是一種在中外文化、文學理論交往關系中以我為主導的、對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實行兼容并包的、開放的實踐理性。

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也已開始走向繁榮。古代文學理論體系與不少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質量厚重,并且始終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一些青年學者的這方面的著作,也很顯功力。至于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化的問題,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探討“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意義”、“中國詩學之現(xiàn)代觀”的專著,分量厚實,此外還有“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闡釋”、“中國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化的歷史回顧”等專題研究,都對轉化的研究有所深入。至于與文學理論關系密切的文藝美學、審美文化研究,如“文藝美學”、“中國審美文化史”、“華夏審美風尚史”、當代審美文化研究,這里難以細說,它們的構思與問題的提出,都具有原創(chuàng)精神,開辟了新的學科,拓展了美學與文學理論的新視野。此外如外國文論研究、中西文論比較研究、比較文學理論的研究,已大大不同于80、90年代前期,而顯示了中國學者獨立的個性,多種成果已令人耳目一新。

我在上面所描述的文學理論研究,所列問題只是一個大概,并不全面,其中不乏高水平的著作,它們思想新穎,充滿生機,顯示了我國文學理論的主體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從總體上說,古代文論富有原創(chuàng)性,而當代文論銳意創(chuàng)新,新論迭出。

第三個階段大體可以從新世紀算起,呈現(xiàn)了文學理論多樣化的形態(tài)和中國化特色的繼續(xù)追求。由于后現(xiàn)代文化思潮進一步深入中國學界,中外交往對話的不斷加強,大量新的文化、理論信息不斷涌現(xiàn),文化研究理論進一步地大力輸入,文學理論特別是高校文學理論教學中的眾多問題的凸現(xiàn),于是就文學理論自身的現(xiàn)狀和改革引起了討論,加上參與討論的人,學術取向不盡相同,也必然歧義叢生。例如有藝術終結論、文學消亡論之爭;有文學載體的巨大變革、圖像藝術、網(wǎng)絡文學的擴展與原有文學閱讀、圖書領地的縮小的矛盾之爭;有消費性閱讀的普及與經(jīng)典閱讀的弱化之爭;有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與現(xiàn)有的文學理論原理之爭;有文學理論的擴容和擴向哪里之爭;有要求文學理論批評化和堅持文學理論原理化之爭;有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之爭,有文學本質研究與反本質主義之爭;有文學不是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否定論和關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之爭,等等。這里需要特別著重提出的是世紀之交,在圖像藝術、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的興起和文學消亡論流播聲中,文化詩學、生態(tài)文學批評與網(wǎng)絡文學理論三大方面,卻是異軍突起,它們開拓了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新境地,都有相當深度的學理闡釋,出版了文化詩學、網(wǎng)絡文學新視野叢書和多種生態(tài)文學理論專題研究,獲得了突出的成績,形成了文學理論的新的生長點。這些文學理論新形態(tài)的研究,我們可以說,既采用了西方文學理論中

的資源,又繼承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與結合了當代我國文學理論的實際情況,成為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中的新因素、新部門,從而與外國文學理論處于真正同步發(fā)展的地位。此外,還有如審美文化、大眾文化、城市文化理論研究,其發(fā)展勢頭也是蒸蒸日上。一些專著如審美與道德的本源、文藝美學的研究,都有明顯的進展。

世紀之初幾年內(nèi),出現(xiàn)了幾種體例各異的文學理論教科書式的編著,它們吸收了西方不少哲學思想和文論教程中不少新的因素,一改以往的編寫方法,以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為理論主導,倡導反本質主義,著重知識形態(tài)的介紹。此外還有標舉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理論著作問世。上述種種論著涉及的范圍廣泛,各有特色,不乏新見,特別是擴充了當前文學的知識狀況,新的文學形式的探討,它們無疑拓展了文學理論的視野,顯示了文學理論充滿生機、日益多樣和與時俱進的實績。但是反對文學理論的本質觀的探討,并把本質觀探討說成是本質主義的這種說法,大可商榷。其實從根本上說,反本質主義同樣是一種檁舉文學本質觀的追求,只是在追求另一些類型的本質觀,即把原有的各種文學本質觀拆解為零星碎片的本質觀而已。因而這些著作,一面在拆解原有的文學觀,同時又在使用各種方式悄悄闡發(fā)自己的文學本質觀,表現(xiàn)在對設置的各種章節(jié)的論述尤其如此,即既在拆解,又在規(guī)范;而且章節(jié)的設置也有較大的任意性,很多也是老問題。同時即使那種自認為遠離文學抽象本質,只從形式觀點切人文學的研究也未能例外,其實它也是在追求一種形式論的文學本質觀。這樣說,當然沒有排斥這些文學觀存在的價值。上面說到的各類文學理論研究,層次各異,深度不一,不同意見與分歧自然存在,許多問題隨著認識的進步,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展開??磥碓诋斀駱O端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中,要找出一個囊括無遺、統(tǒng)一的文學觀念是相當困難的,一勞永逸的文學觀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只能追求那種更多一些能夠說明文學現(xiàn)實發(fā)展的文學思想;同時也要容忍、寬容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說明文學現(xiàn)象的文學觀念。

