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有教育部官員提出,為了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正考慮把經典國學詩文譜寫成流行歌曲,以經典詩詞為歌詞,結合現代流行音樂讓中小學生傳唱”。給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國學詩文,插上歌曲翅膀飛翔,想法很有新意,如若真推行,效果可能如何?對此,引來各方爭議。國學詩文與流行歌曲結合,并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但其中仍有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分析探討的地方。
國學詩文應該嫁接流行歌曲
歌星演唱經典詩詞一舉多得
古代的詩詞等,往往因為是文言文,枯燥難懂,所以不太容易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實際上,從科學理論上來講,人的左腦負責語言學習,右腦負責聲音、圖像等的記憶,而右腦的記憶能力是驚人的。所以,根據這個原理,把枯燥的文字,轉化成流行歌曲、電影等形式,這必然會讓學生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變得十分輕松。
一部厚厚的《三國演義》,相信真正能通讀全書的學生,并沒有幾人。畢竟要讀完一兩千頁的文言文書,還是需要相當的毅力的。然而,看完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學生,可以說占了絕大多數。同樣起到了了解歷史故事知識的作用,只是途徑不同,而且因為電視劇是聲音圖像同時具備,所以基本上是看過就不會忘記的。實際上,《三國演義》拍成電視、電影,不但讓學生學習歷史變得輕松,而且也帶動了影視行業(yè)的大發(fā)展,同時,由電影開發(fā)的衍生行業(yè),如玩具制造業(yè)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同理,請歌星演唱經典詩詞,不但讓學生更輕松地學習古詩詞,而且也帶動了流行音樂行業(yè)的發(fā)展,還能帶動其衍生行業(yè)的發(fā)展,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值得提倡。
“娛樂傳承國學”其實并不可怕
事實上,用娛樂傳承國學的成功例子并不是沒有。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就是一首古詞,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講,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他們不見得能完整背誦,但是能完整地演唱《明月幾時有》。在流行歌曲的重新包裝下,國學詩文也潤物無聲地滋潤著青少年的成長。周杰倫是青少年的偶像,他的《東風破》、《本草綱目》、《菊花臺》、《青花瓷》等一首首充滿中國風的歌曲被廣為傳唱。在作詞人方文山看來,中國元素完全可以用很時尚的方式來體現,收藏家馬未都也評價方文山的歌詞“將傳統(tǒng)文化前所未有地推至前臺”。由此不難看出,傳統(tǒng)的國學不一定是呆板的,不一定非要按照固定模式加以傳承發(fā)揚,它完全可以吸收現代流行元素,以嶄新的面貌示人。搖頭晃腦地簡單背誦,孩子們未必能徹底理解這些國學詩文的真諦。也許,在即將流行的歌曲傳唱中,這些在血液中靜靜流淌的傳統(tǒng)精髓,會不知不覺影響著他們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一生。我們大可不必將國學視為神圣不可觸摸的神龕,根據時代的變遷,將其創(chuàng)造改編成新的模樣加以傳承普及,只要靈魂未變,就沒有必要將其視為對國學的糟蹋。
國學可以很平易近人
“倡國學何必穿古裝、搖頭晃腦?這是典型的誤讀?!苯逃空Z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教授表示,“學習國學經典也要跟上時代節(jié)奏,要讓孩子們真心理解和喜歡上國學,而不必用浮躁的形式讓國學和孩子們越來越遠?!?/p>
對于這樣的“詩文歌曲”嘗試,上海市實驗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袁萬萍表示,師生應該都喜歡。她舉例說,她的一個學生曾經稱贊周杰倫的《青花瓷》:“寫得真棒!很像宋詞。”她認為只要曲子寫得好,演唱的歌手又有相當的知名度,學生就一定會喜歡這樣的創(chuàng)作,即使詞再長,也可以輕松地背出來。也有一些中小學老師說,將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相結合,早有先例,比如鄧麗君的《獨上西樓》、《在水一方》,歌詞分別取自南唐李煜的《相見歡》和《詩經·蒹葭》,許多人因為歌曲而了解甚至背誦詩詞,其影響波及現在。袁萬萍老師表示:“老詞加新曲,能給人們帶來新鮮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性地影響他們去接觸國學。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感受到國學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它們同樣可以‘平易近人。”
國學詩文不應嫁接流行歌曲
國學詩文嫁接流行歌曲,既是“轉基因”也是“淺閱讀”
一定程度上說,國學詩文就是國學詩文,流行歌曲就是流行歌曲,二者已經很難再時空轉換合二為一了,穿漢服、拿戒尺都沒有讓國學風靡校園,以現代的流行音樂為載體復興國學,二者除了文化碰撞之外,即使存活下來也無非是要“轉基因”的——唱紅了,那不過是流行音樂的紅,充其量附帶了“轉基因”的國學碎片;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樣唱衰了,連那么一點點變了味的“轉基因”國學碎片,都不會保留。
國學詩文如果嫁接流行歌曲,充其量也不過是“淺閱讀”的一種形式罷了。至于“這也是一種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辨別的方法”,則更是奢望——國學詩文嫁接在流行歌曲上,主體不是國學而是流行歌曲,而流行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是故轉了基因丟了特質在所難免。
讓青少年唱國學“很傻很天真”
“國學經典與時尚元素有機結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古典詩文的典雅蘊藉是很難用現代流行音樂來詮釋的,如果兩者結合得不好,或會因過于平淡不具備流行性受到冷落,或會因過于媚俗而變味,進而損害到古典詩文的意蘊。
國學能否受到全社會包括青少年的喜愛,進而生出向往之心,跟穿什么衣服無關,也跟讀和唱的形式無關,關鍵還是要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跟國學經典水乳相容的環(huán)境和氣氛。在一個浮躁的、金錢至上的氛圍里,喋喋不休大談古君子之風,不被人譏為迂腐才怪呢;在應試教育一統(tǒng)天下、高考作假時有發(fā)生是背景下,一廂情愿地讓青少年“唱國學”顯然屬于“很傻很天真”。
國學詩文編流行歌曲就能推廣嗎?
