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等
我來幫助你
為了體驗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培養(yǎng)幼兒關愛、幫助他人的情感,我在大班組織了一個集體教學活動。首先,我請幼兒戴上眼罩,體驗看不到東西的感覺,然后設想盲人在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說說平時我們應該怎么幫助他們。接著,我組織了一個游戲,讓幼兒兩兩結對,其中一個幼兒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另一個幼兒扮演導盲犬,一起摸索著過“馬路”。在游戲中,扮演導盲犬的孩子熱衷于模仿導盲犬,不亦樂乎?!懊と恕眲t被牽拉著,顯得步履蹣跚。孩子們覺得很好玩,在活動中幾次笑場。后來幼兒互換角色時,我提出了要求,希望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切實地幫助盲人,但孩子們仍處于一味模仿的興奮之中,最后我只好匆匆結束了活動。
事后我進行了反思:在本次活動中,我預設的教育目標達成了嗎?我創(chuàng)設的情景合適嗎?類似的社會性教育活動該怎么設計和組織?如果是您,您會怎樣設計和組織這類活動?
嚴格地說,本次教學活動的預設目標沒有達成。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欠考慮?!皩と钡某霈F(xiàn)轉移了幼兒的注意力,使游戲演變成了“導盲犬秀”。那么,如何開展游戲才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呢?
我認為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掉“導盲犬”這一角色,代之以“人”。若想繼續(xù)保留“導盲犬”這一角色,建議教師在游戲前做好準備工作,讓幼兒了解導盲犬的作用,它與其他狗的區(qū)別,以及什么樣的導盲犬才是優(yōu)秀的(如能迅速而安全地將主人帶到目的地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游戲,如“聰明的導盲犬…‘誰是最佳導盲犬”等,既可以作為活動延伸,也可以作為活動準備。該案例提醒我們,在開展類似活動時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突出活動主題,活動的開展應緊緊圍繞主題來進行,不要讓細枝末節(jié)沖淡或掩蓋了活動主題。
(安徽蕪湖吳玲)
無法獲得體驗的原因
陸麗華
情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中發(fā)生的。情境本身并沒有好與不好、對與不對之分,但是幼兒在某個情境中有沒有體驗、有什么樣的體驗,直接受情境本身的性質的影響。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一種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游戲化的模擬情境。從活動效果來看,大班幼兒只是覺得“好玩”,并沒有深切體會到“盲人”看不見東西的心理。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幼兒缺乏生活經(jīng)驗,無法真正體驗盲人生活的不便與艱辛;二是大班幼兒已有比較敏銳的判斷能力,知道這是游戲,不必當真;三是教師引導的方向不太合適。建議案例中的教師不要把重點放在“讓幼兒想一想怎樣才能切實地幫助盲人”這個問題上,而是通過合適的游戲(不要采用導盲犬帶盲人過馬路這個游戲)讓幼兒體驗看不到東西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在換位體驗與思考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從而激發(fā)幼兒愿意幫助盲人的真實情感。
(浙江金華陸麗華)
尋找合適的設計角度
王飏
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盲人最需要的不是別人的同情和幫助,而是他們對自己的接納與關愛、對現(xiàn)實的接受與面對、對戰(zhàn)勝困難的樂觀與堅強,即盲人需要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一種源自內心力量的支持。當然社會對他們的尊重、鼓勵和幫扶也很重要。
對幼兒而言,在進行關于“幫助”的教育活動時,我認為不必非得設計“幫助盲人”的情景,畢竟這不是最貼近幼兒生活的事情,而讓幼兒扮演導盲犬更無必要。在此,我想與大家分享兩種設計思路。第一,同樣是進行“幫助”教育,可以開展“什么是幫助”“講講我?guī)椭^別人的故事”“我得到的幫助”“什么時候需要幫助”“哪些事情不能幫助”等系列活動,在引導幼兒充分思考、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教育幼兒懂得關心他人,給予他人真正需要的幫助。第二,同樣是設計關心盲人的活動,可以從“感恩教育”切入,在讓幼兒蒙眼經(jīng)歷繪畫和找好朋友的困難后,引導幼兒談談自己的感受,體驗到擁有一雙明亮健康的眼睛是多么幸福,從而懂得感恩,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培養(yǎng)幼兒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tài)度。
(四川成都王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