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摘 要:自卑本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它能摧人奮發(fā),從而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然而在實踐中,由于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不成熟,導致他們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優(yōu)缺點,一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從而產生自卑情緒。分析學生自卑心理在處理不好的情況下有哪些不良的外在表現,從理論角度分析其存在的根源,提出提升學生自信心的策略,以對幫助學生消除和矯正不良心理提供幫助。
關鍵詞:自我價值;需要的滿足;自卑心理;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08-03
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有一句著名的論段:“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應該看到,在我們的學校中,學生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的方式多種多樣,總體來說,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這種自卑感會產生積極效應,催人奮發(fā),激勵學生付出更多辛勤的勞動,通過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公眾的贊許來彌補自己所具有的缺憾,那些存有某種身體或外表缺陷、但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我們身邊不乏少數;另一種則截然相反,那就是學生對這種自卑心理處理不當,從而走向另一個錯誤的極端,也就是本文所要談的學生自卑感的消極效應,其外在表現主要有自卑情結、逆反心理和愛做白日夢三種。本文旨在分析這三種表現形式的成因以及如何對其進行矯正。
一、學生消極自卑心理的幾種不同表現形式
由于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受個人性格、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體現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外在形式也各不相同,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形式一:自卑情結
自卑本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若過度自卑,就會陷入自卑情結而無法自拔。自卑情結與自我認同危機、習得性無助等心理學概念在某種意義上有共通之處,指的是學生在以前的經歷中由于遭受不斷的失敗,對自身的能力已喪失信心,沒有一點前進的動力和欲望,他們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雖然成績不好,但卻滿不在乎。
舉一個案例來說明自卑情結。有這樣一個小男孩,他出生后就患有佝僂病,故而學走路很遲,說話也比同齡孩子要晚,可以說,他的大半個童年都是灰色的。這還不算最糟糕的,到了上學年齡,他的成績也比其他小朋友落后好多,更“不幸”的是,他有個出色的哥哥,他的哥哥是他們父母的驕傲,這樣小男孩就不得不生活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之下:他感覺自己不如哥哥,他也經常聽媽媽這么說(特別是她對他生氣的時候),他哥哥也經常稱他是傻瓜和白癡。在學校里,他的學業(yè)繼續(xù)錯誤百出,每個問題都令他恐懼不已,每個學科的教師似乎都對他喪失希望。這個學生被一種強烈的自卑情結所折磨,他最終相信,他不可能避免目前所陷入的境遇,他也相信,其他人加之于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雖然也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在學校里有自卑情結的學生在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并不會比其他人差,但若在他們學習的黃金時期,教師或家長能夠找準病根,給于他們及時的幫助和引導,那對他們的心理成長將會帶來多么大的裨益啊。誠然,這種幫助是需要智慧的。
形式二:逆反心理
按照阿德勒的說法,兒童總是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心理自卑感的。那么,對于那些成績糟糕、在班級中沒有任何能夠證明自己特長的學生,他們是采用什么方式來獲取優(yōu)越感的呢?事實證明,這些學生總是不擇手段,想盡一切辦法通過贏得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來獲取內心的優(yōu)越感。為了贏得別人對他們的在意,他們會裝出對什么都滿不在乎的樣子,有的學生還自認為這樣很酷,很有個性。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總是盡可能逃避任何有意義的事,尋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把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視為最大的心理滿足。如果老師當眾懲罰了他,你可千萬別以為傷害了他的自尊,這正合了他的本意;如果老師把家長叫到學校,看到家長為他們操心,老師為他們耗費精力,他們會在心里暗自高興。在這些學生眼里,違紀、起哄、打架等違反常規(guī)的活動更具吸引力,更能帶來優(yōu)越感,這比老師和家長所確定的正道要容易的多。這群學生也是學校里最頑固、最難管理的一類,老師為教育好他們可謂心力交瘁,但往往收效甚微,令老師們備感無奈。其實,持這種妄自尊大的想法的學生看似強大,內心實則十分的怯懦,就像那些作奸犯科的人,盡管表面上無所畏懼,骨子里卻十分虛弱,心理防線一旦崩潰,他們將輸得一無所有。也就是說,教師教導他們只要尋找到正確的突破口,還是會有成效的。
形式三:做白日夢
在我們的學校里會經常遇到這樣一種類型的學生,他們懶惰、邋遢和內向,對知識、紀律和批評無動于衷,但他們并不像上面所提的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那樣主動惹是生非,而是另一幅模樣:即終日沉溺于白日夢和幻想,沉湎于自我。他們上課時總走神,被老師叫起來提問也不知道問的是什么,被叫坐下去后也不主動向周圍的其他同學問尋。這些孩子往往能把自己關在房子里很長時間而不覺得壓抑,當處于青春期時,這種表現尤為明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些孩子是出于自卑而逃避現實,進入他們自己所構造的虛幻世界之中。在這種虛幻世界里,他們通常把自己想象的很偉大、很優(yōu)異。這也是追求優(yōu)越感的一種形式,盡管它是一種荒唐的形式。同時,這些學生多半十分敏感,一旦他們在現實中受到了一點傷害,他就又迅速的把自己裹起來,躲進自己所建構的想象世界中去。當然,當他們從想象回到現實后,又擺脫不了自卑感的折磨。
二、學生消極自卑心理存在的根源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學生的幾種自卑心理產生的根源可以歸結為一點,即對自我價值的否定。現實生活中,由于青少年學生各方面尚不成熟,難免對自己的評價不客觀,偏高了是自信,偏低了就是自卑,事實證明,這種自卑心理遠比自信心理要普遍得多。
從理論角度分析,學生對自我價值的否定是因為自身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形成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七個等級,且較高級的需要是以較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為前提的。那么,在我們的學校中,學生是由于哪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自卑心理的呢?