文化研究經(jīng)過80年代的輸入、醞釀,到90年代文化面向市場的時候就很快升溫,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出現(xiàn)了以文化研究理論替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傾向,由此而引發(fā)了爭議。但是經(jīng)過討論,文論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厘清,一方面密切了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得文學理論在與經(jīng)濟、文化、政治在內(nèi)在的、廣泛的聯(lián)系中獲得了發(fā)展的巨大空間;而且就個人興趣來說,兩者研究自然也可以融合一起,成為一種個人風格。但另一方面,也明確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它們各自認同了自己的界限。這時期介紹過來的西方文論,給我們很大啟迪;它們有現(xiàn)象學文論、心理分析文論、存在主義文論、接受美學文論、闡釋學文論,結構、解構文論、后殖民主義文論、女權主義文論、新歷史主義文論等等,它們看重問題而不追求整體,實現(xiàn)了文化理論的零散化、知識化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精神。這些不同形態(tài)的文論,價值、層次不盡相同,需要區(qū)別對待。文化研究的輸入與大力介紹,使人們的知識得到更新,甚至可能導致文學理論中某些范式的轉換。但是文化研究的長期熱心倡導的傾向似乎掩蓋了另一種傾向,即外國美學、文學理論中有著較為深厚學理的有價值的著作,被疏忽以致被遮蔽了,直至近期才重新引起注意。新的選擇與譯介,使人們對于當代外國文化理論、美學與文學理論面貌有了較為完整的了解。

近幾年來,出版了多種總結近百年來文學理論的歷史進程和新時期30年文學理論的論著、論文。有些論著學術含量較為厚重,史論并重;有的論文對于近三十年來文學理論進程似乎不甚熟悉,以致對于80、90年代文學理論中所經(jīng)歷的事件相當模糊,對各種文學觀念的歷史出場都很隔膜。有的論著,只看文學年鑒的綜論所提供的線索,只關心熱鬧的論爭,卻并不在意那些較具深厚分量的學術著作。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論文質量很高,有的專著質量平平也是常有的事。

我國當代文學理論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以建設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為目標,需要在出發(fā)點上形成一些共識。

一、對現(xiàn)代性的強烈追求,面向實踐的需求,這與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致的?,F(xiàn)代性涵義各別,但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與需求所給以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性,是我國文學理論所要求的現(xiàn)代性,是文學理論自身科學化所要求的現(xiàn)代性,是使文學理論走向自律,獲得自主性,并與他律相融合,使文學理論走向開放、對話與多元,在繼承中形成理論自身的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的強烈追求,促使學者們看到文學理論中不斷呈現(xiàn)的、層出不窮的問題,需要面向當代文學發(fā)展的需求,使得理論自身不斷演化、更新與發(fā)展。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在把知識零散化中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在點的深入方面極有啟發(fā),但從總體上說并未被它們引以為榮的顛覆,消滅了大敘事與整體性,所謂顛覆的愉快不過是它們一種并不牢靠的一時快感,因為大敘事與整體性仍然在繼續(xù)著,雖然大敘事許不是研究中的唯一方面。以此來觀照我國當代文學理論,如前所說,我以為近30年來當代的文學理論,正是把文學理論自身當作一個矛盾體的,不少學者充滿了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精神,有意識地在文學理論傳統(tǒng)、特別在現(xiàn)代文論的基礎之上,在批判、鑒別之中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中國現(xiàn)代文論傳統(tǒng)的確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研究,文學人學研究,文學審美特性的討論與建樹,文學觀念、文學研究方法的大討論,文學心理學、文學文體學的研究,就是貫穿了現(xiàn)代性的反思與自我反思、批判與自我批判,面向文學實踐的需求的產(chǎn)物。古代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轉化的提出,意在提出近百年來對于理論遺產(chǎn)的割裂,而力圖通過批判與鑒別,激活古代文論,進一步把優(yōu)秀的理論傳統(tǒng)中的有用成分,有機地融合到當代文論的創(chuàng)新中去,所以完全是一個充滿現(xiàn)代意識精神的命題。這樣做,自然很有難度,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指望一加提倡就可一蹴而就,但是在建設當代文學理論中極有意義。

