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嫻
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團,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特別是傳奇掌門人溫伯格1930年上臺后,高盛由原來氣質(zhì)平庸的丑小鴨變成超凡出眾的白天鵝。
高盛,這個鼎鼎大名的華爾街巨鱷。在它金融巨頭的風衣下,掩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1907年11月16日,年僅16歲的西德尼·溫伯格為了求職來到華爾街,這件不起眼的小事為高盛日后的崛起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1907年初,溫伯格聽一位好友說起華爾街正在發(fā)生恐慌,引發(fā)了針對美國信托公司的擠兌,溫伯格意識到賺錢機會來了——他所要做的就是排隊。等他排到銀行門口的時候,就把這個位置賣給后來急著取錢的人。然后,他又回到隊伍的最后,重復做著這個買賣位置的小生意。每天最多可以賺到5美元。為了賺錢,他干脆不去上學了,就這樣耍了一個星期的小聰明之后,學校把他掃地出門。這時他才意識到真的需要找一份像樣的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他決定從曼哈頓下城的金融區(qū)開始嘗試,于是就有了他在各個高樓大廈中求職的身影。
早上8點,溫伯格走進交易廣場43號,坐電梯直達23層。從頂層開始,溫伯格依次走進每個辦公區(qū),用最謙卑的語調(diào)問:你們還招人嗎?到下午6點,他已經(jīng)走到第3層,仍然沒有找到工作。高盛的辦公區(qū)就在那一層,但是那天他們已經(jīng)準備下班了。柜臺上的一位員工告訴他沒有什么職位可以給他,但是他可以明天再來試試運氣。
第二天早上,溫伯格準時在8點鐘走進大樓,準備從昨天暫停的地方接著再來。
柜員喊來大堂清潔工賈維斯,問他:“你需不需要一個助手?”賈維斯當然樂意多個幫手,于是溫伯格就以5美元一周的薪水被聘為清潔工的助手。他最初的工作是清理痰盂之類的活兒。雖然感覺這份工作卑賤,但好歹是個起步——自到1969年去世之前,溫伯格一直把這個銅質(zhì)痰盂保留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1907年的高盛在華爾街還無足輕重,但是后來“痰盂小子”溫伯格將其從金融災難中挽救回來并打造成華爾街最耀眼的一流機構(gòu)。
高盛是歐美財經(jīng)高管的“哈佛”,不少高盛高管曾跳槽到政府或大型機構(gòu)任職,這促使高盛的人脈網(wǎng)一點點侵入世界各個角落。
與其他銀行不同,高盛的高級管理人員一般干幾年就會轉(zhuǎn)行,例如合伙人平均服務年限為8年。按照一名員工的說法:“賺夠錢,然后走人?!?/p>
對這些高管而言,最佳出路是在世界各國財政部、中央銀行和證券交易所覓得高級職位。以美國為例,歷屆政府及重要機構(gòu)里不少關(guān)鍵職位由高盛前高管占據(jù)。在英國,也有不少高盛前高管任職于政府部門及重要機構(gòu)。這種人脈資源為高盛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實際上,很多政客是靠著高盛來過日子的。高盛慣用的三招,讓美國乃至歐洲政客對其俯首稱臣。第一招就是在競選時為政客提供政治獻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既然政客們受到過高盛的恩惠,自然會在適當?shù)臅r候為高盛打開方便之門。第二招是為政府“打工”,美國財政部的很多日常工作是實行外包的,高盛作為世界頂級投行,自然會成為外包的常客,這樣使得高盛與政府的聯(lián)系更緊密。第三招是“雪中送炭”,每當美國政府遇到財政困難時,高盛總是或明或暗地給予大量資金支持,在此情況下,高盛與政府的關(guān)系“不鐵”都難。
《高盛帝國》一書披露: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保爾森是高盛前董事長,現(xiàn)任美國財長蓋特納也是從高盛出來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務董事;被美國政府委派監(jiān)管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chǎn)救助計劃的卡什卡里,也曾經(jīng)在高盛任職。這些人被媒體稱之為“高盛幫”。
有了“高盛幫”暗地里的鼎力支持,高盛漸漸侵入世界金融的脈搏。高盛輝煌業(yè)績背后有著不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不僅僅是2008年金融危機,眾多國際金融丑聞背后都有高盛的影子。
1928年底,高盛成立了股票交易公司,以每天成立一家信托投資公司的速度推銷包括垃圾債券在內(nèi)的各種新型金融業(yè)務,高盛股價因此由每股幾美元快速漲到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華爾街股災使得高盛股價一落千丈,跌到約1美元。高盛的聲譽也因此一落千丈,公司瀕臨倒閉,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慢慢恢復元氣。
高盛坑害了美國,更拖累了全世界。2005年,高盛出身的保爾森帶領(lǐng)五大投行游說美國證監(jiān)會,要求放松對其監(jiān)管。游說成功后,銀行失去了監(jiān)管,終于釀成次貸危機。
那么,高盛自己是如何應付這場金融風暴的?高盛每天評估旗下資產(chǎn),計算贏利或虧損金額,以便能敏銳捕捉市場動向,及時調(diào)整投資策略。以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領(lǐng)域為例,高盛2007年一項日常評估顯示,旗下次貸部門輕度虧損,持續(xù)大約1個星期。當時大多數(shù)金融機構(gòu)尚未意識到風暴將至,但高盛管理層認為不應輕視這一虧損兆頭,決定逐步減少所持次貸比例。次貸危機爆發(fā)后,高盛在這一領(lǐng)域虧損17億美元,而瑞士最大的銀行瑞士銀行損失580億美元。
有了手眼通天般的信息網(wǎng),高盛簡直能玩轉(zhuǎn)地球。
兩年多前,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導致全球性通脹和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日益困難,其實與高盛等跨國投行的操縱直接相關(guān)。
2007年,高盛發(fā)表報告,稱原油要漲到200美元一桶,當時中國拼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還與一些中國公司設下“對賭協(xié)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
與各個國家的損失相對應,高盛贏利狀況在全球金融機構(gòu)中首屈一指。2000年至2008年期間,高盛每年人均創(chuàng)造利潤22.2萬美元。2009年高盛在全球范圍內(nèi)有大約3萬名員工,人均薪酬大約70萬美元,高級管理人員薪酬以千萬美元計。這令同行側(cè)目,更令大眾咋舌。
在巨大的財富面前,高盛全體員工對外顯得異常低調(diào),但亦有奢侈跡象。以倫敦分公司為例,企業(yè)內(nèi)部設有專門廚師、健身房、診所和托兒所;員工享有超出標準水平的醫(yī)療保險;員工搭乘出租車費用可全額報銷;員工子女就讀于私立學校。如果家長對所在學區(qū)私立學校不滿意,高盛干脆出資開辦新學校。
不過,出來混,總要還的。唯利是圖的高盛,就像一頭驢子,完全執(zhí)迷于最大、最多汁的胡蘿卜,被引誘著向前走。它拖累的,可能將是某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經(jīng)濟。