首先,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自卑心理。今天的學校越來越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了。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老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的現象依然存在。背負著老師和家長的重望,學生們被壓得沒有抬頭之日,即使是成績很好的學生,都為“下次要是考砸了怎么辦”而擔憂,對于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學生們整日為成績不好而憂心忡忡,這使他們總籠罩在一種不安全的環(huán)境之中,時間久了,這些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些不良狀況長期積累就導致學生自主評價過低,缺乏自信。
其次,個人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自卑心理。在今天的學校中,學生得不到尊重的現象依然存在。舉例來說,部分學生由于在家庭狀況、學業(yè)水平或身體素質等方面有優(yōu)越感會看不起或不尊重不如自己的同學;教師也可能因為個人品格或好惡不同而歧視某些同學;還有很多學生在學校受夠了冷落,回家本想在父母跟前尋找一點溫暖,卻又遭到了他們的不理解。眾所周知,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自尊心很容易受到傷害,當這種傷害日積月累之后,就會加劇學生的自卑心理。
最后,自我實現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自卑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喜歡表現自己,開始在頭腦中設計“完善的、理想的自我”,可是他們的“完善自我”有的高出“真我”許多,比如成績好的學生都想考第一,成績差的學生各科都想及格等,對于某一目標,多數學生都不能實現(畢竟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當遇到挫折時,自卑感便隨之而來。
三、提升學生自信心的主要策略
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每一個學生的行為都是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分不開的,沒有人從一生下來就愿意做“差生”、做“問題少年”。所以我們應該抱著寬容、接納的心態(tài)去愛護每一位有不同自卑心理的學生,必須悉心讀懂每一個學生的心,并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態(tài)去幫助他們消除這種自卑感的根源。
1.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如前所述,自卑感的形成多半是與學生以前多次的失敗經歷分不開的,所以教師應盡力給此類學生創(chuàng)設較多的體驗成功的情境。比如讓一個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去完成一件比較容易的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暗示學生,這是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學生在取得成功后能有效地增加自我效能感。假如學生在完成比較艱巨的任務中失敗了,教師可以這樣暗示學生:這個任務很艱巨,極少人獲得成功,從而使學生不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里給予這些學生較多的發(fā)言機會、表現機會,讓他們擔任一定的角色職務:小組長、課代表、紀律督查員、考勤檢查員等,讓他們在集體中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是幫助這些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階石。
2.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對那些喜歡與父母與教師頂撞且自以為是的學生,他們是否真的不可救藥呢?研究表明,這些“懶散”或“頑劣”的學生,實際上心底仍蘊藏著自我肯定的需求和善良的“自卑感”,并沒有自甘沉淪,恰恰是希望被重視、被信任的心理過于迫切,他才表現出“頑劣”的一面。
改變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出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誘發(fā)他們內心深處希望得到父母、教師、集體尊重的渴望,將其變?yōu)樽非筮M步的動力。老師和父母要滿腔熱情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適當的環(huán)境,給他們“顯示”自己優(yōu)點的機會,讓他們切切實實的品嘗到受信任、受尊重的喜悅。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與潛能,只要善于發(fā)現它,并且讓這種特長充分展示,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遠離自卑的心理。
3.幫助學生規(guī)劃合理的目標。
對于愛做白日夢的學生,他們往往是“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距離太大,感覺無法實現而產生自卑感的。作為教育者,就是要幫助他們規(guī)劃合理的目標,從而減少“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差距。教育者在幫助這類學生制定目標時要遵循兩個原則,首先是具體原則,即目標要具體,比如下次考試要前進五個名次,或總分提高二十分等。不要有模糊的目標,如“下次考試要進步“,進步多少卻沒有說,這樣的目標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其次是適度原則。目標定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最終實現,如何把握目標的“度”?簡單的說,就是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實。這個果實不在他的手邊,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需要他使勁跳一下才能夠到的位置。也就是說,目標的“度”就是要學生認真、努力學習才能達到的高度,并且這種需要努力的程度是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
參考文獻:
[1]金忠明.如何走出厭學的誤區(qū)[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4.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3.
[3]陳昊.中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與補償[J].河南教育,1996,9:34.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