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明
【摘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計算機知識與應用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必備的知識和能力,也成為用人單位招考人才時的基本指標。因此,加強計算機基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yè)能力,為各行各業(yè)培養(yǎng)高等專業(yè)人才,是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從分析當前中國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的特征、計算機教育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入手,探討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免修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3-005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29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差異問題。
近年來,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源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在入大學之前已經系統(tǒng)地學習過相關知識,甚至一部分學生已經較長時間使用過計算機,并且操作比較熟練。由于生源和家庭條件所限,還有少部分并未接觸過計算機,那些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卻感覺計算機深奧難懂,甚至連開機、關機都不會。這些差異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以至于基礎好的學生對所講內容已經了解,缺乏學習興趣,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與基礎好的學生的比較下有自暴自棄的傾向,學習興趣也不是很高。另外,由于學生的專業(yè)不同,對于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也存在明顯不同。
(二)教學資源的配置和教學方式需要改進。
近年來,大規(guī)模擴招給教學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尤其體現(xiàn)在公共基礎課上,學生大幅增加,但軟、硬件教學資源的增加幅度并不明顯,因而應付大規(guī)模擴招的辦法是上大課。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大屏幕多媒體教學的模式,這種方式確實適合于計算機課程教學,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多數(shù)學生高中時期沒有接觸這種教學方法,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授課過程中,教師將講授內容作成電子教案和教學課件進行課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學生無法做到邊聽課邊做筆記,留給學生的印象較淺,容易遺忘;學習過程仍然以聽講為主,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的積極性仍然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如果沒有適合的配套教材和充足的上機實習機會,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上機實踐時,由于學生過多,導致每個實驗老師負責的學生過多,造成很多學生在實際操作時遇到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釋。
(三)傳統(tǒng)教學方式亟待改革
目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課外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大部分學生受中小學教學方式的影響,養(yǎng)成了對教師依賴性太強的不良習慣,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大學里自主式的學習方式。另外,一般高校開設的公共計算機課都很少,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拍,經常出現(xiàn)學后面,忘前面的現(xiàn)象。
(四)考核方法有待改進
目前的考核方法基本能夠測試出學生對所學的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考核方法為上機(占70%)+平時(占30%)。但是,這種以上機為主的考試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有些對課堂知識掌握很好的學生由于對上機考試系統(tǒng)的不熟練,未能將所做結果準確的傳到服務器上。同時,會造成學生只重視實踐而脫離理論。
二、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分專業(yè)、分層次教學
針對不同專業(yè),采用分專業(yè)選授不同課程的方法進行教學。針對理工類、經濟類及文科類學生的差異,應進一步進行細化分類,為不同專業(yè)學生開設不同課程,充分體現(xiàn)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做到以人為本。針對入學新生起點不同的現(xiàn)狀,采用分級授課的形式進行分層次教學。還可增加免修層次,即開課前首先進行免修考試,通過免修考試的學生則可以免修該課程。同時,為取得免修資格的學生提供相應的上機時間,使這部分學生可以利用上機、上網學習的條件,通過自主學習,進一步提高應用能力。這樣,既充分調動了這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又使得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去教學、輔導那些需要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
(二)提前向學生公布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將教學內容劃分成模塊后,講授本模塊知識之前將學習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告之學生,讓學生明白學習要求,以便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在講授完成之后再將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務在實踐之前再次通告學生,然后根據(jù)任務引導方式,自覺主動學習,合理安排學習進度。
(三)開展網上教學,構建自主學習平臺
計算機基礎課知識點多,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為了彌補課堂上多媒體教學的不足,可以逐步搭建網絡化教學平臺。網絡化教學平臺是在校園網的支持下構建的現(xiàn)代化教學環(huán)境,為學員構建一個自主學習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平臺,提供更廣泛的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發(fā)展。網絡化教學是實施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為學生及教師提供諸如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件、視頻教學文件、電子版參考資料及習題庫等多種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通過網絡教學環(huán)境的建設,將信息技術融合于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一個同步或異步交流的平合。
(四)加強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
由于學時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做到“精講”,著重講清楚重點和難點;為了鞏固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在保證實驗學時的基礎上,尤其要注意科學地安排實驗時間,實驗與理論進度同步,每個實驗都要在學習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之后進行,讓學生在實驗中達到“多練”的目的。實驗課中,最好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前教師應根據(jù)實驗內容布置一些任務,然后要求學生上機完成。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動手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加強實驗考核力度
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重視動手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可以在考核方式中加大實踐方面的考核力度,以提交大作業(yè)與傳統(tǒng)考試相結合的形式作為主要考核方式。并且,進一步完善上機考試系統(tǒng),使考試成績能夠真正反應學生實際水平。對于新入學的大學生來講,從中學的應試教育轉變到大學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講,考試就是指揮棒,你怎么考,學生就怎么學。
(六)與時俱進,培養(yǎng)社會真正需要人才
目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式是每個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造成就業(yè)形式嚴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jié),教學內容上沒有及時的調整,對市場的靈活多變不具備“快速反應能力”而使學生“畢業(yè)即失業(yè)”,一方面,我們的學生面臨畢業(yè)工作難找而背負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因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發(fā)愁。所以,應該及時與用人單位溝通,了解學生應該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應有計劃的組織教師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做好師資儲備工作。
結束語: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既是文化基礎教育,又是人才素質教育,更是應用能力教育。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事業(yè)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事業(yè),要始終保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和教書育人的宗旨,對計算機基礎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積極思考;對計算機基礎教育中不合理的環(huán)節(jié),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施俊,宗琦.大學生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6,(2).
[2]郭俐,肖祥慧.計算機類公共選修課網絡教學模式探討[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洪汝渝.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