二、需要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與原創(chuàng)精神,不斷突破原有的理論認識與框架而有所更新。有的人至今還在用馬克思說過的話和沒有說過的話為準則,來批判別人提出的問題的是與非,得與失,這種凡是派學風早就該被拋棄了。文學理論中的有著不同理解的理論范式的轉變,隨著我國文化的轉型,將會不斷出現(xiàn),或是正在逐漸生成。一個觀念、一個范式的提出與闡發(fā)以及它們的生命力,一是在于它們生成的深刻的現(xiàn)實性,即它們與現(xiàn)實需求的關系,它們是針對現(xiàn)實中的什么問題而說的?為什么這時提出了這個觀念?這些抽象化了的觀念,能否反映被它們概括了的復雜現(xiàn)象的真實性與實在性?評判它們的價值,在于把它同過去的觀念進行比較,增添了什么新東西,而不是隨手拿些在知識背景上完全不同的、不同領域的、不在同一層次上的觀念,總是以符合自己意圖的拆字方法,進行衡量,如果不合自己的身材與自己有限的知識和粗俗、低俗的感受,就宣布被批判

的觀念不能成立,不合法,就算清除了對方,這就使得問題的討論南轅北轍了。二是在于它們的深刻的歷史性,它們是否按照其自身邏輯、學理提出來的,它們是否有著自身的歷史演變的軌跡、發(fā)展的前景,以及它們與其他相關觀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成為觀念系統(tǒng)中一個組成部分,并能否被讀者所接受?或是為什么不少讀者接受的是這一觀念,而不是別的觀念?學理順了,被認知的東西就多一些,被說明的方面就更會寬闊一些。

在這里,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是結合一起的。歷史性也就是歷史意識、歷史觀與歷史生成,脫離了歷史意識、歷史發(fā)展觀,唯物史觀就是簡單的、直觀的唯物主義,被有的人不斷反復標榜的唯物史觀,其實不過是是半截子唯物史觀。任何觀念都是在歷史中發(fā)生的,反映著歷史的、現(xiàn)實的需求,或是反映得多一些,或是反映得少一些,一旦在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影響,它就成了歷史的存在。評價這種歷史存在,如果不顧歷史的語境及其演變,排除歷史主義,也即使用半截子的唯物史觀去進行批判,那就會把被批判的觀念當作是天上掉下來的東西,徒然顯出批判者不過是個歷史不在場的角色,并使批判變成一種故意同義反復、而又似是而非、玩弄空洞概念的演繹。人文科學的思維是兩個意識的對話與理解的思維,而非單一的解釋和判決,更非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判決;它是價值的積累與增值,而非壓制、絞殺與消滅。我不斷強調的交往對話精神,正是針對學術中的那種不斷壓制、絞殺、消滅而說的。需要建立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yǎng)一種開放的、對話的、寬容的、有價值判斷的即非此即彼的,而在總體上卻是亦此亦彼的思維方式,兼容并蓄他者的長處,為理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開辟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時代。學術中的原創(chuàng)意識,只能產(chǎn)生于良好的學術氛圍中。

