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波
摘要: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能力是我國高校適應現代化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對于踏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學校向他們系統(tǒng)地傳授學習方法,讓他們了解和逐步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規(guī)律和方法,將有助于大學生迅速地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并為將來進入社會后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能力;方法;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522.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3—0191—02
當前,知識經濟的浪潮正向我們襲來,并日益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提出了面向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識(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do)。面臨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挑戰(zhàn), 大學生僅僅掌握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能力是大學生成才之根本,而培養(yǎng)各種探詢與思考問題的方法、習慣則是關鍵。
一、新時期大學及大學學習的內涵
1.大學的意義在于提供一種精神資源。大學最初的形成是學術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因為世界上具有先進思想和領先技術的人需要交流,他們匯聚在一起進行思想碰撞、產生新的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領先技術。這種人才匯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大學”。所以有“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樣的說法。可見大學原來的目的是先進思想和領先技術的創(chuàng)新,是真理的追尋,關系到人類文明的進步。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Jaspers)在其專著《大學理念》中闡述了以洪堡提出的“自由的教學與研究相統(tǒng)一”為核心的大學理念,指出大學的使命主要在忠誠于真理之探尋.由此可知,這樣的大學其主體是“大師”,其目的是創(chuàng)造。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需要更多具有新思想、新技術的人才,既然大學匯集了這些人才,大學當然就承擔了培養(yǎng)更多具有新思想、新技術人才的任務,并逐漸成為了大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唯一任務)。大學里“大師”的角色也從新思想、新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逐漸變成了傳授者,大學的目的也從創(chuàng)造向人才培養(yǎng)過渡。大學也更“政治”化了,成為了各個國家為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者——大學生培養(yǎng)的專門機構。
隨著大學在社會上的角色和功能的改變,大學里的“大師”定義已經有所改變,大學的主體不再是“大師”,而是“大生”,是你們這些在大學里求學的大學生們。有了“大生”,才有所謂的大學。在大學里,與“大生”們朝夕相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是你們的同學。大學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個地方、一種環(huán)境,一些氛圍,讓這樣一群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優(yōu)異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勉勵,為他們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機會。
2.大學是一種經歷和經驗。當然,很多人對大學的最初認識,就是學校。而學校和大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學校是一種場所概念,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有教室、有實驗室、有圖書館,這些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真正的大學,卻主要不是我們能夠用眼睛看到的校園,“大學”二字背后所承載的是深厚的含義。大學之道,在于其精神實質。只有對“大學”有所感悟,才能懂得讀“大學”對于你的真正意義,也才能從大學生活里得到更多。
從學習內容來看,大學確實是我們系統(tǒng)地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開始。中學時代朦朧的專業(yè)概念在大學里變得清晰,大學教育具有比較明顯的職業(yè)方向性。不同的專業(yè)方向的學生將坐進不同的課堂學習不同的專業(yè)知識。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都需要從本專業(yè)的基礎課程開始學習,不斷深入,在頭腦中逐漸建立起本專業(yè)的知識架構,并不斷地給這個架構添磚加瓦,讓它變得“有血有肉”。
3.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的“子宮時代”。大學就像是社會的子宮,它按社會的各種需要提供學習條件和養(yǎng)分,讓進來大學求學的大學生們在這里接受最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吸取必須的營養(yǎng),在適當的時候“出世”成人。
大學是為你以后的一生打下所有基礎的訓練場。你要靠自己訓練自己的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判斷的能力,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這個訓練場是自由的,有很多鍛煉的機會,也有很多教練,但沒有人強迫你去鍛煉,或者去做任何事情。你可以很輕松自由,袖手旁觀,也可以很艱苦努力,積極參與,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決定,只有你能為自己的態(tài)度和決定負起責任。
不管是學習的能力,判斷的能力,還是待人處事的能力,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學習的過程而逐步實現的。這種學習的過程所采取的學習的方式就不可能是灌輸式和接受式的,而是感受式和創(chuàng)造式的。因為大學的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得到知識,而是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發(fā)現知識的來源,并通過這個發(fā)現過程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通過獨立判斷能力由自己去發(fā)現新的知識。大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要讓你懂得學習是感受知識、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并通過這個過程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從而獲得新知識的能力,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二、正確的學習觀是獲取方法的關鍵