國學詩文其實與所謂的流行歌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并非將國學詩文譜上流行曲調就能讓學生們接受。所謂流行歌曲,只不過是一種應時和應景的短期文化模式。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快速改變其演唱形式,過去可能是一種風格,比如像輕音樂、校園歌曲等,后來可能是搖滾樂,再RAP說唱,現在干脆成了Hip-Pop,或者就是我們這些中年人都聽不懂的念經了,那么我們可以想象,即使教育部門將國學詩文按照流行歌曲的即時模式,且不說就算會流行,也只可能是短期時間,難道教育部門還要不厭其煩的隨著時間改變歌唱形式嗎?難道用RAP或者Hip-Pop形式來念經一般的演唱,教育部門自己不覺得好笑嗎?難道不覺得這就像打鐵的、種菜的穿西裝打領帶一樣不倫不類嗎?讓中小學生們天天掛在嘴邊來唱并以此推廣國學簡直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如果流行二人轉,那請問教育部門是否又要將國學詩文改成二人轉的模式來推廣演唱呢?
國學詩文嫁接流行歌曲背后的難題與挑戰(zhàn)
在實施國學經典教育的過程中,形式主義、簡單化、本末倒置的傾向令人擔憂。有的地方進行國學經典教育就是讓學生單調刻板地反復誦讀、記憶《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古代幼學啟蒙讀物,學生不知就里,不明其義。有的地方誦讀國學經典要求學生穿古裝,見面行作揖禮,甚至有人扮成手拿戒尺搖頭晃腦的老師模樣。這種做法忽視對國學經典思想內涵的學習而看重形式上的復古,不值得提倡。國學經典教育的教學內容應是典范性著作,經史子集中的“經”是核心部分,詩詞歌賦只是其中一隅,若是過度渲染后者,就喧賓奪主了。
國學經典教育缺乏與其他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推廣、普及國學經典應有度,若把國學經典當成做人明理的唯一理論,就會陷入自以為是、孤芳自賞的誤區(qū)。有人認為有一套國學經典為中小學生墊底,就什么道理都能明白、什么境況都能應付,這勢必導致思維僵化、觀念停滯、視野狹窄。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全面認識民族的和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都是能夠滋養(yǎng)他們心靈的人類文化經典。
一是來自流行歌曲的挑戰(zhàn)。流行歌曲的娛樂性使它能被廣泛傳唱,生活性使它能幫助受眾宣泄情緒和感情,通俗性使它的歌詞近似白話,表達的內容貼近生活。國學詩文流行歌曲必須符合流行歌曲的這些特點。
二是來自現行教育體制的挑戰(zhàn)。在應試教育沒有根本改變,高考指揮棒還在指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背景下,中小學生的心思會放在大人們?yōu)樗麄兙闹谱鞯牧餍懈枨陀螒蛏蠁?
三是來自社會大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讓孩子苦學外語,這已占據不菲的學習內容和時間;西方的節(jié)日和飲食文化越來越受中小學生的青睞;本土電視日益模仿西方選秀等純娛樂節(jié)目。轉變社會風氣,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huán)境,任重道遠。
面對國學經典教育中所出現的林林總總的難題,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解決。這些挑戰(zhàn)既是教育界人士不辭勞苦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原因,也是對沖國學經典教育功效的主要因素。國學經典教育任務之艱巨還遠不止于此。國學詩文與流行歌曲結合、邊游戲邊誦讀實在算不上是件難事,但真問題需要我們用真功夫去解決,這無疑需要全社會的智慧和共同努力。
(資料來源:《羊城晚報》、中國廣播網、人民網、華夏遺產網、中新網)
實習生張夢珠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