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育紅
目前的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比較嚴重的“非生活化”傾向,語文課堂教學沒有介入學生的生命活動。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人格的完善與發(fā)展,這樣的課堂也培養(yǎng)不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決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堂,必須和生活緊密相連,追求“語文教學生活化”和“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為回歸語文學習的生活本真,我校在縣進修學校教研員的指導下,從2008年5月開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課改專題實驗(下設三個子課題:“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下面,我就談談我們在實驗中的一些嘗試:
一、激活生活積累,構建自主識字平臺
1.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識字教學有情有趣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要多識字,盡快地進入閱讀階段。如何讓學生在單調枯燥的橫、豎、撇、捺中學得有情有趣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順應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設新奇有趣的識字情景,例如童話的意境、生活的場景以及各種有趣的游戲活動,便能激發(fā)孩子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識字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
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還請來了“青”的幾個小伙伴(出示有關偏旁)。誰來說說它們的名字?
師:“青”見到了這么多小伙伴非常高興,親熱地和它們一一照了相。
(出示不注音的生字:請晴清情蜻睛)
師:你見過它們嗎?在哪兒見過?如果不認識,你能猜出它們叫什么名字嗎?跟同桌猜猜這些字的讀音。
師:現(xiàn)在誰來把你認識的字讀給全班小朋友聽?(指名認讀)你是怎么認識這些字的?
生:有的是我在課外書上讀到后問媽媽的,有的是在教室里的圖片上學到的。
生:我是在街上的牌子上看到的。
生:我是昨天預習的時候記住的。
師:小朋友真會學習!以后還要繼續(xù)保持下去呀!
師:“青”的小伙伴還有很多,它們組成的漢字還不止這些,這些字你認識嗎?你是從哪兒學來的?如果不認識,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學會它呢?
(出示:靜鼱菁精腈靖婧靚;學生認讀、交流。)
師:我們不僅可以從課堂中學,還可以從生活中學。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就能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在這充滿著生活的氣息、飽含著親身的體驗與激蕩著情感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享受、變苦痛為快樂。
2. 根植生活沃土,讓自主識字有始有終
生活是學生課外自主識字的源頭活水,能否將生活之水長久地激活下去,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措施,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在課外識字的成果,以激勵欣賞為主,讓學生人人體驗成功感。
(1)建立學生的課外識字成長記錄袋
我們指導學生自制“識字成長記錄袋”,鼓勵學生平時將課外認識的字寫成卡片裝進識字的袋,或將平時家里買的食品包裝袋上的漢字剪下來,認一認,再裝進識字成長記錄袋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成長記錄袋的形式和內容,以學生的主觀意愿為基礎,教師參與其中,給予修改、補充、啟發(fā)、引導,使成長記錄袋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
(2)開設課外識字交流課
很多生字的認識渠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經(jīng)??吹降氖挛?如街道名、商店名,廣告、電視節(jié)目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字,只要有一個孩子提出,其余孩子會相繼回憶起來,并在日后自發(fā)加強對生活用字的注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實驗教師每周開設一節(jié)交流課,即校本課程的課時。課堂中有以下流程:①交流認識的字;②交流識字的方法與途徑;③評選識字大王,并予以小獎勵;④拓展運用,利用所識的字說話、編故事、閱讀等。交流中,讓學生通過自我回憶到參與同學回憶,到自我積累,最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品嘗到發(fā)現(xiàn)的喜悅、識字的快樂,因而逐步養(yǎng)成做一個有心人,在生活中主動識字,擴大積累的良好習慣。
二、喚醒生活體驗,提升多元閱讀品位
1. 學文前聯(lián)系生活預習,開啟閱讀起點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前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海上日出》一文,日出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前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領略日出的美景,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 學文中聯(lián)系生活理解,加深體驗感悟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教學時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xiàn)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去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如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yōu)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fā)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3. 學文后聯(lián)系生活實踐,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堂閱讀課,在經(jīng)歷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后,大半學生對于文本內容所蘊涵的言語規(guī)律還可能是一知半解的。這樣就必須聯(lián)系生活安排適當?shù)木毩?以形成從聽到讀到說到寫的完整系統(tǒng),實現(xiàn)從文本走向生活,以整合學生在語言訓練過程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思想、性情,達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真實提高。例如教學《春天的手》這篇課文后,可以設計“說春天、畫春天”的實踐性作業(yè),教師帶著學生到校園里感受春天,然后在小組或班上交流,說說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并動手把它畫下來。孩子們把春天畫成一位姑娘,用手在撫摸柳枝,在和小朋友一起玩,和小鳥一起唱歌……
三、找尋生活綠洲,拓寬個性作文渠道
生活閱歷、情感體驗、語言語匯、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匱乏,是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編”、“抄”、“套”,“假”、“大”、“空”現(xiàn)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積”,方能“薄發(fā)”。豐厚的積累是通暢表達、自由表達、個性化表達的基礎。因而,我們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主體驗、自主積累的意識、興趣、能力及習慣。在幫助學生“脫貧”方面,實驗班老師均采取多種措施來強化積累:
1. 留心觀察,豐富生活積累
要寫好作文,注意身邊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常見或比較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恰當指導學生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事物,并主動將自己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每周交流一次。通過觀察、記錄、交流,學生們不但占有了大量鮮活的第一手寫作素材,而且切實感受到了時時處處有生活。其實無論對哪些學生,如果他們能長期堅持觀察積累,就能豐富寫作素材,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2. 親身實踐,豐富情感積累
我們千方百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親歷體驗、角色體驗、換位體驗等機會,引導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去觀察萬物的興替,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去欣賞鳥兒的歌喉,去調查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去體驗勞動的艱辛……如:植樹節(jié)去植樹;星期天去掃街道,做為人民服務的“小紅帽”;幫鄰居看孩子;去市場買菜;當售貨員等。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豐富了生活經(jīng)驗,提高了對生活的認識,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為了拉近語文學習和生活空間的距離,我們利用課前5分鐘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描述生活,評論生活,實話實說,自由表達。規(guī)定的基本內容有生活事件、人物畫庫、生物寫真、景物掃描、心靈感悟、品評書報、影視感觀、焦點透視等。教師當實話實說的主持人、向生活進軍的引路人,學生的目光就被引向了生活,都來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 指導讀背,豐富語言積累
開展“讀書節(jié)經(jīng)典誦讀”活動,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如舉行“好書推介會”、“美文賞析課”、“故事演講競賽”、“古詩詞誦讀展示”、“好詞佳句背記競賽”、“讀書心得交流”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背記、多積累,多交流、多借鑒,多運用、多創(chuàng)新,努力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夯實通暢、自由、個性化表達的基礎。■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