大學生應該放棄以往的習慣思維,在大學不是“學到知識”,而是“學會學習”。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沒有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闭莆罩R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們應該通過掌握知識的過程,喚醒我們潛在的能力,鍛煉我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其實,大學生活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你學會如何學習,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知道怎樣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怎樣進行獨立的判斷。
1.首先要有整體觀。從入學開始,從現在開始,你就要把你在學校的時間當成一個完整的心路歷程,要有完整的計劃,要確信自己的大學生活將會是愉快而有意義的,并且要求自己在畢業(yè)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真的是無怨無悔、不虛此行。
2.要樹立學習觀。要認識到大學學習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對學生來說,學習固然是受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如果不能學會自行探問和思考,不能與其他人有效地進行討論并孕生出自己的見解,終究只是一個裝滿了理論和公式的書袋而已。所以要樹立一種畢業(yè)時能學會學習的學習觀。
3.塑造時間觀并形成個人習慣。對時間的分配與管理,是人生成敗的關鍵。大學生要在大學就形成各種良好習慣,對每天24小時做整體規(guī)劃,并逐漸塑造出自己的風格。
4.明確長期而朦朧的目標。中學階段的學習目標短期而明確,一切都為升大學而準備。而大學的學習是為以后的一生打下基礎,大學學習的目標就應該是長期而朦朧的。如果大學的學習目標過于明確(例如為了就業(yè)好),就會做成學習目的功利性太強,危害了大學學習的本來目的——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大學的學習不拘一格
學習觀念轉變了、以后的學習就必然有了向導。大學生活的最大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知道怎樣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怎樣進行獨立的判斷。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納依曼說:“今天教育的內容80%以上都應該是方法……,方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無論一個人天資有多高,毅力有多強,精力有多么充沛,條件有多么優(yōu)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學到手。就是學到了也可能遺忘,惟有獲取知識的方法卻不會丟失。也就是說,在大學學習中,重要的不是你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你掌握了多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就一般而言,大學的學習應當從以下著手:
1.多選修課程。不同的專業(yè)和不同的學科都可以給你一些啟示,使你對所學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有人這樣形容:“每個受教育的人應該對什么事物都懂一點,但對個別事物要懂很多?!边x修課程可以使你在學校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學習到不同的課程、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分制已經使學生在專業(yè)選擇上享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讓你有足夠的空間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你應該充分利用華軟選課制的優(yōu)越條件,盡可能多選修課程。
2.多和教授、老師接觸。大學的學習,知識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應該在課堂外主動多和教師接觸,了解他們,也讓教師充分了解你。這種接觸會使你受益匪淺,和教師的這種良好關系也會讓你感到自己受重視,被關心。那些過著愉快的大學生活的學生通常向教師請教的問題不是“為什么我總是考不出好成績”,而是“我的這篇作業(yè)哪一段論述不充分”。
3.多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大多數學生在大學都有內心痛苦掙扎的時候,因為他們遠離家人和原來的朋友,感到孤獨無助。但如果他們經常參加社交活動或校園文娛組織,即使對畢業(yè)后是找工作還是考研、專升本很茫然,他們仍然會快樂地享受大學的生活。你應該多參加校園公益活動,例如募捐、娛樂等,通過這些活動,你既可以放松,也可以體會到協(xié)作精神。合作精神對于每個現代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意識,不管你將來離開學校后是打工、經商還是做科學研究,這一點都很關鍵。
4.多聽講座。課外講座是大學生獲取知識閱歷、增強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能夠來舉辦講座的通常都是某個專業(yè)或行業(yè)的精英。經常和這些知名人士接觸,無形中知識面和閱歷就擴大了,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也會建立起來。
5.多去圖書館。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閱讀是終身的任務,閱讀對于大腦的作用就像鍛煉身體一樣,只有堅持,能力才不會降低。在大學形成閱讀的習慣將使你終身受益。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并成為習慣是大學最成功的教育實效。畢業(yè)工作以后,誰都會非常忙,但仔細想想,年齡稍大一點的人都知道其實誰都完全可以從每天的時間中擠出一點來閱讀。有些人能做到這點并一直堅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大學時代培養(yǎng)出了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邵惠芳.新世紀的高校素質教育[J].決策探索,2002,(8).
[2]楊永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認識與體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
[3]董旭梅.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課程設置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4.
[4]鄒婉玲.大學的學習方法[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