三、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堅實地立足于本土。前面已經(jīng)論及,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文學理論界不少學者對當代文學理論也即80年代前的文學理論進行了全面批判,而對于那時被介紹過來的而知之甚少的西方文學理論、不少文學流派的宣言與主張,則充滿了好奇與崇敬之情,如象征主義、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純文學觀”、現(xiàn)代派文學等。美國學者威勒克等人的新批評派文學觀,一時影響很大,,促進了創(chuàng)作、批評中的“純文學”與“唯美主義”思潮的形成。西方文學理論一些方面可以參考,但是照搬卻是難以奏效。重要原因在于,一本好的外國文學理論著作,雖然不少成分具有知識的公認度,但它們終究是在它們自己國家傳統(tǒng)文學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文學經(jīng)驗,或是只就文學中的某個方面展開論述,應該給以鑒別,所以我們必須堅實地立足于本土之上建設我們自己的當代文學理論。一些學者80年代開始就把理論建設的重點移置于本土,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他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本土,以我為主,確立自己的主體性,即從中國自身的文學現(xiàn)實出發(fā),用中國人的眼光、知識來探討理論問題,吸取外國文化中的各種有用成分,為我所用。文學基礎理論每個時期的發(fā)展,與引進的外國文學理論的關系極為密切,它的中國化是個嚴重問題。不過,在文學審美特征、文學本質觀念、文學文體學、文學語言、文學修辭、文學理論范疇等探討中,本土化意識是十分清晰的。就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即全球化思想逐漸擴散,后現(xiàn)代文化思潮日益深入我國學界,世界文化、文學與民族文化、文學引起爭論時,很多學者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同樣堅持本土立場,力主民族文學,但又主張融入世界文學,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提出今后的文學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學的主張。那時當一些學者力主將文化研究替代文學理論研究時,有的學者卻以獨到的眼光,豐富的經(jīng)驗,提出了立足本土的有我國特色的“文化詩學”,這是值得肯定的。文學生態(tài)批評、網(wǎng)絡文學批評同樣如此。這兩個方面既是外來的,又是本土的,說是外來的,它們已在外國文化中興盛起來,因此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說是本土的,因為我們當今同樣面臨生態(tài)、網(wǎng)絡時代,這些理論一旦借鑒過來,也就成了我們自己文化、文論的組成部分。新世紀開始,全球化的話語很有影響,有的學者提出了“文化一體化”問題。這是一個悖論,“文化一體化”的現(xiàn)象確實是存在的,特別在物質文化方面,簡單地否定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文化一體化”又是不可能的,就是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存在著深層的價值與精神,即使融入了外國文化的成分,促進了原有深層文化的更新,但也會使其變?yōu)楸久褡逦幕木獾慕M成部分,而成為本民族文化的新的傳統(tǒng)。世界文化、文學應是多元共存的。

四、當代文學理論的科學化與人文精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理論的大量引進,特別是形式文論、結構主義文論、新批評文論、文學四要素說和現(xiàn)象學美學思想的引進,對于促進我國當代文論的科學化,起了有利的作用。參考上述理論,我國學者將組成文學的各種因素——語言、修辭、象征和社會、歷史、思想等方面有機地融為一體,確立了文學研究的整體方法,建立了文學本體論,即文學存在的形式。但也如前所說,其中有的理論也助長了我國文學、文學理論中的“純文學觀”、“唯美主義”傾向。

文學理論是人文科學,作為科學理論,自然需要通過實證知識與方法進行討論,同時任何人文科學又必然滲透著作者的主觀導向,兩者必須有機的結合一起而使文學科學有所進步。外國的人文主義美學、文學理論思想是甚為豐富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貫穿著人的思想。我們的文學理論的人文精神滲透著對于人的命運的關注與叩問,對于民族命運的關懷,這就是貫穿于我們民族在其生存、發(fā)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文意識。綜觀這一時期的文學理論,其主導傾向是充溢著人文精神的,雖然也有一些文學實踐是反文化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人道主義、人性問題的大討論,文學是人學的肯定,文學理論主體性的爭論,文學人文精神大討論,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文化詩學,文學與道德,文藝學的人文視界等,都顯示了我國文藝學的人文精神與憂患意識,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流淌于我們當代的文學理論的人文精神與憂患意識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源頭的主導精神,而與當代理論的科學性相結合,組成了我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又一特色。

上面所描繪的三十年來我國文學理論的特征、問題與獲得的巨大成績,僅是一個概貌,事實本身遠為豐富得多。我國文學理論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大體正在形成一種有著我國特色,具有一定獨創(chuàng)精神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多形式的格局。文學理論需要的是原創(chuàng)與不斷的更新,這是它的生命所系,也是我們民族偉大復興中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特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吳子林

猜你喜歡
文論文學理論觀念
釣魚的觀念
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chuàng)造性轉化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chuàng)造性轉化
當觀念成為藝術
殷周時期“中”觀念的生成演變
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教學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追憶黃藥眠
十二星座時間觀念排行榜
桃源县| 大丰市| 东阿县| 社旗县| 平安县| 天门市| 萍乡市| 久治县| 洪江市| 台南市| 阳山县| 南涧| 尖扎县| 嘉定区| 水城县| 黑河市| 永丰县| 嘉兴市| 吉水县| 柘荣县| 郸城县| 宜君县| 平昌县| 宜春市| 昌江| 民乐县| 龙山县| 土默特左旗| 铜山县| 吉隆县| 柏乡县| 绥宁县| 九龙县| 南京市| 甘洛县| 积石山| 上饶县| 内江市| 兴义市| 普格县| 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